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得一身烟共碧 至今青气总凌霄

2023-11-09王丹频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青花

摘要:龙缸是明代独特的瓷器种类,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就设立了专门的龙缸窑,但早期产量很有限。到嘉靖时期,龙缸的制作达到高峰,成为嘉靖官窑造物的代表,但烧造亦十分困难,成功率很低。以此为背景,文章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嘉靖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缸为例,对其质地、纹样、龙纹等进行赏析,认为它代表了嘉靖官窑的高超工艺水平。文章还分析万历以后龙缸衰落的原因,指出嘉靖龙缸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绝唱。通过对明代龙缸发展历程的梳理,全面评述这一独特器物的艺术特征、历史价值和技术成就。

关键词:明代官窑;青花;云龙纹大缸;龙缸烧造;嘉靖瓷器

《景德镇陶歌》云:“龙缸有衖自前朝,风火名仙为殉窑。博得一身烟共碧,至今青气总凌霄。”龙缸为起源于明代的瓷器种类,它体积巨大,器体通常绘以龙的形象,因而得名龙缸。

龙缸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已专门设立龙缸窑来烧制此类器物。明代中后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花窑减少,许多龙缸窑改为烧造其他用途的青花瓷器,但仍保留部分龙缸窑。这些大型龙缸不仅用于储水防火,也用于皇宫内部装饰。尤其是嘉靖年间,皇宫火灾频发,嘉靖皇帝便多次敕令御窑厂烧制龙缸,用以备灾,因而这一时期成为龙缸制作的鼎盛期。龙缸制作工艺难度非常高,从《景德镇陶录》所记载的“十窑九不成”可知其烧造成功率极低,尤其在万历后,西域回青料不足,景德镇改用国产青料,导致质色不佳,烧造日寥,因而明代存世的龙缸数量并不多。在明代烧造的龙缸中,以嘉靖年间烧造的作品尤为精美绝伦,其色彩鲜明、釉质腴浓,堪称明代官窑瓷器的杰出代表。

笔者从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大缸(图1)入手,以更好地欣赏其艺术魅力。

一、明代龙缸烧造概况

(一)龙缸烧造之兴起

龙缸这一独特的大型瓷器,其烧造之风兴起于明初,当时景德镇官窑中就设有多达32座的龙缸窑,专司烧制龙缸[1],这说明龙缸的烧造技术尝试应可追溯到洪武年间。《景德镇陶录》载:“(洪窑)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土,方称官瓷,以别民窑。除大龙缸窑外,有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爁熿窑,共二十座。”因龙缸体型巨大、技术门槛高、成功率低下,明代早期的龙缸存世量极少,实物罕见。从洪武至正德期间,龙缸制作虽然可能以一种常态存在,但因其制作过于艰难、产量有限,因而文献记载稀少,流传下来的实物也寥寥无几。直至嘉靖时期,大规模烧造龙缸才得以进入皇室和民间的视野,也由此引起巨大的关注。研究表明,明初御窑厂的龙缸窑,也用于烧制其他一些较龙缸小但仍属大型的器物,如大盘、大碗等,说明龙缸窑的设置具有普适性,以便充分发挥其生产效能。由此可见,虽然早在明初龙缸烧造就已起步,但要到嘉靖时期才真正盛行。

(二)嘉靖时期的烧造高峰

嘉靖年间,龙缸的大量烧造反映出统治者展示实力的需要。当时嘉靖皇帝下达烧造数以尺计、用料浩大的巨型龙缸的敕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彰显皇权威严,以及工艺的进步,从而强化其統治地位。但据文献记述,这种巨型龙缸因技术门槛高,成功率极低,往往十窑仅一二成品,故而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然而无人敢提出质疑。按照《江西省大志·陶书》的记载,御窑厂制作的最大规格龙缸为“大样鱼缸”,高2.8尺,重200斤,用料颇多,平均每口需银55两。理论上日夜烧制,一年能产608口,但因成功率仅1成,实际成品远少于此预期。《景德镇陶录》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龙缸窑。”该窑“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大样、二样缸“只烧一口”,小缸型(三样)“烧二口”。这三种样缸,根据万历十三年(1585)右佥都御史陈有年疏折,大样缸阔二尺二寸五、高一尺二寸五,二、三样缸阔一尺八寸、高一尺六寸。“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窑’名之。”《陶录》还详细记载了在龙缸窑缸匣中烧造的步骤:首先,烧时要“溜火”七天七夜。所谓“溜火”,就是用小滴流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熟”,然后再紧火(大火)两天两夜,把缸匣烧得“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还要再停火封窑,待十天之后窑冷再开。龙缸窑烧造耗资极大,仅柴火每窑就要用掉三十扛,“遇阴雨或有所加”。有学者根据资料进行推算[2],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之间,御窑厂仅能解运成品龙缸2150口,每年最多产量也有仅680口,这说明龙缸的烧造不仅占用官窑窑炉,还要大量依靠民窑的产能,对人力、财力消耗极大。

