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实施策略

2023-11-09谢友谊张浪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谢友谊 张浪

全面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能有效推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进程,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从思想认识、理論学习、实践探究中切实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合力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人员基数大,承担课程多,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课程思政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数据表明,86.8%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只有28.1%的专业课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3]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实现课程立德树人任务效能最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专业课是大学生接受时长最多的课程,大致分为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医学类课程等,其中的“德育”资源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立德”的重要力量。比如艺术课程中蕴含着对“真善美”追求的智慧,用积极向善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爱惜生命;自然科学课程蕴含着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用求真求实的信念激励学生投身科学事业、探索奥秘;人文社科课程蕴含着对“人”的思考,用优秀历史人物的魅力,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促进身心与人格健康发展;医学类课程中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用医学道德伦理,影响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可进一步指引学生尚美、求真、达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4]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与德育脱节现象。为了避免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立足专业课的特点,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在课堂上引用与本专业贴切的实例,将社会热点与生活实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优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含了思想品德、个性、能力、社会关系等的综合提升。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换句话说,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思想品德的建设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德”是立身之本,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个人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在“革命的实践”中改变已经异化的自我,向着人的自身复归,实现充分的自由的个性发展。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对课程思政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一些专业课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高校育人体系分工越来越明确,教学和育人的关系逐渐被割裂开来,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默认为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队伍的责任,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师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战略性意义理解不到位。

另一方面,高校考核机制侧重偏颇,导致专业课教师不得不选择对自己利好的方向。高校在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和科研项目上,对于教师的立德树人难以量化考核,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受到科研及教学压力,不得不将关注点更向学术研究倾斜。

(二)课程思政的能力较为匮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寓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缺乏基础的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哲学思维,难以将社会热点、国家大事、人物典型等教学素材巧妙地融入课堂,专业课课堂缺少丰富的育人素材成为当前实施课程思政的一大障碍。[6]加之,教师习惯了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第一选项”,满堂理论、知识点灌输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这也暴露出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缺乏教学技巧创新的能力。

(三)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协同育人是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协同多方教育主体,集聚多种教育资源,通过跨主体、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助、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合力,可用一个公式表示:F合=F1+F2+…+FN,F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实施德育的合力,F1+F2+…+FN,就是代表各学科、专业课教师共同实施德育的力”。[7]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合力并不是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需要教育主体、各教育元素和资源不断地优化和有机结合。但是有调研表明,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合力育人的观念,他们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专业课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着教育分工与协作的矛盾。教师职责划分明确,导致专业课教师只关注了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间的分工关系,忽略了合作关系,最终影响了协同育人实效。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夯实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加强专业课教師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课相融合,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大思政”育人背景之下,专业课教师仅仅掌握本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全员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框架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尤为重要。

第一,通过个人自学思考与集体学习研讨、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常态化、主动性地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并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第二,创造条件和平台,对专业课教师开展系统完整地指导,邀请本校或外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或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指导。

第三,专业课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思维,把开展好课程思政作为课程目标,学会将生活的细碎碾入教学中,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交融,从学生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契合点来引领课堂,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课教师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能力。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知识了然于心,更加懂得如何在分析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找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时刻围绕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将课程需要关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提升备课的能力,做好对授课客体的调研与分析,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政治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在课堂上切实抓好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价值引领。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选好教学“素材”,从本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以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和国家大事,将专业知识与大学生关注度高的时代问题和感兴趣的个性问题有机结合引用案例,“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制意识、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融入到课堂”。[8]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方式,在知识传授上实现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变”。[9]

课堂授课要注意语言艺术,注意把握教育时机,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能力

思政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导作用基础上,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协同推进育人工作,形成岗位合力。

一方面,要建立多元育人“横向”网。调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和哲学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合力,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要为专业课教师搭建起授课、科研、树人工作的交流协作平台,组织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结对子,支持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促进资深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与提升,发挥优秀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上的“领头雁”作用。

另一方面,要构建“学校-学院-专业课教师”三级“纵向”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列为重要的考核标准,把教学质量、育人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离退休教师返聘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较好的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投身育人事业,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在精神激励、物资奖励、职业奖励等政策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课教师的创造力。

其次,院系要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开展,打造一批兼具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人才队伍;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团队,营造浓厚氛围,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集众人智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自身要时刻牢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探索教育方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大思政”育人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页。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页。

[3]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载《江苏高教》,2019(11):80-84页。

[4][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页。

[6]杨娇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刘杜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页。

[8]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载《江苏高教》,2018:91-93页。

[9]吕学芳、郑流云、肖映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从“供给者本位”与“需求者本位”的视角分析》,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8-82页。

作者简介

谢友谊 成都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 浪 西华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