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3-11-09曾敏灵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

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确保国家乡村振兴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举措之一,也是当下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趋势,能够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文化繁荣发展。但在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暴露出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相关法规体系不完整、文化传承和延续性不足、本土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等弊端。故而应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着手,做好导向把控,实现布局优化,加快文化融合步伐,使乡村振兴具备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是国家为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确保农村整体面貌得到充分改善,促进农村地区全面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在大数据迅猛发展态势下,数字文化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为乡村振兴赋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备无限可能以及机遇。目前乡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企业、政府部门、数字运营商、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1]充分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优势,以乡村文化产业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这也是当下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数字文化产业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新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融合搭建了平台,让乡村文化资源具备前所未有的生机感与活力感,[2]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积极意义,同时能带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1、从宏观政策的视角来看,文化数字化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乡村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方向二者相互间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也与“数字乡村”建设双向奔赴。加快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及政策引导,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与执行,凸显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7年率先提及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路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对“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着重强调未来需加快数字化发展与转型;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推进乡村数字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再次明确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目标将是文化数字化促进乡村的发展,需以数字文化为引领,以乡村产业带动为原则,全面着手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进步,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打好基础,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些政策无一例外强调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增长模式,营造新经济业态,在全面振兴乡村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需遵循依据。

2、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看,文化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作用举足轻重

文化数字化作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与优化发展的根本之路,数字化技术融入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中,可促进其在质量与效益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4]因为乡村拥有富足的文化资源、内容积淀深厚,利用资源优势与科技融合,从文创内容、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服务业、文化投资运营等乡村产业上着手,来推动经济快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韧性逐渐增强。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了52385亿元,比上年上涨了0.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数字文化展现出的良好前景,正在成为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3、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文化数字化对乡村振兴而言必不可少

数字技术能够让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应用,通过文化数字化的推进可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宽泛、多元化的传承。[5]数字化主要具有融合性、创新性、共享性的独特优势,不仅能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深化挖掘传统村落、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新业态的涌现。如依靠多元化数字平台,将文学艺术、村史村志、传统工艺以及文化名人等与村庄发展相关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以音频、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来扩大宣传范围。并且部分数字化平台来还进行了三维、全息沉浸式体验场馆创建,从而对乡村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掌握。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为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着力点

1、文化数字化的政策体系供给仍需完善

在加快推进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外,还要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来谋划,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发展结构、技術和人才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地优化乡村数字文化发展政策,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目前,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专项法规配套不足,数字化转型步伐尚未跟上乡村产业发展。随着社会环境和村民精神需求日益变化,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脱节,文化服务的持续性、精准供给等基础性作用体现不充分,例如,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迟缓。一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地方还存在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脱节的现象。乡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乡村文化人才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没有体现乡村特色,还不能引起村民的认同与共鸣。

2、文化数字化助力文化传承与延续不足

文化数字化是数字农村建设的短板。数字技术难以融入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效率不高。在建设数字乡村并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虽然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难以将数字化思维运用在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囿于传统的文化体制,尽管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的发源地,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针对性不强,弱化了数字化支撑乡村文化产业转型,从而使乡村文化传承与延续滞后。对网络上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报告进行整理,发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进行相关APP或网站等数字化端口创建的情况非常少,又因数字化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故而很少有人进行浏览或下载,因而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并未取得成效。

3、文化数字化本土人才资源相对短缺

人才缺乏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限点之一,尤其是本土人才缺乏更是成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阻碍。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针对创业创新开展调查所公布的结果得知,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的人员在2021年时有1120万人,和2020年相比提升了110万人,但仍无法满足文化数字化发展需求。因为乡村文化产业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历史性、生活性的地方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其数字化转型要求相关人员既要有专业素质,也要有数字素养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技术多个层次的知识,因而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及培养过程远难于一般领域。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带动行业增收,但薪酬普遍低于互联网等其他行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数字化人才流失。

4、文化数字化互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众的内在参与动机不够。公众在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中的积极性低下,未将数字技术多元创作方式以及技术本身的交互性特征给予展现。传统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偏低,公众相互间的互动感不足,所以公众文化体验感、参与感低下,必然阻碍了乡村文化传播影响力。现今,不少乡村数字平台创建方面缺乏新意,只是肤浅、零碎地对本土文化给予传播和解读,或仅通过枯燥文字描述与图像展示来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乡村文化和民俗活动进行展示,故而在效果以及情感体验方面无法让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种形势下,公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和提升公众的乡村价值认同和归属感,那么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就难以取得实质上的成功。

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1、把握导向共促乡村振兴发展合力

《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创新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包括营造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是乡村振兴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更需要管理层面把握政策方向指引,以建设数字乡村初心为使命,坚定践行文化数字化的乡村振兴发展定位。一是完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二是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文化数据资源安全标准和全生命周期可管可控。三是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乡村数字信息一站式服务建设。四是建立乡村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数字化人才向乡村流动,进一步壮大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2、优化布局共促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强则文化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是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所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总体部署,为数字乡村振兴建设提质、增效、赋能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加速文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共同发力,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并将现有设施充分利用起来,避免重复建设,消除“数据孤岛”现象,消弭城乡、地域、代际之间的数字文化鸿沟,让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乡村,用文化凝聚民心,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另一方面,对于和“三农”相关的对应数据资源应加大集聚力度,全面致力于“三农”大数据平台以及交易平台创建,使“三农”数据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使城乡数据要素流动以及融合工作得到推进,为城镇资源向乡村地区转移创造平台,达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反哺乡村的效果。并且,需提高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城乡数字鸿沟被打破,为乡村振兴助力。

3、加快融合共促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更加深入,全面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出蕴含独特乡村内涵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得以实现提供动能。首先,融合传承乡村文化根脉。乡村文化蕴含于村居建筑、乡规民约、乡土艺术、传统礼俗等丰富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做好乡土记忆的守护,用公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让乡村优秀文化得到保留与传承。其次,融合增强乡村文化互动。公众积极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参与者由被动走向主动,形成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互动的见证者,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进程。最后,融合创造新业态、新场景。数字技术催生丰富、多元、个性的乡村文化消费场景,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观光、农事体验,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发展,突出地域特色,进行乡村文化品牌打造,使产业发展规模更宽泛,赋予乡村文化自信不一样的传播路径,确保乡村文化影响力大大提高,在促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 语

文化振兴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让农业农村历史文化得到準确记录,实现传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传承,促老百姓更加认同本土文化。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可赋能乡村文化传承,让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方式更加多元,利于刺激农村旅游、电商等产业发展,使农村地区就业与人口空心化问题得到解决,让农村地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因此,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就需要将方向对准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使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借助数字技术之东风,以融合变革、创新发展、共享互通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依靠文化数字化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冬:《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载《对联》,2022(20):13-15页。

[2]郭小曼:《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之路径探析——以三门峡地区为例》,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报》,2022(03):39-44页。

[3]赵庆旸:《数字化背景下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载《天工》,2022(26):21-23页。

[4]付予鹏:《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研究》,载《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05):61-63页。

[5]漆祖希:《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地区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作者简介

曾敏灵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