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推动林长制改革应用研究

2023-11-10雷经洋郜文慧黄玉慧

园艺与种苗 2023年9期
关键词:林长制科技推广林业

雷经洋,郜文慧,黄玉慧,任 杰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雨田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2400;3.中徽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保护发展责任[1]。推行林长制改革,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对林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当前,把科技创新融入林长制建设,构建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科学化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对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2]。

林业科技创新是将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应用于林业生产体系以创造新价值的行为。宏观上,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代表我国林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从微观上看,它代表了林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目前,林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改进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自身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健康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是大力实施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对其概念和本质的认识需要立足当前国情和科技发展实际,结合生产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林业研发活动。

1 林长制网格化责任体系

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林长制体系建设的核心。林长制运行中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路线,为林长制分区、分级划分的实施,实现协调、差异化的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网格化管理通过管理权限和范围构建5 级网格框架。事权划分呈现出林总长、林长职责的互补性和机构间的职能互补。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研究制定支撑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林长制治理体系,监督市级林长目标责任、组织实施措施、“五绿”建设任务、监督考核等落实情况,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问题发现、派遣、处理、反馈等环节形成管理闭环,闭环功能包括信息报送、护林巡查、工作督察、考核评价、激励问责、举报投诉受理等。单元森林网格技术人员、护林员和公安民警按一林一技、一林一员、一林一警员等方式部署。反馈核心是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指标嵌入各级管理网格中,实施森林资源总量和增量相结合考核评价管理。单元网格功能组成一个管理闭环,信息报送依赖单位网格人员科学配置,人员调度依靠各级林长制。要素依靠单位网格通过人员配置反馈信息,林长制整个组织体系则建立在这个管理闭环之上[3]。

林长制是对林业主动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其实现特征的重要手段。网格化管理理念提高了林长制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科技创新助力林长制改革提供路径,从而使林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跟上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步伐。

2 科技创新推动林长制改革路径分析

2.1 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攻关

坚持重点聚焦,从林业生产第一线找准科技支撑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问题。突出林业生产实践需求,着力解决林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松林改造提升、松材线虫病防治、木竹加工等重点科技攻关,加大林业科技资金投入,带动一批林业科研项目,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科技合作,推进优势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种质科研创新,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

2.2 以创新为动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推进林业科研院所、涉林高校和林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创新合力。整合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形成科研攻关合力,着力破解科研力量之间问题。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国有林场要成为承接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主力军。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对林产品质量监测,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新安全信息追溯模式,以高标准进一步提升林产品生产质量。

2.3 以服务为抓手,强化科技队伍建设

实施林业科技特派员、特派团制度,引导科技人员服务林业科技创新。推进“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林业科技服务,实行“林农企业开单+政府派单+科技人员接单”精准服务模式。强化人才创新培养,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一批林业“高精尖缺”人才,选拔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才引智相结合,分层次、按需求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人才交流,在林业科研院校与林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选派科技创新人才到林业企业担任科技助理,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养问题。加强科技推广,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林业科研与推广投入。

3 科技创新在林业中的支撑作用

林业产业发展以科技为引领,注重林业实用技术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做好宣传、培训、推广等工作,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发展的新跨越[4]。将科学技术落实到位,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整体进程,有效促进产业链发展,实现共赢。

3.1 拓展林业增绿提质扩量

3.1.1 科技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支撑。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长效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编制一系列林业科技创新规划,为推进林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林业是林区农民最为熟悉及增收最为直接的行业,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推广、转移等方式推动林业发展。全面加强林业生态的服务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发展一系列绿色富民产业,做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生态保护为第一要务,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绿色发展为重要途径,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科技创新对林业发展至关重要,林业做好增绿增效行动,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

3.1.2 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我国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对天然林保护修复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天然林保护修复指明方向,给新时期天然林保护修复提供新思路,科技支撑对天然林保护修复至关重要。天然林保护修复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支撑也将在天然林保护修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天然林保护修复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态度,配合专业机构和专家开展具体工作,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的科技含量,提高生态工程建设水平和能力[5]。

