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研究

2023-11-10张小翠盛岩海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氯苯原位药剂

张小翠,林 杰,赵 欢,盛岩海

(江阴秋毫检测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4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很多工业企业进行关闭或者搬迁,城市出现大量工业遗留地块,但大部分存在较为严重的地下水污染。有机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高毒性,并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区域迁移[1-2]。为了实现污染地块的安全开发和利用,有必要研发经济高效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目前,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抽出-处理技术、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原位化学还原技术等[3-5]。与前两者相比,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具有处理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显著优势,在国外地下水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6-7]。现阶段,我国对该技术的降解机理已有较深的研究,但应用于野外现场修复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本文结合实际修复案例,总结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在污染场地治理中的应用经验,以期为同类项目实施提供借鉴。

1 污染地块概况

某废弃工业场地位于老工业区内,占地面积约为10 000 m2,企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厂区主要分为办公区、生产车间和罐区、仓储区,投产期间生产二苯甲酮,2019年企业停产关闭。前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污染区域为原车间/原料库、储罐区(苯和盐酸),污染因子为苯、氯苯及石油烃(C10~C40),具体污染区域面积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污染范围

2 修复方案

2.1 修复目标

根据地块规划用途、区域地下水功能区划用途,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确定修复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场地地下水污染物修复目标值

2.2 技术路线选择

总体技术路线方案对比如表3所示。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本次污染场地修复选择原位化学还原技术[8-9]。原位化学还原技术是将氧化剂注入地下水,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氧化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修复地下水的目的。常用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芬顿试剂、臭氧及过硫酸盐等[8]。其中,芬顿试剂能氧化大多数有机物,具有无选择性、反应迅速、处理彻底(可矿化为CO2和H2O)、原料便宜、残存H2O2可自然分解成氧气等优点。本次修复选用双氧水和硫酸亚铁配制的芬顿试剂作为氧化剂。

表3 总体技术路线方案对比

3 修复实施

本次污染场地修复主要分为水文地质试验、井孔设计、定位、注射系统安装、氧化剂注射、药剂配制及监测分析等步骤。

3.1 注射点位设计

根据工程应用实例,氧化剂扩散半径为0.50~15.00 m,本次修复的注射影响半径取3 m,在修复区域中心及其四个垂直轴向上3 m 范围内布设5 个修复点位,污染区域内共布设10 个修复点位。原位注射点位间距如图1所示,原位注射点位分布如图2所示。

图1 原位注射点位间距

图2 原位注射点位分布

3.2 注射设备安装

注射设备包括钻机和双液注射泵。钻机负责对原位注入点破孔,提供动力。双液注射泵为两套完全独立的注射机结构,全液压驱动注射,注射流量为3.0 m3/h,注射压力稳定在16 MPa,活塞直径为110 mm,活塞行程为155 mm。

3.3 药剂配制

药剂选择双氧水和硫酸亚铁。将硫酸亚铁配制成浓度30%的溶液,注入前双氧水稀释至5%的浓度。

3.4 药剂注射

采用自上而下的直推注射工艺,每钻进1.0 m 注射一次药剂,先注硫酸亚铁,再注双氧水。0.5~6.0 m粉质黏土层的水平及垂直渗透系数均小于10-6cm/s,它可作为不透水层,故本次修复深度为地面以下6.0 m。2021年4月27日至8月25日,分5 次注射药剂。

4 修复效果评估

为评估修复效果,须进行地下水监测分析。在工程地块修复区域内及地下水流向上下游共布设监测井6 口(见图3),井深为6.0 m,注射前2 d,采集各监测井水样检测目标污染物。根据监测频次,注射初期每7 d 采集1 次,中期每15 d 监测1 次,后期每30 d 监测1 次,连续监测13 次。监测因子有苯、氯苯和石油烃(C10~C40)。

图3 监测井分布

4.1 苯监测结果分析

图4 显示,注射前D2监测井地下水苯含量高达175 mg/L,第1 次注射后7 d 采样,苯含量降至69.1 mg/L,注射14 d 的苯含量为42.8 mg/L,第2 次注射后7 d 苯含量仅为5.04 mg/L,但第3 次注射前检出量明显回升,第4 次注射后逐渐降低,第5 次注射前又一次出现回升,停止打药后数值平稳。注射前,D3监测井地下水苯含量为18.8 mg/L,第1 次注射后7 d 采样,苯含量为5.2 mg/L,第2 次注射后苯含量仅为0.863 mg/L,第3 次注射前检出量未明显回升。如图5所示,修复区域周边监测井仅D1前期和中期苯含量出现显著增高,原因可能是注射压力和地下水流场导致储罐区污染物迁移至北侧,后期不明显。

图4 修复区域监测井苯检出量动态变化

图5 周边监测井苯检出量动态变化

4.2 氯苯监测结果分析

图6 显示,注射前D2监测井地下水氯苯含量为3.85 mg/L,第1次注射7 d后采样,氯苯含量为1.51 mg/L,14 d 第二次采样时回升至3.32 mg/L,但第2 次注射后检出量逐渐降低,8月停止打药后,数值基本平稳,9月27日检出值仅为0.36 mg/L,后期监测值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Ⅳ类标准。注射前,D3监测井地下水氯苯含量为5.2 mg/L,注射7 d 后第1 次取样,检出量降至0.863 mg/L,14 d第2 次采样,检出量回升至1.14 mg/L,第2 次注射后氯苯含量迅速降低,后有缓慢回升,但趋势不显著,后期采样氯苯检出量均低于Ⅳ类标准。周边监测井监测显示,氯苯含量均未有异常回升情况。

图6 修复区域氯苯检出量动态变化

4.3 石油烃监测结果分析

图7 显示,注射前,D3监测井地下水石油烃(C10~C40)检出量为2.35 mg/L,注射7 d 后第1 次取样,检出量为1.14 mg/L,已达到修复目标值,第2 次注射后7 d 检出量仅为0.44 mg/L,停止打药后,监测值均低于风险管控筛选值。周边其他监测井监测显示,石油烃(C10~C40)未有异常回升或迁移。

图7 修复区域石油烃(C10~C40)检出量动态变化

5 结论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对有机污染场地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较为显著,地下水中苯、氯苯及石油烃(C10~C40)检出量均有明显降低。氯苯及石油烃(C10~C40)达到修复目标值,后期监测未出现超标。储罐区污染物苯含量较高,修复过程有明显降低,但后期有反弹,注射药剂结束后未达修复目标值。经分析,受注射压力和地下水流场影响,前期和中期储罐区污染物苯向北侧区域迁移,后期迁移不明显。

猜你喜欢

氯苯原位药剂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氧化钙抑制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氯苯生成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未培养微生物原位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BAMO-THF共聚醚原位结晶包覆HMX
2-(4-氯苯氨基)甲基苯酚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混二氯硝基苯氯化制备1,2,4-/1,2,3-三氯苯
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常见增强相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