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融媒体报道团队的亚运时刻

2023-11-09钟玮曾瑞阳

中国记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火炬开幕式杭州

□ 钟玮 曾瑞阳

这个9月,因为第19届亚运会,杭州这座城市又一次迎来举世瞩目的高光时刻。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万众瞩目。家门口躬逢盛事,作为本地媒体杭州日报的记者来说,更当讲好亚运故事、传播好亚运声音。

一、火炬传递的融媒体打法:既要阵地战,也要游击战

一支优秀的融媒体团队,在采集端和输出端都会对新闻生产流程有高要求。采集端,需要对未知新闻现场有一定的前瞻性,有“耳聪目明”的临场应变能力;输出端,则要求团队既具备传统媒体“书面化”语言,更要熟悉新媒体的“有网感、更亲民”的表达。

9月8日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首日。这也是杭州日报真正意义上的亚运报道首战。

亚组委对各持注册记者证的新闻媒体做出了“固定采访点位”“不得跨点跟跑”等规定,这意味着记者想要全流程采访火炬传递几乎不可能。

从西湖涌金广场出发,至平湖秋月收火,全长5.2公里,共106棒火炬手参与的火炬传递,报道怎么呈现?

我们在得知火炬传递路线的前一天,就对各个点位的火炬手情况做了推演,在确保信息准、强安全的基础上,促成爆款。除亚运注册记者按规定进入各自点位之外,团队额外分派了一批非注册记者分散在群众区域——如果点位注册记者成为“死子”,群众区域的记者则能够发挥灵活性,两路记者发挥出此消彼长、互相补台的作用。

火炬传递当天,点位记者因采访范围受限,只能在几个特殊火炬手所在点位进行拍摄、采访。这个时候,游击队式的固定点位外记者则起到了主力军作用。

在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完成与第二棒火炬手阿里巴巴集团张勇的交接时,固定采访点位记者发挥“社牛”(开朗外向、善于社交)属性大声问出“张总心情怎么样”,这样简单的打招呼式泛化提问,随即引起了张勇的回应。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

也是这句看似傻瓜的提问,却催生出了名人与媒体、市民群众的即时互动。这第一手素材,当天上午播放量就达近500万。

火炬传递过半,后半程的外围记者通过工作群信息联动,得知火炬传递点位上有主持人白岩松,随即也做出准备。在白岩松完成与下一棒交接后,大声向其打招呼:“白老师,想对杭州说点什么?”

这一问,也使得白岩松爆出三句递进式的金句:“杭州一定能把亚运会办得特别棒!最重要的是,杭州一定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好!亚运才十几天,过日子是一辈子的!”

这样的一手素材,瞬间又激发了市民在当下火炬传递日子里的情感共鸣,《白岩松传递完火炬说,杭州一定会更好》在杭州日报抖音号播放量超1000万。

当天,杭州日报产出的30余条火炬传递首日短视频,发布在杭州日报、韵味杭州等新媒体平台,总播放量超4000万,8条视频登上热搜,其中2条登上全平台热搜第三。

在接下来的浙江省10个设区市火炬传递中,后方编辑团队每日蹲守直播,对素材进行拆条、整合,制作分发,火炬传递的视频总播放量业已破亿。

二、亚运开幕式:场内场外,皆是新闻

开幕式,无疑是杭州亚运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杭州日报的亚运会开幕式报道则从开幕式之前、中、后和核心圈、外围圈的维度,呈现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全景式、沉浸式解读。

(一)开幕式本身,振奋时刻、感人瞬间

报道团队提前介入开幕式前期多次彩排,对9月23日开幕式当天可能产生的报道内容做了策划部署。

(1)开幕式前,营造“大莲花”内外的舆论氛围

开幕式定于9月23日晚8时。当天傍晚,在参与开幕式报道的记者进入主场馆时,其他多路新媒体记者已同步分赴杭州城市阳台、西湖、延安路等各热门地标,关注市民反响。短视频《今晚开幕,广西大姐组团来看灯光秀》《84岁老太太来杭州助威开幕式》等作品视频号播放量截至9月27日(本文播放量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截至9月27日)分别达到33.3万、8.6万,呈现出市民和网友的强烈期待。

同时,主场馆内记者在开幕式前数小时,采访拍摄了入场观众、主舞台演出前准备、演职人员后台准备等情况,短视频作品《开幕在即,演员进入最后准备工作》《就现在!观众陆续进场啦!》视频号播放量截至9月27日分别达到20.9万、8.1万,及时、生动呈现了电视、直播中看不到的开幕式侧面。

(2)开幕式中,抓取高潮时刻

长约2小时的开幕式进行中,编辑团队在后方配合前方记者拍回的素材,对仪式环节、表演环节、观众观众席反应提取亮点,进行内容拆分、重构,在“两微一端一抖”进行全矩阵分发。

