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2023-11-09张晓霞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困难心理健康家庭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压力导致这些学生承担较大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在重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时,也应对其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利用心理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情感与坚定信念,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本文旨在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以期为学生心理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保证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并将研究结果推广运用至各类高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发展,教育体系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样使得高校进行学员数量扩招,大大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即便在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独立学院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已经发展成为各高校学生群体中规模巨大的群体。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处于过渡时期,家庭经济困难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导致其产生心理困扰,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发展重点内容,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各高校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构建心理壁垒,推动心理素质提升,这不仅能够提高其思想认知,还能推动其心理品质成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定义在不同学者理论之中具备不同解释,国外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智和身体处于良好发展范围,个人心境状态良好,但心理健康不是绝对完美状态,需要通过人们与环境交互效率、满足感和规范性三者结合才能维持心理健康。而国内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良好习惯多,不良习惯少,是个人人格、交际关系和情绪稳定的有力体现。

心理健康具备相应标准应重视内心主观感受,通过身体、智能和情绪状态三者协调来制定健康标准,同时适应力、控制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应处于标注线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心理状态良好,维持心理健康。还应确保可以正确认知自我,具备积极向上心态,可以直面现实社会环境,对所处环境具备高度适应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极成长

一切财富和成就的实现,都离不开智慧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仅仅具有健康的身体不能有效实现事业发展。事业有成者在自信心、精神意志和情绪调节上具备充足内生动力,能够保证其心理状态健康。而大学生作为重要成长阶段,是塑造完整三观、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重视其心理状态,利用心理调节体系保证学生心理状态平稳,情绪调整功能正常。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成长。[1]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影响,大学生往往心理素质不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学生学业,也会对后续工作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高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确保其具备健康心理状态,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社会和生活,培养其意志力和思想境界,提高心理素质。[2]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养成

心理学概念的人格是指稳定的心理状态特征,是个体成长和发展关键因素。高校应积极介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以性格、能力、兴趣和理想信念等方面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保证其具备良好心理特征,能够维持学习状态和发展状态。所以高校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养成,保证大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应对社会状况。

通过积极心理因素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体系,保证其以开朗性格、专业能力等调节自身心理结构,避免出现负面心理状态,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格社会适应性,为后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完成心理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人格因素塑造,保证其具备自信心、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特质,符合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标准。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具备一定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利用完善心理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供助力。良好校园环境对学生具备深远影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思想坚定,通过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不仅能够实现优质心理品质培养,还能维持校园环境正向性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发展基础,需要多方参与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状态良性发展,所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和校园环境建设,以良好学习氛围和和谐校园环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保证其具备正面应对负面心理情緒的能力,维持学生整体发展流程,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以良好校园环境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发展,维持整体教育创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度不完善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不够重视,缺少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一定阻碍。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同时形成了数量较为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缺乏良好经济支持,导致其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成果,同时社会资助氛围不足,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缺少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无法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根据与学生访谈内容得知,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时过度依赖传统咨询方式,缺乏信息化技术,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完备、不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无法提供准确服务。

(三)教育融合不完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于扁平化,缺少相关联学科内容支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在与学生访谈交流中得知,独立学院可能存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法不深入问题,使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引导工作不完整,无法有效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四)服务体系不深入

高校缺乏完善服务体系,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干部功能与作用,学生干部工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影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维引导效果。同时人本管理思维开发不到位,不能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情思维,影响学生工作开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革新政策制度,建构良好社会氛围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体系的中坚力量,需要高校利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实现综合素质培养,保证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特殊群体情况,很多学生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或多或少具备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投身社会建设。因此基于独立学院教学本质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发挥教育作用,也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支持。

第一,革新政策制度,从经济上给与扶持,相关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归根结底属于经济问题,因此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状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保证其能够安心学习。加强资助制度监督体系建设,保证高校将资助制度落实到位,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建构良好社会氛围,应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支持,保证其能够完成学业,避免经济问题对学生造成心理困扰,影响其心理状态。同时要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共情能力理解其内心想法,对相关情况进行保密,维护其自尊心,以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建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组建完整教育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完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持,以此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加大教育力度,利用教育体系进行积极引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塑造良好心理状态,保证其健康成长。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力度,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行为。[3]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性和严谨性,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有效指引。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推送和校园论坛等方法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第二,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育工作具备专业性,需要高校具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教育体系构建,以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心理教育,推动其心理建设符合预期目标。高校应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力度,保证心理教师的专业性与严谨性,能够推动心理咨询有效开展。同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组建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教育队伍,将心理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整合,全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

(三) 推動教育融合,转变心理教育视角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余思想教育存在一定关联性,二者可以通过结合的形式推进教育模式发展,既能够实现对学生心理教育,也能完成思政教育。因此要重视二者共同发展,保证二者对接结合。

第一,以思政角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应利用思政教育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完成心理建设,依托思政教育内核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德育体系发展为前提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条件,保证学生心理素质良性发展。[4]

第二,推动教学方法融合,保证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行,应改变传统心理教育模式,从被动咨询转为主动出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帮助心理咨询教师利用资料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分析,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主动引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树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保证教师能时刻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对学生实现有效心理引导,加强其心理素质。

(四)打造服务体系,提升人本管理思维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教学理念,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内涵,以此实现对学生深度教育,保证教育成果符合预期目标。要深度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利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保证其心理状态良好,避免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对引导学生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应全面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其具备引导心理教育作用,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提高学生干部共情能力,保证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条件。

第二,开发人本管理思维,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状况。在进行学生服务时要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深入了解其所思所想,为学生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应秉持尊重、理解的服务宗旨,制定因人而异的服务方法,做到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完善其心理健康体系。[5]

结 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所有高校在推进教育内容时应高度重视,尤其作为特殊群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应该重点关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所有高校应从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融合和构造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面帮助,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6]

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研究》,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97-99页。

[2]郁晓燕、倪衡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载《中国成人教育》,2015(20):44-46页。

[3]孙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2):101-103页。

[4]王兰:《“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载《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8):169-170页。

[5]张晗、陈世盛、王雯:《基于行为疗法视角下的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引导教育》,载《校园心理》,2018(6):452-453页。

[6]郝青青:《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南某高校为例》,载《河南教育(高教)》,2018(2):67-69页。

作者简介

张晓霞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困难心理健康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健康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