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专之辩”视角下对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3-11-09杜昕陆刘靖华
杜昕陆 刘靖华
摘要: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由此可见,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通专结合”地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它不仅是社会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期望和需求,市场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引导,还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坚持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通专之辩”的分析,期望从中得到一些有关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启示,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通专之辩”视角下音乐人才特点及创新型音乐人才在交叉领域中的培养价值方面展开分析,思考“通专之辩”视角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结果:第一部分分别从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大方面分析音乐人才特点,第二部分从音乐学联通教育学与艺术学领域以及音乐软件联通信息技术和音乐表现领域这两个方面论述创新型音乐人才在交叉领域中的培养价值,最后得出“通专结合”的教育对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确有帮助。结论:培养“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将成為时代进步所需、教育远瞭所需、就业导向所需、文艺发展所需。
关键词: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创新型音乐人才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3
1 “通专之辩”视角下的音乐人才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倡导通才教育,他曾提出“自由教育”的概念,认为人们应当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及清代教育家颜元曾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同时培养通才和专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通专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通”和“专”的定义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和推敲,现在广受认可的观点是:通识教育不包含在专业教育的概念中,而通才教育则被包含在此概念中。同时,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概念不能统一。培养通才的目的需要通过专业教育的公共课程实现,而专才培养是专业教育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
1.1 专才教育视域下的音乐人才特点
专才教育,有时也叫“专业教育”。在音乐领域中,专业人才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中钻研精进的专门人才。比如音乐表演类人才,对各种乐器类型和声乐唱法精通较多的专业知识、掌握娴熟的技能,并且具有较高的造诣和一定的成就。
波兰浪漫主义音乐巨匠肖邦就是典型的音乐专才,他一生都在钢琴领域耕耘,创作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但他的作品体裁并不丰富,也没有提出许多关于音乐理念的言论观点,对音乐理论的研究较少。并且肖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民族性调式宣告了他纯粹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这些特质体现了肖邦是一个纯粹、直率、情感化的人,正因如此,他备受情感问题的煎熬而英年早逝。
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先生对专业音乐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博大的治学胸怀,继往开来、锐意进取[1]。他的思想及办学理念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赵沨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并没有受到专业人才教育的桎梏,他提出“要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赵沨先生曾提出重要观点,盲目地倡导“通才教育”是不可取的,而过于强调细化的专业区分也是需要杜绝的。
1.2 通才教育视域下的音乐人才特点
专才是音乐领域中的典型人才,通才也是重要的人才界定概念。音乐通才是指有不凡的综合素质,对音乐艺术的各种理念、技术都能融会贯通、有所理解并加以表现的通识人才。比如,音乐教师就需要拥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知识,足够专业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能够统筹安排的社交能力、指导能力。
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李斯特就是典型的音乐通才,他作为钢琴演奏家而闻名,却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天赋和努力向音乐艺术的所有作品体裁拓展。在音乐理论的思辨方面,李斯特在他的大量著作、书信、评论等音乐文献中表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并且他热衷于各种教学、慈善活动。不过,正是因为李斯特早年间浮夸而炫技的态度,所以从他的品格到他的作品都遭受了大量非议。他参加了众多纷杂的活动,消磨了才气和灵感。他在教育教学中投入了很多精力,学生众多,但因为作品的复杂而难以再现。因此,虽然李斯特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给当时的音乐界、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但他的博才和通识带来的却不完全是赞同和认可,也有贬低和阻隔。无可厚非的是,他的地位和贡献在百年后更多地为世人所认可,他在“专”之上的“通”是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
我国传统艺术大师溥侗先生也是音乐教育下通才的典例,他擅长的曲目众多,还能扮演不同角色,有着“昆乱兼全”“六场通透”的美誉。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的授课旨在“传道”,而不在“鬻技”,这映衬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的通才教育思想,即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拓展知识层面、了解多元学科、提高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在“专”的基础上培养“通”的能力。
2 创新型音乐人才在交叉领域中的培养价值
2.1 音乐学专业联通教育学与艺术学领域
在各大高校中,音乐学(师范)都是突出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方向。音乐学(师范)联通了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音乐学等一级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理论研究和音乐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音乐学(师范)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够了解、遵循、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能够对音乐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解释,包括乐理知识、作品背景、音乐风格等,以及音乐的表现方法,包括歌曲演唱、乐曲弹奏、即兴伴奏等[2]。学生要做到拿谱就能弹,看谱就能唱,有课就能教,活动能安排,以实现音乐学(师范)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学生必须充分掌握音乐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要求,不必对音乐技巧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而是追求系统的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基于前述音乐学(师范)专业详情,学生在将各项技能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表演表现等方面都达到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在音乐教学中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别致的教学风格,将自身所擅长的能力融入课堂教学,展现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在专业素养上的“通”,也是在教学技能上的“专”。比如著名音乐美学家周海宏教授,其对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都有深入的见解和述论。他的教学风格是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的,给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的亲切感。在新的时代要求下,需要将两个相对概念有机结合,由专入通,由通变专,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力、视野等多种品质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成为创新型音乐人才。
