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2023-11-09樊宁瑜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发展逐渐完善,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正处于探索中,并且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对此,要更好地提升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就要在思政课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根本问题。一定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检验标准,将思政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教育的根本是德育,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人才就要以德育为先,如此,才能确保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好地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奉献、奋斗终身。高校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课程思政正好能肩负起这一重任。

“课程思政”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2016年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题讲座中首次提出。其含义是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育理念以课程为载体,思政作为教学手段。[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人类的关怀”,这为中国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奋斗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提到,“外语教育既要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彰显国家的意志以及主流核心价值”,这也为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

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主题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中国同世界更好地沟通与往来,就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且政治素质过硬,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们。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外语教学担当重任。语言服务为国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近几年已趋于成熟与完善,而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正处于探索中。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提出此课程思政的想法、策略与实施路径,学界领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思政模式去实践。

此外,目前大学英语课本中涉及的中国元素和文化内容比例较低,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社会生活、历史文明成果、名人轶事等的能力也存有欠缺,不利于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教材改编势在必行,而且在改编或筛选中要避免对思政内容的生硬填塞,而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地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去。

介于此,笔者在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上,做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探索,以及针对目前课本内容的现状,发掘出了与下文提出的三个“融入”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和主题,展开课程思政教育。

提高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一)将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拥有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不仅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还要关注人类命运、社会责任和国家前途,进而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学界共识和大势所趋。国情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考虑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意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客观地认识西方文化、观念。而要树立该观念,就要以中国情怀和中华基因为根基,不断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2]引导学生要具有国家意识和和国家认同的素质。

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认同制度、文化、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由此对国家产生合理的期待。引导学生把个人思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有报效祖国的意识,成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将人文素养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人文素养是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还能够让学生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外语学习理念与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体系。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文化意识形态,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取其所长,发扬民族文化,更好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外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将教材作为基础,通过阅读文章、练习语言表达等方式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容,并结合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通,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

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称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已被列为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势在必行。思辨,从认知技能角度来说,是指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英语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知识,夯实语言基础,提高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洞察语言特点与现象,促进语言技能的习得。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思辨的理念和技能创造性进行融合运用。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出问题,课堂中通过精读来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补充语言和理解性的输入,进而以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进一步强化说、读、写之间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质疑、反思技能和依据标准评价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扬弃”的思维理念和以批判思维对待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

(四)结合以上三个“融入”,发掘课文思政元素,以文育人的实例

将思政元素即思想道德品质素养,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挖掘符合课文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将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以下是笔者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文时,发掘课文思政元素,以文育人的实例。这里同大家做以分享交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Unit1 text B The Great Journey of Learning为例。

这一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主要从篇章和词句层面展开。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一是篇章层面。通过篇章的文化背景和文章主题找到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点来实施教学。

1、从文化背景层面来看。这篇文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美国社会活动领袖马尔科姆·X的学习之旅,而要深刻了解和认识主人公的个人成长情况,就必须认真、仔细了解其所处的生活背景,其中会涉及到美国的种族问题。这里设计一个课前预习环节,提前给学生列出问题。如,我们国家有无类似的情况?鼓励学生们自己查找相关的素材,或者通过自己的知识积淀以及结合日常的所见所闻归纳总结我国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一些具体做法,学生们通过对跨文化的了解和探析,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提前在QQ群作业功能里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找China's policy towards ethnic minorities。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后,拍照发到QQ群作业版块里。

2、从文章主题层面看。马尔科姆·艾克斯在狱里通过写日记、抄写字典、高声朗读等方式的不懈努力變成了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说家,由此也使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课程教学中,笔者不仅提醒学生要学习和借鉴主人公语言习得的良好方法,还引导和激发学生在思考主人公的很多做法中能够用到我国的哪些名言警句,并进行概括。学生通过联想以及上网查询获取了诸多信息。例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英文翻译略)(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文翻译略)。然后与学生们一起欣赏这些凝练的句子,深刻体会“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

此外,通过马尔科姆·X自学成才的事迹,笔者也查找收集一些中国人自学成才的例子,从中体会中国文化内涵要素,弘扬中国文化,写成一个小段落。一个学生写了关于鲁迅自学成才的小段落。

二是词句层面。单词和句子是高校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单词、句子的合理解析和运用是英语言语学习的基本构成。在讲解句子和单词中,笔者积极挖掘思思想政治元素,并结合查找的相关思政素材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1、解析单词时,补充与时政相关的用法。例如: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句子“the world community of thoughts and actions”,起初,学生知道“community”的含义是“社区”,但是在这句话中翻译成了“世界”。根据当下的语境,这个词又有了其他的含义,笔者鼓励学生可以运用“community”这个词试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翻译,其后解释该说法对应的英文即为“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community”的含义,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解析英文句子时,补充引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例如,文章中主人公因文化水平受限,最开始看到字典上的字时感觉是“They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in Chinese”。笔者为学生解析完该句话的含义时引入了中国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学院以及外国的中文学习热,这种以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增强了对中国文化自信。

3、运用单词造句时,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素材。如,运用“household”造句时,我们可以造这样的句子:中国在减少贫困家庭(poor households)方面取得的进步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翻译略)

总之,不论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潜心思量,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以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注释

[1]干昭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载《语言与文化研究》,2020(12)。

[2]梅德明:《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文汇报》,2018-02-09(006)。

参考文献

[1]房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养》,载《外语电化教学》,2021(06)51-56+8页。

[2]樊宁瑜:《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载《新西部》,2019(32)。

[3]干昭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载《语言与文化研究》,2020(12)。

[4]梅德明:《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文汇报》,2018-02-09(006)。

[5]覃正爱:《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2018-1-24,见http://dangjian.people.com.cn/nl/2018/0124/c117092-29783178.html。

[6]谢德静:《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载《林区教学》,2022(4)。

[7]杨枫:《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文化政治学阐释》,载《当代外语研究》,2020(6)。

作者简介

樊宁瑜 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