截至9月27日,短视频《开幕式现场,中国香港代表团入场!》播放量60.7万,《中国代表团入场,吴艳妮兴奋蹦跳比心》播放量290万,《圣火点燃!》播放量30万。这些作品既贡献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也引起千万网民极具家国情怀的情绪共鸣,形成了强有力的叠加式传播。

(二)开幕式之外,也是新闻现场

(1)开幕式结束,不妨“沉”下来

作为新闻人,职业敏感教会我们,在这样的重要现场,你是一名观众,但又绝对不仅仅是观众。节目结束了,稿子抢出去了,但新闻远没结束,不妨慢一点。

开幕式当晚散场后,随着观众离席,记者兵分两路。一路留守现场,试图挖掘角角落落还能发生些什么故事。

后来播发的作品,显然给予这颗沉下来的心最好的回馈。

短视频《“兵哥哥”成全场焦点!开幕式后舞台秒变大型合影现场》(播放量83.1万)《深夜消防员站姿笔挺!他们可能是最后离开的人吧》(播放量30.7万)《开幕式后,保洁阿姨们合影留念,笑着说不辛苦》(播放量40.3万),这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品,向观众展现了这场盛会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群像。

另一路记者随着退场观众的脚步,采访了开幕式观众反馈,体验了一把大型活动的散场流程。如果说,采访观众反馈看起来是开幕式报道常规操作,而实地体验散场流线,则是记者有心为之。

这样一场7万余人的大型活动,如何保证人员散场的安全、有序、快捷,其实既是对这场盛会的最后检验,也是对城市办会能力的有力考验。记者在散场中,全程体验到各看台区域观众有独立散场流线,全程志愿者、安保人员引导,途中路牌标识明确,直至地铁站,杭州地铁还特意为散场观众加密了排车班次,观众还可凭票免费乘地铁,个别大流量目的地出站口还有大巴车等候。

短视频《就是这么丝滑!开幕式后,7.1万人有序退场》(播放量300万)中,引发了网友如潮的点赞:“丝滑”“快,聊着聊着就进地铁了”“以为要很晚才到家”……

这场“护航亚运”的压力考验,每个观众都是考题中的人,保障人员取得了高分,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第一视角的体验,加上观众鲜活、生动的反馈,自然而然形成了全网数百万流量的情感助力。

(2)开幕式以外:紧跟热点,创造热点

关于开幕式亮点节目的揭秘,这其实属于媒体采访的常规操作,无非是采访开幕式导演团队,对各个节目理念、特色做出解读,这属于紧跟开幕式热点,不掉队。

我们则重新聚焦开幕式中具体的人物、细节,通过再挖掘,重新创造出新的热点。如短视频《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圆满结束,感谢所有台前幕后》(播放量6000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举牌小姐姐们》(播放量25.8万)《唱开幕式主题曲的4位男生火上热搜第一》(播放量50.1万),既为观众解开了悬念,也有效延续了开幕式的传播热度。

三、赛事报道:赛事以外和赛事同样重要

在亚运会开幕式前,部分亚运赛事项目已先于前者开始了小组赛。从开幕式脱身后,融媒体记者编辑团队即做出战术性调整,重新回归亚运赛事。

(一)及时、快速,拉近群众与赛事的距离

我们预估,亚运首金很大可能产生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赛艇项目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中。

此前,我们已经提前部署,对该项赛事夺金热门杭州籍运动员邹佳琪进行了资料搜集,并前往其家中采访父母,提前备稿。

夺金比赛当天,融媒体团队记者、小编前后方联动,于比赛结束5分钟内即制作完成短视频、微信推文,作品《刚刚,杭州姑娘拿下首金!原来冠军有这样一双手!》在杭州日报微信首发,当天阅读量突破10万。

这则报道中,我关注到了“00后”赛艇运动员邹佳琪一双与年龄不符的、满是老茧的手。因为训练时、比赛中,运动员不能戴手套,必须全程赤手划桨,正是经年累月的磨砺,造就了这位遥遥领先的金牌选手。这背后也浓缩着一个普通女孩、一个普通家庭的付出。报道一经发布,“夺得首金的姑娘有这样一双手”便在“两微一端一抖”上形成全网热搜。

□ 图1 9月26日,杭州选手费立纬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获得冠军

□ 图2 9月25日,杭州选手叶诗文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中获得银牌

□ 图4 9月25日,中国女子体操队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竞技体操女子团体决赛中获得金牌本文图片均为杭报集团提供

大球项目一直是亚运赛事中的热门。9月21日晚,中国男足亚运队首战对阵缅甸队。当晚,杭州日报微信《刚刚,大胜!出线!中国男足亚运队提前锁定小组第一》,以图文、短视频的形式对比赛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及时回应了网友关注。

