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西黄芪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3-11-10李建平张治平

发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陇西中药材黄芪

李建平 张治平

黄芪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作为常用大宗中药材,素有“十药八芪”之称。黄芪既是中药也是保健品原料,含黄芪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以黄芪为原料的上市保健品达160余种。黄芪的产业化发展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的同步开发和利用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陇西作为优质道地黄芪的传统产区,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由此观之陇西黄芪盛产就追溯到南北朝以前了。20世纪70年代,陇西就把黄芪人工试种成功,随着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黄芪产地加工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当前面对多样性的市场需求,探索陇西黄芪对当地产业发展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急迫。本文从陇西黄芪生产现状、生产基础、存在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探索提出陇西黄芪产业化发展路径,旨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

一、陇西黄芪资源禀赋

(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1.土壤地貌

陇西县位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与西北黄土高原之间,属于比较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形成二阴地区的南山、干旱的北山、渭河河谷水川地等3个差异明显的地理环境,具有西北高、东南低显著地势特点。本地区以黄绵土形成的土壤为主,土层深、土质松,农业耕作条件便利。优质的土壤质地、良好的地貌环境,给陇西黄芪优质高产提供了便于生长的土壤地貌。

2.水文

陇西县自产水8012万立方米,辖区内的地表水、入境水9750万立方米,有1.78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年可供开采3300万立方米的水,渭河有46.1公里流经县内,形成了便于生产灌溉的7条支流。

3.气候

陇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春、夏、秋、冬气温变化较大,日照充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3.2倍,年无霜期、日照时数分别为146天、2292小时。川(水)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7.7℃的年平均气温特别适宜优质黄芪的生长发育。

(二)内在品质指标

陇西黄芪异常的资源禀赋,成就了优质、高产黄芪的生长环境,“药都”美称享誉全国。自古以来,黄帝曾问过药,老子炼过丹,封衡采药于此,陶弘景著书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优质的黄绵土,适宜的季风性气候,1612-2778米的海拔高度,年均70℃的气温,有利于黄芪的生长。

陇西黄芪道地特征表现为:条直、体坚、根肥厚、色黄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药用成分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浸出物的含量分别达0.210%、0.052%、37.62%,高出国家药典标准的20多倍,总黄酮200.50毫克/百克,蛋白质779克/百克,黄芪多糖12.58%,被中药材界誉为“芪中精品”。

(三)品牌建设

20世纪70年代,陇西人工试种黄芪成功,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黄芪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2.7万吨,成为国内大型中药企业的首选和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的畅销产品。同时对韩国、日本等国家年出口量达到3000吨,是陇西当地中药材产业的“拳头”产品。先后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再次证明陇西就是黄芪生长发育的最佳地区之一。

二、陇西黄芪的产业化的发展

多年以来,陇西黄芪产业在种植技术标准化、产业发展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陇西黄芪标准化种植与黄芪成为商品的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是黄芪产业发展的扩张期,随着黄芪育苗移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推广,陇西黄芪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成为了全国黄芪的主产区。近年来,陇西黄芪的品质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陇西黄芪成为了全国地道黄芪的重要产区之一。目前全县中药材资源持有量313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党参、黄芪、红芪、柴胡等地道中药材面积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0%左右,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和主要集散地。全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有10家,GMP认证企业27家,成药制造企业3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3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保健产品26个,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全县现有药材仓储容积80万立方米,仓储能力5万吨,“惠森药业”等中药材专业网站23个,中介货运信息组织36个,中药材经营企业230户,其中已有9家企业办理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通过GSP(货物供应规范)认证,有6家企业获得了《自由进出口经营权证》,运输网络遍及全国。以兰州为中心的医药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初步形成,物联电子交易平台初步完善。

(二)政府引导与科技投入保存了优质传统黄芪资源

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办发〔2002〕61号)、《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0〕48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产业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2011年甘肃省下发了《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1号),为全省陇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2013年11月,以陇西黄芪为代表的中药材主产区争取到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甘肃省定西市道地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及惠民示范工程”项目,获得财政补贴1128万元。项目由定西市农科院组织,定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渭源县莲峰镇康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12家单位配合进行产学研技术攻关,针对道地中药材黄芪等品种混杂退化、种子种苗繁育滞后的技术难题,运用黑膜覆盖垄作技术、太阳能杀虫灯灭虫技术等1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仓储与初加工技术升级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切实提高了甘肃道地黄芪等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科技惠民目标。为了促进黄芪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将黄芪研究成果推向全世界,中国知名学者陈可冀院士、孙燕院士共同组织发起了世界黄芪论坛,并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首届论坛,逾百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所在的领域内黄芪的最新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黄芪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先后规划建设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一方制药、奇正藏药、康美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园发展,推动形成全鏈条、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医药产业集群。陇西县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4.9平方公里的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07家,正在谋划建设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中药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2020年,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对GDP的贡献率28.6%,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24%,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57%,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30%,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

