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生殖系统的教学实践

2023-11-09张金萍葛建荣张华芳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殖系统基础医学评价

张金萍,葛建荣,张华芳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生殖系统教学团队, 绍兴 312000)

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强调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至关重要。新医科建设要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科基础性,强化学科交叉性,增强科技融合性,加强医学人文性。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于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的培养。绍兴文理学院以新医科建设为目标,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构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1],于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卓越医师)全面实施。笔者借鉴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2-4],经过3轮生殖系统的教学迭代,形成了“一中心五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一心两翼四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及借鉴。

1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依据结构-功能-疾病-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由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有机整合组成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是研究人体生殖系统的正常或异常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机制的一门课程。生殖系统30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12学时,计1.5学分,第四学期继细胞分子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基础医学导论、运动与神经、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之后开设,亦是所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收官课程。我校选用李和、黄辰主编的《生殖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担任。

生殖系统基础医学知识纵横汇总,知识体系复杂,是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医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对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和深刻理解,具有对生殖系统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分析医学问题的临床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弘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2 “一中心五模块”重构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以新医科建设为目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构教学内容,形成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殖系统发生、生殖系统病理、生殖系统药理学和PBL案例五模块的内容体系。PBL案例涵盖生殖系统各学科知识点,并融合妇产科学中有关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社区保健、职业道德等医学人文内容。

3 “一心两翼四融”教学模式

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结合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临床医学(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生殖系统多学科融合特点和学情分析,笔者借鉴前期的教学经验,经过3轮生殖系统迭代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心两翼四融”的教学模式。一心,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两翼,即临床病例与科研项目;四融,即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课程与思政融合。

4 精准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遵循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提出的一致性建构原则和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依托大数据建立精准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教师将形成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成绩30%(自主学习、讨论与互动、团队任务、单元作业)和线下成绩20%(PBL、实验成绩)。我们将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素质能力评价(包括学习行为与态度,小组学习中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课程中体现严谨、自律的科学态度,反思报告和感悟、问卷调查等)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目标全面评价。

5 整合课程生殖系统教学设计与实践

生殖系统已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193班、203班、214班开设,累计学生90人。

秉承OBE教育理念,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遵循布鲁姆的认知模型和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师依托超星泛雅SPOC课程和虚拟数字化形态学教学平台,依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细化知识结构,采用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化、讲授法、讨论法、思维导图、任务驱动小组拼盘式、CBL、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分层次、分路径进行教学设计(表1),以“子宫结构与功能”为例。

表1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生殖系统分层次分路径教学设计

5.1 课前线上-知识学习

教师提前1周发放学习任务单,开放线上学习资源。学生以闯关模式学习子宫微视频、PPT、数字切片,完成个人任务、团队任务(根据子宫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编写子宫口诀),根据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师生、生生通过课程平台、企业微信及时交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收集和分析。

5.2 课中线上+线下-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价值引领

基于超星泛雅智慧课堂和学习通APP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O-AMAS有效教学模型[5],开展随机选人、抢答、投票、评分、随堂练习、分组讨论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课程与思政无缝融合,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达成教学目标[6]。

学习目标(objectives):通过子宫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子宫壁的组织学结构;列表归纳固定子宫的韧带和作用;知晓子宫血管和子宫颈的组织学结构;阐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卵巢周期性变化及激素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临床病例,并能给出清晰的理论依据,具有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辩证思维,开展合作与沟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学习科学家和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科学探究、勤奋执着、医者仁心、责任担当、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医者精神,懂得感恩。迅速激活(activation):以人体胚胎发育过程视频导入,引出“生命”“胎儿”“月经”关键词。多元学习(multi-learning):①教师精讲,根据课前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围绕问题、重点、难点内容精讲解析;②团队学习,结合理论知识对临床病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讨论、分析探究;③交流展示,用思维导图总结展示,团队间交流、质疑、解惑。有效测评(assessment):教师评价点拨,其他团队成员根据评分标准对其进行评分。简要总结(summary):对“生命”“胎儿”“月经”“宫殿”“摇篮”“故乡”采用连线方式,起到首尾呼应效果。