二、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大缸赏析

(一)文物概况

本文介绍的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大缸,现藏于盐城市博物馆。该缸造型硕大,通高31.5、口径58.5、底径37厘米。口沿略外敞,有“大明嘉靖年制”款(图2)。腹部向下收窄,底为平底。整个器身绘满青花纹饰,以海水云龙戏珠纹为主题。缸身以粉青色线条勾勒海水波涛,其上游弋着两条长身威风的云龙,龙身姿态飞扬,鬃毛翻飞,牙齿外露,正戏弄着一个巨大的灵珠。这种海水云龙戏珠纹风格典雅大方,与整器硕大的体量相得益彰,是明嘉靖官窑瓷器的代表性纹样。其器型周正、造型端庄,釉色白里透青,青花呈现翠绿色泽。根据技术鉴定及口沿部位的款识,该缸应为明嘉靖年间御窑所制,其艺术价值和文物等级均高。它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加之嘉靖朝御窑对龙缸的烧造严格控制,相类之器十分稀少,可谓明代官窑瓷器的珍品。

(二)质地风格

这件龙缸内外胎体洁白细腻(图3),质地坚硬致密(图4),釉质莹润均匀,釉面自然过渡,无断釉痕迹,釉里微透淡青,与白地胎形成自然和谐的对比。其青花色泽饱满浓艳,呈现出极致的青蓝色调,如同凝脂般晶莹透亮。与宣德青花的靛青等相比,嘉靖青花的色彩最为醇厚[3]。其龙纹描线细腻流畅,线条粗细得宜,具有立体感和运动感;海水波浪笔法丰富,浪花层层叠起,状似叠嶂,连柔并峻,极尽画工之妙。该缸与定陵出土的御窑龙缸颇为相近,充分彰显嘉靖官窑的超凡工艺和造诣高深的艺术精髓。

(三)龙纹解析

明代龙缸上的龙纹种类多样,根据定陵出土的龙缸,龙有爪且为五爪龙纹,为皇家专用。这件龙缸上的龙并没有爪,反而背生双翼,所绘之纹实际上是明代的另一类流行龙纹“翼龙纹”的一种,又称“应龙纹”。应龙见于《山海经》和《史记》,是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和大禹治水的功臣,有翼,能振翅,算是一种“高阶”的龙。关于应龙的形象,各类典籍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晋书·列传二十六》:“遐方外区,绝域殊邻,人首蛇躯,鸟翼龙身。”《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有鱗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智云《法华经》:“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但至少可以确定,应龙在诸多龙属中是唯一有翼的龙。根据这件大缸的器身所绘龙纹,为应龙纹无疑。其所绘两条形态相似的龙,都是同等大小,区别在于龙首形态不同,一龙昂头张口,一龙侧首闭口。双龙身躯硕大矫健,昂首仰视,双眼圆睁,两道长眉轻皱下垂,至眼角外张,神态凌厉。龙的身躯表面描绘精细入微,鬃发飘逸有致,巨大的蝠状翅膀与龙身严丝合缝,鳞片紧贴龙身,隐约可见其下强健有力的肌肉线条。修长的龙身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翻飞腾跃,尾部长且有力,在波涛翻卷处激起层层浪花,细致入微的肌理描绘与洒脱飘逸的姿态完美结合,栩栩如生,动感十足。

三、烧造的衰落:嘉靖龙缸成为绝唱

万历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力有所下滑,加之御窑厂的高品质进口回青料逐渐用尽,龙缸的烧造出现了衰退迹象。文献资料显示,万历年间御窑厂改用国产青料来制作釉料,结果所烧龙缸的青花色泽已无法与早期鲜明夺目的效果相媲美,产品整体质量因而受到影响。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龙缸与隆万时期的器物对比,不难发现工艺上已见悬殊。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减弱,隆万时期皇家对龙缸等奢靡用品的特殊需求也在减少,不再像嘉靖时期那样频繁而大量地下达烧造龙缸的敕令。据史料记载,隆庆和万历两个时期,皇帝都曾令御窑厂谋求烧造新法,试图通过变革龙缸的样式来降低成本,但龙缸的烧造成功率依然很低[4]。到了万历晚期,御窑厂几乎已无法烧制出质量能与嘉靖时期相媲美的龙缸,万历皇帝甚至还要将嘉靖龙缸用于定陵陪葬。清初的几代皇帝虽然对龙缸烧造有过短暂的尝试和一定的兴趣,但终究难以复兴。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万历之后龙缸的烧造趋于衰退,未能再达到嘉靖时期的巅峰水准,也使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罕见嘉靖龙缸,成为难以复制的明代官窑瑰宝。

四、结语

本文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明嘉靖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缸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赏析。通过细致解读该缸的龙纹造型、色彩、纹饰等视觉元素,确定它为嘉靖官窑所制,代表了当时御窑瓷器的高超水准。明代嘉靖时期是龙缸制作的鼎盛阶段,在皇权的推动下,御窑厂大规模烧造龙缸,成功将瓷器烧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彰显了明代工艺技术上的非凡成就。目前存世极少的嘉靖龙缸,更因此成为稀世瑰宝,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路杰.龙缸及龙缸烧造工艺初探[J].收藏家,2016(09):69-74.

[2]李亮.明代嘉靖朝龙缸考[J].装饰,2015(05):84-86.

[3]方晖.敦厚古朴 精美绝伦——歙县博物馆藏明嘉靖官窑青花大龙缸赏鉴[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0):36-41.

[4]丁鹏勃.明代御窑窑炉及烧成工艺探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02):79-86.

作者简介:

王丹频(1978—),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藏品研究、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青花
青花赋
青花
瓷上赏青花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王钊《西子妆》《山青花欲燃》
青花
《莲界——青花系列之十》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