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地绘彩 佚丽恢奇

2023-11-09郭鹏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清代

摘要:文章以太原市博物馆馆藏的两件清代粉彩瓷器为例,从历史文献出发,概述粉彩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从康熙晚期初步形成,到雍正时期空前繁荣,再到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后渐趋衰落的历史变迁。以此为背景,对清代粉彩“八仙捧寿图”盘口瓶和清代粉彩“一路连科”纹瓷盘的纹样特色、瓷胎和彩绘技法等方面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件作品集中体现了清代前期粉彩追求雅致、后期渐趋世俗的审美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通过对这两件粉彩瓷器的赏析,深入阐释了从康熙到道光时期粉彩瓷器的风格变迁,旨在为深入鉴赏研究清代粉彩瓷器及其发展演变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代;粉彩瓷;软彩;工艺特征

粉彩瓷器是清代彩绘瓷器的重要种类,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五彩瓷盛烧的背景之下,是瓷匠借鉴瓷胎画珐琅等工艺所形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器,风行于康雍乾时期,至清末不衰。粉彩谓“软彩”,与传统的“硬彩”相别。赵汝珍《古玩指南·瓷器述要》中說:“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彩色浓厚,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谓之‘硬彩’。粉彩又名‘软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白地而绘彩者,谓之粉彩。”清代粉彩瓷器在康雍时期就已确定了基本的工艺特征。陈浏在《匋雅》中对粉彩的概念作了界定:“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康彩恢奇,雍彩佚丽,戈甲恢奇,花鸟佚丽。”色彩之淡雅、绘工之飘逸,正是此类瓷器所反映出的重要审美理念。太原博物馆馆藏有两件精美的清代粉彩瓷器,笔者试对它们进行赏析,以从中管窥清代粉彩瓷器在不同时期的工艺沿革与审美流变。

一、粉彩瓷的工艺演变

(一)康熙晚期:从五彩瓷脱胎的“粉彩”雏形

粉彩瓷始烧于康熙晚期,以瓷都景德镇为中心,据郭葆昌《瓷器概说》,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即臧应选担任督陶官之时。康熙皇帝对西洋的铜胎画珐琅深感兴趣,希望将西洋绘画风格的立体感运用于瓷胎之上,在造办处和景德镇工匠的努力下,康熙晚期成功烧制了瓷胎画珐琅。康熙时的粉彩瓷器量少且不精,工匠一般取珐琅彩中的不同色料绘于五彩瓷器的瓷胎上,珐琅彩色料与康熙五彩几乎混合,或直接舍弃进口珐琅料,只取“玻璃白”的新料调和传统五彩,使色调更加清雅柔和,获得康熙皇帝的钟爱,这便是古彩发展出粉彩种类的雏形。因在《清档》中未发现康熙时期由官方确认的“粉彩”说法,仅有一些关于“洋彩”的民间记录,关于粉彩在康熙时期是否真正成为明确的瓷器种类历来素有争议。陈浏在《匋雅·卷下·二十六》中提到其所见到的一件有粉彩特征的康窑御制瓷碗时说:“厂伙皆知康熙无粉彩……第寻常康熙官窑,已不见有粉红之影响。”许守白在《饮流斋说瓷》中亦言:“康熙官窑、客货概无粉彩。”

(二)雍乾嘉道时期:空前发展,精益求精

相对而言,粉彩在雍正时期的空前发展为学界所公认,有着相当明确的记录。陈浏、许之衡等人极为称赞雍正时期粉彩之美,冠之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粉彩以雍正为绝美”的赞誉。雍正皇帝以文人雅士自我标榜,为政务清尚俭,因而极爱粉彩的淡雅之风,这也使得粉彩瓷在雍正朝完全脱离了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影子,成为盛极一时的“雍正软彩”。雍正时期的陶瓷造型以比例匀称、重视细部塑造著称,粉彩工艺出现了许多新纹饰、新造型和新构图,雍正粉彩的瓷胎较薄,“白胜霜雪”,在康熙“玻璃白”色料的基础上加入含砷的乳浊元素,几乎能够对任意色彩作“粉化”处理,粉彩瓷器的彩绘画面开始出现层次感和阴阳向背。陈万里认为,粉彩的流行是雍正年间白釉瓷器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1]。乾隆时期粉彩集康雍两朝之大成,乾隆皇帝追求风雅的心理较雍正皇帝更甚,以热爱书画古玩著称,他对结合了绘画技巧的粉彩瓷器烧造要求更为苛刻,《清档》中有大量乾隆皇帝下达给宫廷造办处及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等人的谕旨,涵盖用途、造型、款识等各个方面,如供奉宫中所用的粉彩瓷器在烧造前要“先呈清样”,御览允可后再行拟造。乾隆朝景德镇的粉彩瓷器烧造工艺已臻化境,常见粉彩与斗彩、绘金彩、黑彩等其他工艺交织并施,使得此时的瓷器呈现“纤巧繁缛”的美学特征,且彩绘在器物表面的瓜果、蔬菜、动物等物象更具质感,惟妙惟肖。嘉道两朝的粉彩风格未能出新,以模仿因袭乾隆朝风格为主[2]。道光后由于边衅渐起,官窑烧造的粉彩瓷审美渐趋清爽质朴。清末不仅烧造数量趋减,而且在形制上也几乎完全守旧,未能有所突破。

