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分析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2023-11-10吴启益
吴启益
张金路 著齐鲁书社出版
民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古今劳动人民的精神血脉,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位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文化旅游成为民俗文化开发的新风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是促进民俗文化开发和传承的必然举措。
《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共分为九章,从衣食住行的结构出发,对生活习俗、生产商贸习俗、社会习俗、人生礼仪习俗、节庆习俗、民间艺术和游艺、民间文学、黄河口方言、崇拜禁忌习俗九个方面进行阐述,系统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俗文化。该书内容翔实、覆盖全面,在内容描述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既有对民俗事象的客观描述,又有理论阐述与学术探讨,是一部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民俗专著,对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阅该书,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载体,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务实性的特征,赶黄河、红土房、趟河与跑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习俗,以及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一方面,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在凝聚民族力量、增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弘扬黄河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在保留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其开发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结合该书对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描述,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强化基础调研,促进民俗文化新价值开发。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的。要提高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的有效性,必须对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从微观来看,黄河三角洲各个地区甚至各个村落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整理黄河三角洲地区各类民俗文化,形成全面系统的民俗文化数据库,研究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深度挖掘其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深刻剖析部分记忆缺失、传承断代的民俗文化发展停滞的原因,找到开发与传承民俗文化的突破口,是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的首要任务。
其二,推动跨界融合,培育民俗文化产业新业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文化传承形式、功能逐渐弱化,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缓慢,因此必须创新传承方式,使文化传承适应时代发展。“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下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流,文旅融合是民俗文化传承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大量的实践已经表明,文旅融合的传承方式一方面为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民俗文化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有效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凝练民俗文化旅游主体,形成完善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体系,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媒介,加速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产业创新,推出各类极具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文化服务等,丰富民俗文化传播载体。
其三,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文化传承队伍专业水平。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传承离不开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参与,要大力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以专业的文化传承队伍提升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的质量。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一要通过政策或资金支持,鼓励民俗文化传承人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实现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二要倡导并监督相关院校针对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传承开设相关专业,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化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才;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积极返乡,利用自身对当地民俗文化及现代化技术的了解,投身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事业,保证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此项工作的长效发展。《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一书中关于民俗文化的具体介绍为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深入调研,挖掘民俗文化发展新的价值维度,推动民俗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丰富民俗文化的传播载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