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为何忘初心
2023-11-11农夫
小学语文课本上,选录了唐代李绅的古诗《悯农二首》。这诗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很多人从小就会背诵。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没有看过农民种地的人,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没有体察百姓疾苦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触。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把《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当作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按说,李绅也属于“干部子弟”。他的父亲李晤,曾经担任多地的县令。只可惜,在李绅五岁时,其父就因病去世了。此后李绅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母子俩借房子住在县城郊区,与周围的农民一样,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由于营养不良,李绅身材矮小,被人称作“短李”。
因为没钱,上不起私塾,母亲就在家里教李绅学习经文。到十五岁时,才有机会到无锡惠山寺读书。看惯了农民挥汗如雨的劳作身影,听多了饥寒交迫的街坊哀鸣,所以,刚过弱冠之年的李绅便写出了《悯农二首》,抨击“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为农民呐喊。
李绅还告诉人们,即便是在天气最热的中午,依然有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我们每天碗里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汗水的结晶。轻视农民就是无道,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这些话,农民们记住了,市民们记住了,小学生们记住了,大学生们记住了。而李绅自己,却很快忘记了,全都忘记了!他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的呐喊,忘记了为官的责任,忘记了做人的本分!
李绅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利。二十四岁和三十岁的时候,两次进京赶考,虽然也找了一些关系,但都名落孙山。他并没有气馁,发誓要通过进入官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后,他继续发奋努力,终于在三十四岁考中进士。以后官越做越大,在多地担任刺史,最后还当上了宰相。
当官之后的李绅,似乎变了一个人,每日沉迷于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成为一个典型的享乐派官员。据说他一顿饭的开销,就等于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用度。李绅自己吃喝无度,挥金如土,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他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时,治下的百姓穷苦不堪,恰逢赶上旱灾,很多土地颗粒无收,大批灾民纷纷逃往外县谋生。李绅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嘲讽逃难的百姓都是糟糠。
李紳步步高升,官架子越来越大。年少贫困时,有个叫李元将的人经常接济他,李绅也称李元将为叔叔。而当李绅发迹之后,非让李元将叫他爷爷,才肯见上一面。有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是同科进士。只因没有及时拜访李绅,李绅就将这个崔巡官绑起来,打了二十杖,然后当作囚犯流放秣陵。
很多人不解,当初那么“悯农”的李绅,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忘记了初心,变成高高在上、腐化堕落的贪官和恶官?
有人说,是他所处的位置变了。在什么位,便有什么样的思维。生活在民间,则思民苦;高居在官位,则想官威。
有人说,是因为他尝到了权力的甜头。鸡鸭鱼肉,比糠麸野菜顺口;呼来唤去,比亲自动手得意。为此,他只想着维护已有的权威,盼着得到更大的权力。
有人说,自私是人类的本能,贪婪是世界的规律。如果失去了制度的约束,任何人都可能为所欲为,得志便猖狂,拥权则忘本。
李绅《悯农二首》感情纯真,思想纯正,脍炙人口,自古为发蒙绝佳教材。其实,作为反面教材,李绅为何失去“悯农”初心,也永远值得后世思考、警醒。
【原载《义乌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