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看儒家的礼乐教育
2023-11-09谢卫星
摘要:孔子“重六艺尊周礼”,重视礼乐对人的言传身教效应,逐漸赋予礼乐“制礼作乐”的文化趋向,认为礼乐是“为仁”的外在表达,凸显礼乐教化对人性塑造的作用。文章通过解读《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明确礼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进而通过画作的具体内容,阐述《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礼乐教化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儒家礼乐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
关键词:《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儒家思想;礼乐教育
引言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是以《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论语》《孟子》等文献资料为素材的连环图画,为册页式,纵约41.5、宽66.2厘米,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全套共36幅,包括《尼山致祷图》《钧天降圣图》《俎豆礼容图》《在齐闻韶图》《夹谷会齐图》《问礼老聃图》(图1)等,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地将孔子一生的行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示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以及“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礼乐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强调“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在以礼来节制人们行为的同时,借助音乐教化民众,以此实现社会和谐。《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作为反映孔子生平的绘画作品,不仅是对孔子外在形象的生动描绘,还蕴含着孔子“明于礼乐”的治世规范。其以孔子形象塑造与展示为中心,以礼乐教化为表现形态,从而实现教化世人的理想。
一、《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内容与画面解读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始于《尼山致祷图》,终于《汉高祀鲁图》。根据图前的题跋——“昔司马氏作《史记》,列孔子于世家,摭拾诸书,按年叙事,详瞻得体。俾宣圣生平昭揭万古,可谓书中有画。然圣人之真容第,可想象于诵读之下,而未能晤对于颜面之间,王子钦翁博雅好古,购得此图,自尼山诞圣,以迄西狩绝笔,七十三年之行藏……庚戌孟夏题于邗江之鹾邸,绛岩卫支彰”,大致可以推测出此彩绘绢本图创作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在内容叙述方面,《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以《史记》原文为主,结构布局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尼山致祷图》《楛矢贯隼图》《跪受赤虹》等图画均是文字位于画面的中间部分;《麒麟玉书图》《二龙五老图》《钧天降圣图》《俎豆礼容图》《职司委吏图》《职司乘田图》《诛少正卯图》等17幅图画均是文字位于画面的左上角;《问礼老聃图》《在齐闻韶图》《因膰去鲁图》《丑次同车图(一)》《宋人伐木图》《临河而返图》等11幅图画都是文字位于画面的右上角;《夹谷会齐图》《女乐文马图》《丑次同车图(二)》3幅图画无文无赞;《子路问津图》则是右上书文、左上书赞。
根据《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画面内容,可以将36幅图画分为以下六类:
刑法类:有1幅,为《诛少正卯图》。
职官类:共有2幅,为《职司委吏图》《职司乘田图》。
军务类:共2幅,为《夹谷会齐图》《女乐文马图》。
谏诤类:共有6幅,分别为《晏婴沮封图》《丑次同车图(一)》《丑次同车图(二)》《楛矢贯隼图》《临河而返图》《子路问津图》。
时政类:共有10幅,分别为《归田谢过图》《因膰去鲁图》《匡人解围图》《宋人伐木图》《灵公问陈图》《在陈绝粮图》《子西沮封图》《作歌丘陵图》《西狩获麟图》《梦奠两楹图》。
礼乐类:共有15幅,分别为《尼山致祷图》《麒麟玉书图》《二龙五老图》《钧天降圣图》《俎豆礼容图》《命名荣贶图》《问礼老聃图》《在齐闻韶图》《退修诗书图》《适卫击磬图》《学琴师襄图》《删述六经图》《跪受赤虹图》《治任别归图》《汉高祀鲁图》。
由上可知,礼乐教育在《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中占据着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俎豆礼容图》(图2),正是作者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创作而成的。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国公族的后人,自幼浸润于鲁国礼乐文化的氛围之中,用礼器作玩具,模仿、练习祭祀的礼仪,逐渐认识、理解、践行、推广礼乐文化,从而成为礼乐修养极高的君子。