二、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粉彩瓷器赏析

(一)清粉彩“八仙捧寿图”盘口瓶

清粉彩“八仙捧寿图”盘口瓶(图1),原名“清粉彩八仙捧寿盘口胆瓶”,器型与风格在清代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在雍正时期即有烧造同类器物,但传世不多。该瓶口径21.5、足径17.3、高50.5厘米,品相较好,保存完整,盘口,细直颈,折肩,腹渐敛,圈足,器身有裂纹,盘口有磨损情况,有划痕。颈部和颈下部绘有八仙祝寿人物故事图。人物故事图是清代粉彩瓷器的主流纹样类型,继承了清代粉彩瓷器人物画的传统风格,画面往往人物较小,不强调衬景,主要突出人物故事主题,意在展示画家和收藏者的文人情趣。这类通俗性较强的人物绘画,一般同时出现在清代官窑和民窑的粉彩作品之中。

八仙、暗八仙是清代雍乾以后粉彩瓷器人物故事纹样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耳熟能详的吉祥之神[3],明王世贞《题八仙像后》中曰:“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该瓶瓶身所绘“八仙捧寿图”,图案布局得当,人物形象传神、姿态各异,衣纹用线描绘,又适当渲染以显示立体感,与人物相对的一侧绘有古松、芭蕉等植物,皴擦自然,也从置物的观感角度为瓶身赋予了阴阳不同的双重审美(图2)。雍正以后的粉彩,色彩以红、黄、绿为主,瓶身用色亦多见浅色,色调清雅淡泊[4]。画面中的人物衣饰皱褶、植物纹样等均采用颜色相近的不同浓淡色块进行表现,线描与渲染并用,反差强烈,层次分明。所绘仙人,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手持仙器吹奏,也有的盘膝而坐……八仙面目表情生动、衣带飘逸、发髻轻翘、线条流畅、刻画细腻,不同的造型与神态构成统一和谐的整体,细节处理精到,可谓栩栩如生,再搭配细腻坚实的瓷胎和润泽的釉面,整体配色颇为和谐。

(二)清粉彩“一路连科”纹瓷盘

清粉彩“一路连科”纹瓷盘(图3),属清道光年间瓷器。口径20.1、足径11.2、高3.6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口沿有一磕损,器物有磨损,烧结痕。该瓷盘通体以白釉为地,上绘花鸟鱼虫纹样,瓷盘外围绘有五条金鱼,中间图案绘有莲花、鹭、蝴蝶等,被五条金鱼围在中央。“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鹭鸶与荷花、芦苇组成的图案即称“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赶考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应试连捷、仕途顺遂,这类题材深为科举士子所喜爱。

这件瓷盘的底部留有“大清道光年间制”字样的款识(图4),如前文所述,粉彩瓷至道光、咸丰年间依然是御窑厂的主流烧造器物。受时局动荡和治国观念的影响,道光一朝崇尚勤俭之风,再加上四起的边衅事端与和约赔款,宫廷对烧造御用瓷器所用赀费一减再减,乾嘉时期极尽繁缛华美的繁复审美也因此渐趋衰落,“七珍”“八宝”等“百花不漏地”的精美瓷器被做工朴实、色调无華的常见日用瓷器(尤其是饮食用具)所取代。这种简洁朴素的装饰风格,不仅是此时官窑制器的主要特征,还体现在民窑的烧造上。道光元年(1821),道光帝初即位时即颁下《御制声色货利谕》,表示“知稼穑之艰难,力崇节俭”,号召天下吏民“务在身践力行,概从朴实,勿尚虚文”。在这种风气的倡导下,道光年间官窑相对衰落,民窑开始繁荣,宫廷与民间在器物美学上的距离被拉近,使官窑、民窑瓷器都能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寄托美好寓意,出现了民俗化的倾向。

道光年间的官窑、民窑制器多以小件瓷器传世,装饰简单、务求对称,既反康雍时期的古雅气息,又舍乾嘉年间的繁缛之风。如这件粉彩瓷盘所绘的“一路连科”纹样及其所含寓意,就是此时粉彩装饰题材民俗化的写照,与之类似的还有“安(鹌)居乐业(落叶)”“百子龙灯”“福(蝠)寿绵长”等寓意鲜明的题材[5],甚至有儿童斗鸡斗狗的画面,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粉彩工艺从清代早期上层社会的宫廷专属,到晚期逐渐大众化、世俗化的演变。

三、结语

粉彩承继传统工艺之长,又吸收西方珐琅彩元素,成功地将中西绘画技法融合创新,形成淡雅、细腻的独特风格,是清代瓷器工艺的一大亮点。太原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粉彩瓷器,清晰地反映出清代粉彩瓷器及其工艺从极盛到渐趋世俗化的演变历程。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陶瓷史的瑰宝,还是研究清代粉彩瓷器演变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振,樊文杰.试论清代粉彩瓷器的修复——以宜兴市博物馆馆藏为例[J].江苏陶瓷,2023,56(01):86-88.

[2]刘彦君.嘉庆至宣统粉彩瓷艺术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3]吴雪莲.清代雍正与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纹样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4]高怡丹,张朝晖.浅析雍正粉彩的艺术特征[J].陶瓷研究,2018,33(01):95-98.

[5]林文婷.景德镇粉彩瓷的传承与发展[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作者简介:

郭鹏(199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收藏与保管。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