(二)赛事报道,不应唯奖牌论

亚运首金产生后的连续几天内,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在各项赛事上表现出色,金牌榜上数量飙升。

我们很快看到各大媒体头条铺天盖地地报道中国运动员夺金,“七金”“半天十一金”等等,也关注到网友评论“中国队好像是来进行奥运前演练的”“拿金牌都手软了”。

中国运动员夺金所向披靡自然是振奋人心的好事,不过,作为新闻人,我们也感觉到几天内各媒体报道内容已明显表现出同质化。

赛事报道,本就不应该“唯奖牌论”。我们调整目光,将视角放到了第二、第三名,甚至最后一名上。如短视频《为第一名鼓掌庆祝,也为最后一名呐喊加油,这就是杭州亚运会的体育精神》在杭州日报抖音播放量近1000万,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网友自发评论:“看了可能有40多遍,看得泪流满面。感觉好像我自己。”“她不只是来参加比赛的,她是来完成比赛的!”“这里是中国杭州,一个尊重世界的城市。”

这样的报道既彰显了拼搏不息的体育精神,也展示了主办城市、主办国的格局和情怀。

(三)赛事花絮体现高于比赛的人类共通情感

亚运赛事期间,许多赛程叠加,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场视觉盛宴,但对于记者来说,怎么选题、怎么报道是件头疼的事。

一开始,我们无可避免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明星球员、热门赛事、金牌赛事,很快我们发现小众赛事、预赛,或者是赛场花絮同样是迎面发生的、冒着热气的新闻现场。

杭州日报新媒体报道《今早意外一幕!17岁小伙被淘汰后,突然听见一声呼喊!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微信阅读量10万,视频号播放量360万),讲述巴基斯坦一位父亲瞒着参赛游泳的儿子,远赴中国杭州看他比赛,想给儿子一个惊喜的故事。这位在杭州人生地不熟的父亲被“小青荷”志愿者全程帮助进了儿子的比赛现场,当他在看台呼喊儿子名字的一刻,刚比完赛的儿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老将、48岁的丘索维京娜也出现在本届杭州亚运会。她为治愈儿子白血病坚持比赛至今,“你未痊愈,我不敢老”的故事早已令她成为传奇。这样的新闻人物必然不可错过。在赛前未能采访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拍摄赛前花絮,也向网友呈现出这位“体操女神”的影响力和坚持热爱的精神侧面。短视频《48岁老将丘索维京娜与中国体操队员热情互动,在这里宾至如归》《48岁丘妈将与中国“00后”选手同场竞技》等数条作品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

诸如此类的赛事花絮,很好地诠释了全人类共通的、关于梦想、关于亲情的真挚追求,从朴素的角度生动彰显了“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四、主题报道传播城市发展成果

相比传统媒体长篇叙事的书面化表达,短视频、新媒体文风的图文报道更显示出“邻家体”的亲民性。融媒体报道则能兼顾、融合两种报道模式的快与慢、深与浅的传播特征,在亚运城市侧的报道上发挥出优越性。

早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时,我们联合杭州发布推出了一档《学英语·迎亚运》的新媒体产品,以记者出镜、路面街采、探寻热门打卡点的短视频,配合新媒体图文的形式,将新闻触角延伸至杭州城市建设、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截至杭州亚运开幕前夕,《学英语·迎亚运》共发布近50篇稿件,采访拍摄主题涉及“西湖入春”“龙井茶开采”“全民阅读大会”“水上游杭州”“蒋村龙舟”“六和花事”等,篇篇踩准当时当下的杭州新闻热点,向网民传递着城市的美与深情,以及杭州人的亚运热情。

亚运倒计时进入50天、30天、10天时。我们又相继推出了《向往的乡村》《我的亚运封面》《你好杭州》等融媒体主题报道。

《向往的乡村》聚焦“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杭州乡村的蝶变,在亚运之年,以10名“80后”“90后”新农人扎根乡村的经历,向全世界展现杭州乡村与人的生动变化。《我的亚运封面》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的“亚运人”,他们既有运动达人,又有全力备战“护航亚运”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用平民视角阐述一座城市浓厚的亚运氛围。《你好杭州》则以报纸版面杂志化的风格,配以新媒体图文、短视频呈现,将城市风貌和杭州人衣、食、住、行的烟火气息,进行多维度呈现。

使命感激发奋斗志,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杭州亚运会报道中,融媒体采编团队群策群力、团结一心,精心策划选题、及时回应关切、有力引导舆论,必将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火炬开幕式杭州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杭州
接过火炬高举起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运动会开幕式
火炬照亮关爱路
我与《火炬》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