老家的大戏
2023-11-11方奥旗
方奥旗
“呛咚咚哩个呛……”锣鼓一响,大戏拉开了帷幕。
我的老家在豫东周口市太康县,这片土地有唱大戏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哪家哪户有大事要办,就会请来剧团热热闹闹地唱上几天。
我小的时候,家人给爷爷买了辆电动三轮车代步。只要听说哪个地方唱大戏,爱听戏的爷爷便坐不住了,推出三轮车,拉上我一起去。他说这样既有了听戏的伴,也有了“专职司机”。
其实爷爷会驾车,但带上我便可往车上一坐,惬意地眯着眼、喝着茶,一路上逍遥快活得很。
周口是个戏剧大市、文化大市,豫剧在这里独成一派,越调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太康还有历史悠久的道情,真可谓剧种多多。
剧种多了,剧团便多;剧团一多,大戏便唱得多。有时这个村子刚唱完戏,那个村子便紧接着唱起了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有时,两个剧团还会上演“对台戏”。每每这时,双方演员都不敢懈怠,因为这关系到自家脸面,唱输了是要砸招牌、丢饭碗的。
由于小时候经常被老戏骨爷爷拉去听戏,我耳濡目染地成了小戏骨。我粗略地算了一下,迄今为止听过的戏曲不下五十场,我现在仍能回忆起许多著名剧目,甚至能哼出其中的经典唱段。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豫东红脸王”刘忠河老先生的《打金枝》。
在台下观众期待的目光中,他画着大红脸谱、迈着台步闪亮登场,雄浑的嗓音技惊四座:“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殿角下吓坏了王的驸马儿。为王我不传圣旨哪个敢斩……”
刘忠河的唱腔古朴浑厚、高亢有力,浓厚的豫东乡音听起来十分悦耳、舒服。由于常在戏曲中扮演帝王,他被戏曲评论家赞誉为“一腔清音,半壁江山”。刘忠河在豫东家喻户晓,百姓戏称“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
哪个地方唱戏,小商小贩是最清楚的。用老家的话说,这些人叫“撵戏台子”,哪里有戏,还没开场,他们都一清二楚,大家想看戏时一般会找他们打听。
我小时候愿意和爷爷去听戏,主要是冲着这些“撵戏台子”去的。爷爷带着我是想有个伴,到了戏台可就由不得他了。我一会儿想吃这,一会儿想吃那,见了小摊上的东西都想吃。爷爷为了尽快坐下来认真听戏,对我的要求基本是百依百顺。
看完戏回村,爷爷碰到熟人,说这场戏真不错。我附和道:“是啊,听戏真的很不错。”他们逗我:“你听的啥啊?”
我说:“冰糖葫芦,棉花糖,小熊饼干,水煎包,胡辣汤,还有喷香的烧饼……”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我的老家是“中国道情之乡”,太康道情不仅是当地脍炙人口的传统曲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易懂的唱词和欢快流畅的唱腔备受大家喜爱。
我跟爷爷听过几次道情戏,其中《王金豆借粮》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著名剧目。台下观众坐着小马扎听得入迷,即便突然下起小雨也毫不在意。看到精彩处,他们拍手叫好,看到动情处便忍不住流下眼泪。
老家流传着许多关于太康道情的谚语,比如“不怕家中招了贼,也得看看朱娟梅”“宁可少锄二亩地,不能耽误看道情戏”“宁叫面发酸,不能耽误看道情班”,可见太康道情魅力之大。
我好久没有听老家的大戏了,在网上看到相关信息时,耳边似乎响起了刘忠河的唱腔。
锣鼓一响,大戏开场,台上在唱,台下在听。唱戏的人都恪守一个原则:“只要开了嗓,不管台下是否有人,都必须唱完。”
为何?因为老祖宗说:“戏已开腔,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明。”这是规矩,更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传承。
老家的戏仍在铿锵地唱着,听戏的還是那些人吗?有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呢?我无从知晓,我在想,也许有一天,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吧。那时戏曲会发展得更好,我相信会有这一天,也一直期盼着这一天。我也相信,发源于汴京大地的豫剧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