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须彰显“五度”
2023-11-11■钱敏
■ 钱 敏
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的改善。新时代,党中央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基于现实,问题导向分析困境,顶层设计寻找对策,系统思维改进路径,闭环管理提升效能,彰显“五度”,引领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弘扬高尚师德,涵养清正师风。
一、强化引领体系,凸显政治高度
1.明确引领方向
要明确党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统领作用,以党的领导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命线,把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优化学校政治生态,压实师德师风政治职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中,引领教师正己化人、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创新引领方式
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因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师之为师”的信任,致力于国家认同、价值认同、职业认同基础上的师德建构和师风培育,提升教师岗位价值与职业荣誉,激发教师教育热情与理想,让教师产生使命感、获得崇高感;必须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学校文化,结合工作实际,营造尊师爱师、重德养德良好生态,打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动场域,引领教师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建立引领机制
坚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举旗定向把舵领航的作用。一方面,以“党建+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将党建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的“三点工程”建设,即重点工程、难点工程与亮点工程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建立“党组织指挥,多部门联动,矩阵式协同”引领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文化品牌打造、文明校园创建、育人方式变革、小微权力治理、“双减”工作推进以及学生课后服务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全领域覆盖、全链条通畅,让党性带动德性,以党风促进师风,以师风优化教风。
二、打造研究体系,指向专业深度
1.创设研究平台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师德本身的不同维度与丰富层次,涉及师德师风形成规律与运行特点,涉及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等。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研究范畴,搭建专业的研究平台或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倡导基于信仰趋同与价值认同的师德共同体建设,通过对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专业理论、政策法规、改革案例以及典型事件的学习研究,洞悉未来方向,把握发展趋势,掌握运行规律,提供政策建议,制订行动方案,凝练师德精神,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师德师风发展路径和长效机制,推动各种师德教育入脑入心,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推进。
2.探索多元合作
当前,相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机制建设比较薄弱,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边缘化状态,很难做到常态化与长效化。针对这一现状,需要采取多元合作模式,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一是学校领导层建立党政支持系统,为师德师风研究与建设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做好资源调配与政策支持。二是对外建立研究联盟,邀请专家引领专业化研究,聘请导师带动共同体建设,合作推进项目化实践。三是创新党建与师德师风融合载体,以自组织的形式成立党员微型工作室。
3.引领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技术”,也是师德完善的基础工程。对于教师,个人成长是渐进的,从站上讲台“能教”到站稳讲台“会教”,再到站好讲台“善教”,其蜕变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学科教学能力与师德建设能力的同步精进。学校不仅要给教师压教育教学的“担子”,更要给他们架专业发展的“台子”;不仅要为教师搭建向上攀登的“梯子”,还要给予他们向下沉潜的“绳索”。学校可以依托“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借助读写班、工作室、教研组、研究坊等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引领教师保持永远开放的良好心态,保持“持续、积极且深微的学习态势”[3]。
三、优化行动体系,聚焦践行向度
1.开展师德培育活动
从人本视角看,教师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性和内生创造性,师德是教师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故而,“只有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产生提升师德的内在动力”[4]。师德培育,就是回归于“人”、服务于“人”,把“人”置于具体场域中,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存尊严、生命价值,致力于将师德规范反映的职责、使命、要求等与教师内在需求、自我实现相结合,营造师德“共情场”,激活个人“永动机”,让每个人不仅身体“在场”,而且大脑“进场”,更重要的是心灵“浸场”,促进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从外铄走向自觉内化,实现意识形态层面价值系统的主动建构,帮助主体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师德完善。
2.推进德能“熔炼行动”
