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1-09李文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高职

李文

调查发现,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培训和相关课程需求较高,有较大参与积极性,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缺位,创新创业资源匮乏,学生层面也存在创新创业认识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等问题。因此,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应从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优化创业服务部门职能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掀起热潮,各地高校纷纷加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队伍。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因地域、办学、师资等原因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部门职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能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局,助力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在借鉴其他高校创新创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收集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及学生创业项目获奖情况,以四川广元某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笔者编写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含答题者基本情况、创新创业认知、创新创业规划、创新创业政策法规了解四部分,共计35个问题。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四川广元某高职院校在校和已毕业(含一年以上)的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568份,其中已毕业学生问卷107份,覆盖了大一到毕业两年内学生,通过问卷结果,从学校、学生两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一)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与需求匹配不足,创新创业资源匮乏

通过问卷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且通过学校习得的知识对创新创业帮助较大。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希望学校能开设创新创业课的公共课程或实践类课程,同时希望学校多举办创新创业培训和活动,参加意愿强烈。可见,学生对创新创业培训和相关课程需求较高,有较大参与积极性;而地方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融合不高,或虽开展SYB培训课程,限于经费、师资和宣传,参与人数有限,课程设置、开设与学生需求匹配不足,创新创业资源匮乏。

2、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缺位,政策宣传引导不足

通过问卷发现,虽然国家、省、市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如《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但因辅导员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政策宣传引领不足,加之学生因自身、了解渠道等原因对国家、省、市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关注和了解较少,导致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创新创业政策优惠学生享受面、享受程度较低。

(二)学生层面

1、创新创业认识不足,有创业意愿,缺创业实践

通过问卷发现,多数同学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部分同学对创新创业没有概念;当问及是否愿意创业,56%的学生受亲友、所在高校、所学专业等外力影响对创新创业有较大兴趣,接近30%的学生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支持大学生在校创业比例超过64.41%;创业实践上,仅有6.32%的学生已经创业或正在创业,接近80%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缺乏立即且持续的执行力。可见,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认识不足,在创新创业实践上缺少内生动力和执行力。

2、融资渠道有限,资金缺乏成为主要障碍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相较于其他群体有较大优势,表现出年轻有活力、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等特点,但在创业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如融资问题,而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有限,以父母资助、自身储蓄、合伙投资等自有资金占比较大,除融资渠道有限外,创业的规模也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影响,经验缺乏、创业风险、自身能力、创业方向不明确等因素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最大障碍。

综上可知,学校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匹配不足,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缺位,加之学生缺少创业实践,融资渠道有限等因素加剧了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机遇,能够整合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创业成为一种思維方式和行为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1]地方高职院校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从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优化创业服务部门职能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一)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教育。[2]文件出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指明方向。地方高职院校应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创业诉求为立足点,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类课程,纳入学分认证,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至少一门创新创业类公共课程,学校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网络课堂供学生自由选择,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最后,采取“通识教育+分层教学”的交互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借鉴C9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运用慕课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共享的经验作法,[3]地方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年级,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操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

创业教育综合性强,涉及知识广泛,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具有能够系统地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历或实践经验。[4]在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上,地方高职院校要致力于打造一支“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化导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1、打造专业化师资,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水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依赖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专业教师学科知识丰富,这是二者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但二者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为此,地方高职院校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辅导员和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

首先,通过培训、推荐研修、鼓励参赛、企业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加强教师创新创业理论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师离岗创业政策,对有创业意愿且正在创业中的教师支持离岗创业,保留岗位和人事关系,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同步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助力实践教学。引入专家学者和行业优秀人士来校交流和讲学授课,举办创业大讲堂,解读创业政策、分享经验风险、开展实践指导;聘请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实地参观学习、见习实习实训等。[5]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化导师”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壮大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2、明晰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激励晋升机制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多由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这部分教师的身份认定和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地方高职院校应明晰创新创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激励晋升机制,完善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应放开对创新创业教师身份认定和职称评审,让创新创业教师拥有清晰的身份、岗位定位与工作责任,明确其职业发展路径,保证晋升渠道通畅。

其次,针对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启用创新创业成果校内校外双重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内部制定评价标准和考核实施方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成果运用-教学监督反馈-校内同行评价”完成对创新创业教师业务水平的评价考核。校外启用專家和行业人士专业评定,通过教师参加企业运营、业务锻炼等实践表现进行等级评分考核,建立多元评价体系。[6]可见,明确的创新创业教师身份,良好健全的激励机制,科学化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促使创新创业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优化创业服务部门职能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温不火主要源自薄弱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为此,地方高职院校应以教学院部为基础,依托创业服务部门,加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和利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校园。

1、优化部门职能,开展校内创新创业实践

以创新创业部门为依托,建立并完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之家、大学生创业园等,同时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讲座沙龙、创业就业政策宣讲、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咨询和交流学习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部门职能,开展SYB培训和创新创业校内比赛,通过培训和比赛带动学生在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基地等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强化教育引领,营建创新创业文化校园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文件表明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承担的教育引导职责。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讲座、培训、比赛和创新创业实践,及时解答学生创新创业疑问和疏导创新创业压力。

其次,创新创业职能部门要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创业长廊、创业展示栏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创新理念,在校园广播和宣传栏中开设专栏,介绍创新创业知识。[7]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校园,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创新创业动态、创业补贴政策及申请流程。

3、开展项目训练,提升创业项目孵化力度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鼓励其在校内先进行创业尝试,利用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园,提供场地支持;针对学生创业的问题和痛点,安排创新创业老师和企业导师对项目进行专业辅导,提供技术支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会,协助学生申请创业基金,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通过完善高校服务职能,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协助学生解决学生创业中场地、资金、运营等问题,逐步建立“服务管理-宣传引导-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高校创新创业校园。

结 语

给学生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者去思考的。高校教育并不是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业者,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给学生植入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善于发现机遇,规避风险,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璐:《国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研究》,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4):120-121页。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2015-06-15。

[3]李屹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探析》,载《创新创业论坛》,2018(12):11-13页。

[4]李璐:《国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研究》,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4):120-121页。

[5]陈燕妮、曾国斌:《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82-83页。

[6]蒙志明、杨日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载《教育教学论坛》,2019(13):3-4页。

[7]宋元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载《中国成人教育》,2019(2):47-49页。

作者简介

李 文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高职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