坚持工程化造林与社会化造林相结合、成片造林与“四旁”植树相结合、人工造林与义务植树相结合。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工程综合实施体制机制,依照规划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制定我国天然林保护相关制度,完善行业技术规程标准。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信息系统、遥感监测、负离子监测、森林资源智能管护系统、定位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提升监测能力。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3.1.3 将科技创新融入林长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森林资源经营能力。依托林长制信息化监管平台,将林地资源、林长、任务目标等纳入信息化监管范畴。采用瞭望塔与“互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监控方式,建立区森林防火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平台,设置高点视频监控、无人值守智能卡口等,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近年来,充分利用地面巡逻、瞭望观测、国家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等手段,对森林火灾进行立体式、全天候的监测。森林火灾综合防治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无害化防治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依托林长制网格负责制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将林地资源、林长、任务目标等纳入信息化监管范围。

3.2 助力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创新要素向林业科技领域集结,构建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联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国家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开展重点领域联合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平台监管,建立稳定的支撑机制和运行规范。鼓励建设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林业科技创新增长极。为科学防控林业主要病虫害,与林业科研院所、高校展开合作,开辟实验区,开展林业主要病虫害科技攻关,探索普查监测+疫木除治、第三方监督、媒介昆虫防治等防控模式。

在常规工作基础上打造新亮点,通过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采取人工喷药、无人机喷药、施放烟雾剂等措施开展针对性防治[6]。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新的亮点;部分地区在林蛙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元素取得突出经济效益;吸水剂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为培育优质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研发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林药间作中草药产业的竞争优势,包括中草药的种植和新品种的开发。

落实科普工作,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整合优化林业科技资源,组织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省直林局、涉林企业等力量,依托科技人才多、研究平台广的优势,加大林业科技前沿领域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更多先进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并在生产实践中使用[7]。

3.3 推深做实林长制助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在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驱动林业生态文明繁荣。科技进步让各种先进技术渗透人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力于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关乎可持续发展与民族的未来[8]。

生态文明是整体性较强的大工程,其中林业生态文明是从生态文明中分支出来的新概念,由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相互联系以及其中的生物状态所构成。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才能做实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共同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以森林恢复、沙漠保护等为重点,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要归到实践上来,需据实进行科学规划。应先按林业生态建设基本情况与建设方案,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根据现有阶段性计划与目标,分步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开展森林分级保护管理、科技创新支撑机制,支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林业资源规范化经营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支撑林业生态文明文化普及和发展林业绿色产业[9]。

造林绿化、发展现代林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我国环境必然要求。因此,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既做到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又能享受优美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10]。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领林业转型升级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技术创新,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深做实林长制,通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挖掘发展潜力,聚力林业转型创新,打造生态强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增长,林业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激发林业发展活力。突出技术创新,如安徽某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农林“三剩物”强化科技创新,以生物质固化及气化为燃煤,为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开拓空间,提升林木产品附加值。强化政策扶持,把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产业发展确定为政策支持范围,将扶持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纳入林长制改革方案和规划目标之中,从政策顶层设计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推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打造绿色长廊,变单纯林木种植、道路绿化为结合、统一,坚持生态防护林与绿化苗木栽植相结合,绿化景观与绿色长廊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景观化、层次化、彩色化统一[11]。

3.5 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5.1 优化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肯定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科技管理部门对推广工作的重视。同时,政府部门需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支持,确保推广工作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才培养,提升工作人员薪资福利,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要统一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奠定坚实的推广理论基础。

3.5.2 提升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展需同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聘请林业科技领域资深专家,对林业科技成果进一步评价和检验,利用现代媒体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林业科技的相关知识和实时动态,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事业中,提高外界对林业科技推广的关注度,促进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引领我国林业事业长远发展。

4 结语

林长制是统筹林业生态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制度[12],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林长制的改革与实施,对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产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

猜你喜欢

林长制科技推广林业
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和五项配套制度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甘肃省举行全面推行林长制情况新闻发布会
我省举办林长制改革专题培训班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land produces
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吕梁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