二、《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礼乐教化功能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以叙事性的方式,对孔子生平的主要事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观呈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绘画作为道德教化的载体,侧重体现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性,旨在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孔子的思想理念以及人生观传递给民众,凸显《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教化功能。同时,将礼乐作为道德教化的手段,强化叙事性图画中所蕴含的礼乐教化因子,使人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礼乐教化因子潜移默化的感染,旨在实现对民众道德人格的塑造。儒家崇仁尊礼,这种思想自然也在《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得到了充分彰显,多数画作都具有寓教于乐的礼乐教化功能。
例如《钧天降圣图》(图3),原始社会礼乐一体,常常通过敬神娱神的方式,起到维护群体秩序、巩固群体团结的教育与约束作用。因此,在《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礼乐类图画中,部分内容带有一种宗教性,以此突出孔子形象的神圣性。《钧天降圣图》通过祥云、仙人等象征符号和笛、箫、笙、鼓以及“天感生圣子”等钧天之音,神化孔子出生时的情景,凸显孔子生来就与凡人不同的超然地位,以此彰显孔子的德,实现“制礼作乐以合德”,使人们形成“惟德是辅,敬德保民”的思想意识,从而规范和约束民众的行为,使之成为具有道德行为和善良品性的人。
同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中,常将礼与乐并称,认为二者同等重要,但是孔子却主张乐先礼后,强调“立于礼,成于乐”,肯定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认为人只有做到乐之后,才算是形成了真正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孔子赋予了音乐以政治和礼的教化功用,提倡通过音乐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旨在从寓教于乐中净化与升华人的心灵,使民众完成人生修养。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音乐带给自己的乐趣,《学琴师襄图》正是描绘了孔子学琴、练琴的画面,一连数十天孔子都在练习同一首曲子,直至理解了曲子的道理,体会到了创作者的心境。同样,在《在齐闻韶图》(图4)中,也反映了孔子孜孜以求追求礼乐的精神,从画中可以看出,孔子正在全神贯注地欣赏奏乐者的表演。相传《韶》为虞舜时期的乐舞,由舜的后裔在春秋时代传入齐国,孔子在齐国游历时,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听见《韶》的音乐,“子于齐国,闻《韶》,三个月,无肉也”(《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对于音乐的喜爱与追求。
孔子在爱“乐”的同時,也重视“礼”,对于不合乎礼制的音乐舞蹈也会驳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八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舞,以8人为一列,8列则为64人,按照礼法规定,这是周天子才能欣赏并用来祭祀祖先的大型乐舞,诸侯只能欣赏六佾48人的歌舞乐队,卿大夫只能欣赏四佾32人的歌舞乐队。但是季平子作为鲁国正卿,却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于此,孔子作为礼乐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势必会驳斥此种违犯周礼、挑战社会等级制度权威、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透过“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失礼现象,孔子看到了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潜藏着的是一种道德危机,即人内心道德精神的堕落以及价值观的混乱问题。即便如此,孔子依然抱着“天之未丧斯文”的信念,强调“礼之本”的重要性,通过退修诗书、删述六经等行为,专心序《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以此定礼乐,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极力想要改变当时世道衰微、纲纪废弛、礼崩乐坏的局面。
结语
礼乐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作为展示孔子生平的画作,《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也在塑造孔子形象、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渗透着礼乐教育的思想内涵。围绕礼乐教育对《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是新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孔子博物馆.《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EB/OL].[2020-01-29].https://www.kzbwg.cn/news/my/784.html.
[2]杨孝瑜,孔亚君.曲阜藏孔子圣迹图探析[J].文物天地,2021(05):34-38.
[3]绳博.馆藏明张楷《孔子圣迹图》名物考(上)[J].孔庙国子监论丛,2018(00):170-188.
[4]沈歆.明代宦迹图与孔子圣迹图[J].艺术工作,2019(06):69-76.
[5]刘晨雨.从儒家音乐观探讨礼乐思想在音乐传承中的先导作用——以《礼记·乐记》和《汉书·礼乐志》为主论述[J].戏剧之家,2022(26):50-52.
作者简介:
谢卫星(1973—),男,汉,山东曲阜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与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