(三)质量标准建设取得进展

2017年由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定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农业大学分别申报的黄芪等4项地方标准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中药材种苗黄芪(DB62/T2819-2017)、黄芪栽培技术规程(DB62/T825-2017)、黄芪种子繁育技术规程(DB62/T2834-2017)、黄芪种苗繁育技术规程(DB62/T2238-2017)面向全省正式发布,不仅规范了黄芪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还增加了黄芪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体现了陇西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的特点。

(四)园区化集成推进黄芪产业化发展

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按照“一主两副”布局,即中医药精深加工区、集批发及仓储物流一体化的中医药文峰分园区、道地药材交易及初加工的首阳分园区,共占地9平方公里,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于2018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验收,期间依托园区引进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天津天士力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围绕构建完善黄芪等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精深加工规范化、仓储物流便捷化、交易药品信息化、黄芪产业品牌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园区实现产值23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在园区化集成推进下,中药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新版GMP认证企业22家,成药制造企业3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3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保健产品26个,个体加工户3000多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2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安排就业5000多人。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配方颗粒、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等精深加工的拓展延伸。

三、黄芪产业存在问题

黄芪生产组织形态呈现出市场化导向,即药农个体依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整种植布局和结构,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黄芪种植生产区主要有以下问题:优质中药材种源退化;药材种植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且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监管跟不上,劣质的黄芪产品对道地药材市场产生冲击;市场调节价格波动较大,药农种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一)优质中药材种源退化

黄芪优质种源生长周期和品种选育期较长,并且科研育苗起步较晚,还没有真正形成产学研的有效衔接,造成的恶果是黄芪优质种源选育滞后、品质退化。现有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规模较小,优质种子种苗严重匮乏,药农在黄芪种植生产中,种质资源依然处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状态,导致区域药材种源质量、抗病性退化。再加上黄芪种子种苗市场管理混乱,市场销售主体依然是到处走动的商贩和自产自销的药农,流动性销售,难以形成有效监管,使得生产的商用黄芪品质低下问题较为突出,黄芪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二)黄芪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陇西县的黄芪生产与销售均居甘肃省前列,全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材运销大户逾千家,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53家。但由于区域内黄芪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企业以黄芪初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黄芪产业形成的附加值极低,还没有形成“产—加—销”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黄芪种植组织化程度低

陇西是全国黄芪的道地主产区,目前黄芪的主要种植方式仍是农户家庭分散种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小,种植面积随着药材价格的起落增加或减少,抗市場风险能力差。种植机械化程度低,药农种植黄芪从育苗、春耕、田间管理、秋收到初加工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对于黄芪种植中化肥、农药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初加工等,缺乏有效监管。同时,药农道地产区意识不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引导药农无序增加种植面积,其他地方跟风种植,再加上道地药材非适宜区的盲目引种扩种,造成陇西黄芪道地性标准降低。

四、黄芪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依据黄芪生态适宜性,合理布局陇西黄芪生产区域

建议依据陇西当地的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情况,结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西黄芪”保护范围,科学修订并提出更合理的陇西黄芪生产区划,并结合黄芪种植品种的不同,加强对其适区的再评价。

(二)加强黄芪生产科学技术研究

1.建立陇西黄芪种质资源库

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陇西黄芪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选育研究。在陇西药圃园现有的黄芪种质资源库基础上,加强陇西黄芪种质资源的生物学、农学、化学等信息研究,进行陇西道地黄芪优良种质的筛选、杂交育种、复壮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中药材种苗黄芪DB62/T2819-2017》《中药材种子黄芪DB62/T2002-2010》《黄芪种子繁育技术规程DB62/T2834-2017》地方标准与操作规程,从种源上确保优质高产黄芪生产。

2.加强黄芪病虫草害的基础研究

探索出有针对性地黄芪病虫草害防控措施,不能把对黄芪虫危害的认识等同于其他农产品,要科学分类评价虫危害对黄芪的药用价值影响,探明陇西当地虫危害发生发展规律,综合评价其对黄芪药用价值的危害程度,结合陇西当地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确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免药物使用残留超标。

3.探索陇西道地黄芪不同发育阶段生长规律

黄芪的生长要从种子播种到新种子的收获,在陇西当地至少要2年以上时间,它们中间经历了5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即幼苗生长期、枯萎越冬期、返青期、孕蕾开花期、结果成熟期。要探索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肥料的使用成本与使用量,评估对黄芪品质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陇西黄芪”地理标志产品带动效应

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为抓手,确保乡村振兴同陇西黄芪产业化发展协同起来,通过国家中药标准行动计划,制订《陇西道地黄芪》地方标准,在市场上建立起“陇西黄芪”与“其他黄芪”的规格与标准,同时率先在“陇西黄芪”内创立等级标准。通过标准战略及地理标志产品带动效应,使陇西黄芪药材产业定位于高端市场。

猜你喜欢

陇西中药材黄芪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黄芪是个宝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