师德与师能是相辅相成的。以“教师之德”长“专业之德”,育“学生之德”,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儿童,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极指向。推进师德师能“熔炼行动”,应旗帜鲜明亮出“把良好师德彰显在育人实践中”的口号,引领教师敬畏与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与育人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的师德理念与践行准则,凝练为自我的教育哲学,提升为审美的人生态度。
3.实施校园“寻美计划”
学校领导层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用美育精神涵养高尚人格,用审美态度观照教育行为,将崇高信仰注入师德建设,构建“尚美—寻美—塑美—成美”路径,用“尚美文化”引领广大教师经历美的教育历程,彰显美好师德。学校管理层可以开展多维度、多形式“寻美活动”,发挥“典型树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师层面,可以全面开展“最美教师”寻访活动;在党员层面,大力开展“先锋党员”争创活动;在管理层面,持续开展“优秀管理团队”“优秀管理个人”评选活动;在家校社层面,共同开展“美在心中,共同描绘”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等。
四、构建评价体系,彰显人文温度
1.区分三个层次
师德评价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师德伦理视域和社会期待角度,结合学校、社会对师德的期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等,可将师德区分为底线层次、道德层次与理想层次,分别对应“德行合规”“德才兼备”“德艺双馨”三种师德境界和“教育是饭碗”“教育是事业”“教育是信仰”三种职业取向。境界有高低,选择平凡与普通也是教师的权利。只要不触碰道德底线、不逾越师德红线,就要尊重这些“普通群体”“平凡教师”的存在价值。道德层次属于引导型,它基于大多数教师“跳一跳能够到”的师德“最近发展区”;而理想层次是倡导性的,为师德愿景型“灯塔老师”指引方向。
2.制定评价指标
师德评价的功能在于引导教师在恪守道德基本规则与底线的前提下,遵循道德原则和追求道德理想,使他们自觉地趋善避恶,使教育善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5]因此,制定师德评价指标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尊重和维护教师权益,重在培育教师良善的德性,充分激活师德内生因子,形成持久的师德增长力;二要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教育人际关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三要发挥道德评价预测与防范的管理功能、指引与激励的发展功能;四要做到公平公正、严慈相济,坚持对触碰底线、逾越红线的“零容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可以发展性和反思性视角设计教师师德行为自行评定标准,将理想信念、高尚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评价主要指标,并细化行为细则。
3.实施动态管理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环境嵌入性。要构建符合教育情境的师德动态管理方法,注重对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具体道德品质的挖掘、具身道德行为的发现,通观教师日常行为进行精准研判与差别处理,将评价与管理“嵌入日常”,既可以缩短“评价—反馈—矫正—改进—发展”的时间周期,也能借助道德他助,发挥师德自助,体现师德评价的人文温度。通过日常动态跟进,将及时发现的异常情况根据行为表现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及时预警与管理。
4.建立奖惩机制
要建立“正向激励为主、反向约束为辅、触碰底线零容忍”的奖惩机制。首先,在合理的物质激励基础上建立情感激励机制,引领教师过更有意义的物质生活。物质是生活的基础,是情感满足的起点。合理的物质激励是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再赋予一定的情绪价值,就更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其次,在真诚的情感激励基础上建立崇高的荣誉激励机制,引领教师过丰盈的精神生活。大力做好优秀党员、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选树工作,结合各类重大活动隆重表彰典型,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家校社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推介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让高尚成为教师共同的追求。同时,建立逾越法律红线、触碰纪律底线的零容忍惩戒机制,对违反者坚决实行评优评先、人才遴选、干部选拔等“一票否决”。
五、形成监督网络,提升机制效度
1.积极倡导自我监督
监督能够防患于未然。要引导教师以开阔的胸怀看待监督,鼓励教师间形成自律小组,互相监督。倡导成立以党员(或师德标兵)微型工作室为载体的师德师风自律小组。原因有三:一是工作室中“牵头人”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会鞭策其充分发挥党性(德性)自觉与行动引领作用;二是工作室是教师自愿加入、目标同向的“自组织”,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三是工作室成员人数较少,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倾向,易于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2.发挥协同监督作用
构建学校全局监督、教师相互监督、学生直接监督、家长间接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6],可以有效防止教师失德失范行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校内,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党群组织等各团体及机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督查与监督作用。校外,建立举报平台,公开监督信箱或邮箱以及举报电话等,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第一时间受理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响应处理与及时反馈,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3.建立师德建设问责机制
实行“一岗双责”责任追究机制,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不当行为监管不力、处理不当并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