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探究
2023-11-10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孙艳波特变电工天津电力勘测设计分公司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 蔡 楠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孙艳波 特变电工天津电力勘测设计分公司 冀 勇
1 新能源发电技术类型及特点
1.1 燃料电池
当前,可用于分布式发电的燃料电池包括PAFC、SOFC、MCFC以及PEMFC。燃料电池结构共三个部分,包括预处理装置、燃料电池堆以及并网逆变装置。
结合图1来看,单个燃料电池直流电压为0.7V,多个燃料电池可并联为燃料电池堆,进而产生更高的电压。通过并网逆变装置可将燃料电池堆出口电压VFC转化为交流电压Vac,而交流输出电压以及交流输出功率则可以转换为调制系数m和相角δ的函数,公式表示为:Vac=mVFC∠δ,Pac=mVFCVSsinδ/X,据此可知燃料电池有功功率输出由相角控制。逆变装置处于无能耗状态时,相角与氢气流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据此可知相角可通过控制氢气流量控制。
图1 燃料电池结构图
以上式中:Pac表示的是逆变装置交流侧输出功率;VS表示的是用电负荷侧电压;X表示的是逆变装置与负荷间的线路简化电抗;qH2表示的是氢气流量;NO表示的是并联燃料电池数量;F表示常数;u表示的是氢气利用率。并网逆变装置通过控制调制系数完成对输出侧电压幅值的控制。
1.2 光伏发电系统与储能系统
光伏发电系统可将太阳能光伏阵列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保证与电网同频同相,进而为电网运行提供有功能量。
通过光伏并网发电应用的是电压源型电流控制逆变装置,其输出功率受到太阳电池阵列工作电压影响,因此要提升输出功率,需要先将工作电压稳定在最大功率点电压状态下。结合图2来看,MPPT为最大功率点跟踪单元,其主要功能是对即最大功率点电压进行确认。AVR为电压调节控制单元,光伏并网发电中可完成I*p即并网电流给定值的输出,通过与电网运行状态合并,实现对ACR即电流调节控制单元DC/AC变换器的输出。
图2 光伏并网发电控制流程
储能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基本一致,运行期间通过蓄电池同时发挥电源及电网负载的作用。电路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时,蓄电池状态也存在差异,当电路工作处于整流状态时,能量流向为电网侧至直流侧,完成蓄电池充电;当电路工作处于逆变状态时,能量流向为直流侧至电网,完成蓄电池放电。
1.3 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
通常情况下,微型燃气轮机功率在25~100kW范围内,整体功率较小,而在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中,其功率产生主要包括热功率及电功率两种类型,同时通过“以热定电”以及“以电定热”两种模式完成运行。微型燃气轮机模式下,通过控制转速来调节功率相角及有功功率输出,同时在电力电子设备支持下可以实现可变电压向固定电压、可变频率向固定频率的转变,满足负荷供电需求。
2 光伏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 光伏发电技术原理构造
太阳辐射可产生巨大能量,加强太阳能开发也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光伏发电效益受到光电转化率、光电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为实现光伏发电技术合理应用,需要加强度原理构造的分析。首先,光伏组件在特定电磁波照射下对激发游离电子,向特定方向移动后可形成电流,即为光电效应,也是光能向电能转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光伏组件处于光照条件下时电势可驱动电子向新空穴移动,实现光伏发电。当前,常见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电池组、光伏阵列、逆变装置等,同时直接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其次,电池组是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类型包括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硅基薄膜电池等。其中,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4%,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化合物薄膜电池存在污染较大的弊端;硅基薄膜电池存在光电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只有10%左右,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缩减[2];最后,光伏阵列可实现光能直接接收,在当前应用中主要可分为固定式、单轴水平跟踪、双轴水平跟踪以及双轴跟踪4种结构设计模式,相较于固定式光伏阵列,单轴跟踪、双轴跟踪在发电效率上得到明显提升,分别可达到20%以及30%。不同类型光伏组件阵列对比情况见表1。在安装光伏阵列的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支撑方式与安装倾角。
表1 不同光伏组件阵列对比
表2 并网发电程度评估等级
2.2 光伏发电技术运行模式
在光伏电站运行期间,其末端点电站受电压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可引入无功电压控制技术,借助无功发生器(SVG)对电压进行调节。现阶段,SVG电压控制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恒功率因数模式,主要应用于日常环境下,可监测电压变化情况实现无功调整;二是恒电压模式,主要应用在系统电压超出额定电压达10%时。光伏发电技术具有周期短、无污染等优势,且对安装场地方面要求更低,减少受到机械传动部件运输、维护限制。
2.3 光伏发电系统技术应用
2.3.1 并网发电适宜性评估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构造应以丰富光照资源为基础,因此事先应对并网发电适宜性进行评估。相关评估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于计算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年总量,其计算公式表示为:,式中:表示的是太阳总辐射平均年总量;Di表示的是n年内第i年太阳总辐射年总量。据此可计算太阳总辐射年总量均值,峰值日照表示为ιsp=1kW/m2,太阳总辐射年总量用MJ/m2表示,由此可以得到,年峰值日照小时数计算公式表示为:,日峰值日照小时数计算公式为:hdm=hym/365,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比我国《光伏并网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估规范》有关规定,可对当地并网发电适宜性进行评估。
2.3.2 光伏发电系统构建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阵列、控制器、转换器等构成,以35kV、110kV输配电交流系统作为常规输配电系统。光伏方阵可将太阳能转化为低压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最终达到电力系统运行要求接入35kV电网。
2.3.3 光伏发电出力特性
晴天条件下光伏电站出力区间主要集中在7:00~20:00时;阴天条件下光伏电站出力呈现出较大波动。在对光伏发电技术发电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年理论发电量计算公式表示为:Ep=HA×PAZ/ES×K,式中:EP表示的是理论发电量,单位为kWh/m2;HA表示的是太阳能总辐射量;单位为kWh;PAZ表示的是光伏组件安装容量;ES表示的是太阳能辐照度,通常按1kWh/m2取值;K表示计算系数,通常按0.95取值。
2.3.4 光伏发电技术相关计算
谐波允许值是光伏发电项目运行期间的关键参数,由于光伏电站运行需要依靠光伏逆变器,因此也加强了对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应用。为满足技术运行需求,需要对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采取一定限制措施。其中,规定总谐波电流和电压畸变系数应达到相关要求,控制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在3.0%以下,110kV母线侧各次(次数)及其谐波电流允许值(A)如下:2/12、3/9.6、4/6.0、5/9.6、6/4.0、7/6.8、8/3.0、9/3.2、10/2.4、11/4.3、12/2.0。
基于以上数据,可对连接点的谐波电流允许值进行计算并实现最小短路容量换算,其计算公式表示为:,式中:Ih表示的是Sd1状态下的第h次谐波电流允许值;Ihp表示的是常规状态下的第h次谐波电流允许值;Sd1、Sd2分别表示的是最小短路容量与基准短路容量。
基于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光伏电站接入系统谐波电流允许值,具体谐波次数(2~12次)及其各自的短路容量(基准750MVA/实际537MVA)分别为:12/7.7、9.6/5.9、6.0/3.8、9.6/5.8、4.0/2.6、6.8/4.3、3.0/2.0、3.2/1.8、2.4/1.7、4.3/2.8、2.0/1.4,据此可看出,在基准750MVA与实际537MVA条件下短路容量存在差异,同时应保证光伏电站注入谐波分量在允许值以下。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国电力系统建设指明新的方向。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有效实现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电能的稳定供应,缓解我国一直以来的能源危机。近年来,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电力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投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