2.2 音乐软件联通信息技术和音乐表现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领域不断革新和改进,比如作曲就有了日新月异的表现。传统作曲是在理论应用基础之上,通过复杂的规则设计并计算以完成作品,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作品排演之前,任何人对作品的音响效果、隐含问题都只能依靠过往经验和专业素养去构建情形。在創作时,作品不能给予作者实时反馈,所呈现的效果需要由作者自行想象。而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改变了这一持续了几百年的状况,目前许多DAW(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操作非常方便、直观、简易[3]。任何人在使用这种工具时都能对作品产生直观的印象,DAW会给予作者直观的音响效果反馈。DAW这种工具的诞生和使用,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合作与支持。首先是DAW运行的基础,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离不开程序设计师对工具整体框架的构建和功能的设计。其次,作为创作音乐的载体,想实现多种多样的音乐效果,离不开声学领域的指导,材料学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作为DAW诞生的目的,创作音乐是它的核心任务,因此音乐领域专业人才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学的知识是“通”而博识的,也正因为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对高新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运用,是“专”而精尖的,这便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表现。基于以上要点,最终促成音乐科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音乐表现、理学知识都有深度理解并能够加以应用。
3 “通专结合”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3.1 “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是时代进步所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媒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积极吸收各领域、各行业的知识。各种类型、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正是高等教育的特色与魅力,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深刻变革,不再纠结于通才教育或者专才教育的侧重方向,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之际,尊重时代所需、时代所向,培养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2 “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是教育远瞭所需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予了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指引和价值评定。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和综合改革应更加注重社会所需和未来所向的人才培养方向。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专业技巧的精通和表演技艺的娴熟,并且在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课程依旧备受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占比较低。为了推进高质量教育,推进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必须平衡好学科专业内容,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创新发展学科理论。
3.3 “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是就业导向所需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推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开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更加贴合建好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通过顺应市场需求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协同联动。目前,高校培养的音乐人才就业方向以教师和表演者为主,在更广泛的就业领域,如音乐治疗、音乐制作、音乐科技等领域,依旧缺乏相应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在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开阔学科视野、培养多样能力,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是就业所趋、社会所需。
3.4 “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是文艺发展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代文艺发展所需。关于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是一种有效途径。这也是通专人才培养之辩的新答案,是“通专结合”地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有意义、有价值的指导方向。更好地将人才培育、学科发展、未来需求这三个方面融合衔接,是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殷切期盼和内在要求。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新时期文艺出精品、攀高峰提供重要保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音乐人才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4 结语
通晓多领域的知识可以更全面地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视界、品行,而在一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拥有的能力也会辐射其他领域,促使人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当前,在社会不断转型和革新之际,高校教育更应洞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通和相悖之处,肩负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责任,更加强调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创造性,应时代进步所需、教育远瞭所需、就业导向所需、文艺发展所需,培养“通专结合”的创新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耀.赵沨专业音乐教育实践及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13-14.
[2] 戚晓思.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9-10.
[3] 杨冠强.基于Web的DAW功能设计及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