5.3 课后线上-知识巩固与升华,价值引领

教师组织单元测试。学生进行病例分析-“‘大姨妈’的烦恼”;阅读《生殖内分泌专家陈子江院士:‘病人的渴望,就是你该做的事》一文,发表自己的感想(讨论区)。

6 整合课程生殖系统教学成效分析

经过3轮整合课程生殖系统的教学实践,教师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6.1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63%的学生对整合课程生殖系统内容的整合表示赞同,93.75%的学生对整合课程生殖系统教学模式表示满意,96.88%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生殖系统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93.7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00%的学生认为课程融入了思政元素。通过生殖系统的学习,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93.75%)和职业素养(90.6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91.07%),对课程知识目标达成情况满意程度0.94,对课程能力目标达成情况满意程度0.93,对课程素质目标达成情况满意程度0.94,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总体满意程度0.94。

有学生留言,“生殖系统这门课程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医学课程,从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药理学为轴,将生殖系统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循序渐进,最后以PBL案例结尾,并邀请临床医学专家为我们上课分析案例,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临床思维与基础医学的学习大为不同。”“张教授的临床案例、每周一问、微课制作、编写子宫歌等教学活动以及独具特色的PPT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本次生殖系统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便利性,使知识更加直观;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可谓收获颇丰。这种教学方式为我所推崇,而这种思维方式将伴随我一生的学习。”

6.2 学习效果分析

6.2.1 学习成绩分析 生殖系统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评价(50%)和终结性评价(50%)组成。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成绩30%(自主学习、讨论与互动、团队任务、单元作业)和线下成绩20%(PBL、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试卷闭卷考试,试题包括A1型选择题、X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题,客观题和主观题分数之比为4∶6。笔者运用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自主研发的试卷质量分析软件,对3轮的生殖系统课程期末试卷质量进行分析(表2)。

表2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生殖系统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表2所示,第1轮生殖系统期末试卷的整体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信度良好、效度欠佳;经过分析优化试题结构,第2、3轮期末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良好,均呈上升趋势,整体质量较高,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课程总成绩:临床医学(卓越医师)193班平均分83.98,标准差5.41,最高分92,最低分71;7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100%(24/24);临床医学(卓越医师)203班平均分80.88,标准差7.62,最高分91,最低分59;7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90.63%(29/32),及格率96.88%;临床医学(卓越医师)214班平均分80.44,标准差8.31,最高分93,最低分61;7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88.24%(30/34),及格率100%。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均在0.80以上。

6.2.2 学生的获得感得到了提升 笔者借鉴整合课程基础医学导论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形成了基于“道”“德”“能”的“一据四合四融”的思政元素融入模式[7]。讲授男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时,笔者结合学科前沿、本人科研成果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意识;以月经周期与卵巢周期与激素的关系及调节内容和PBL案例为契机,介绍生殖内分泌专家陈子江院士的研究成果与励志故事,感受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奉献敬业精神。

有学生写道:“陈子江院士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中国生殖医学领域开辟道路,从零开始,以动物实验开道,踏踏实实研究,解决一道道难题,宁愿吃更多的苦也要积累经验。在她眼里,医者要具有家国情怀,要在行医的道路上具有责任与使命,要拥有一份胸怀天下的仁心,其次是悬壶济世的仁术,要有坚守有担当,拥有家国天下的‘大爱’。医务工作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精湛的医术,不懈奋斗,记住生命的嘱托,做追求卓越的健康守护者。”

“一中心五模块”的生殖系统课程整合,打破了学科壁垒,优化了课程体系,避免了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PBL案例直接嵌入器官系统中,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建立完整的生殖系统知识架构。教师通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生殖系统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实现了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病理与药物治疗、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早临床。“一心两翼四融”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观念的渗透和临床思维能力,为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有助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我校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相信随着多轮教学实践的迭代,将会不断改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生殖系统基础医学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
交配期金雀异黄素暴露对亲代母鼠体重和血脂的影响
UVB 313补光灯对产蛋鸡产蛋性能、生殖系统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