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2023-11-09刘力萍孟军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胶东红色政治

刘力萍 孟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蕴藏的政治理想、道德诉求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具有导向引领、榜样激励、个体塑造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根据当前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和影视产业三方面主体面临的困境,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路径,以更好地发挥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是胶东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胶东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发挥好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大学生感悟胶东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包括英雄人物传记、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战争等不同主题,包含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不同类型,虽种类多种多样,但无外是反映近代以来胶东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革命奋斗史,它们之所以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久不衰,始终被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其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和时代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相契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导向引领功能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能够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弘扬主流价值观,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素养,具有鲜明的意識形态性。在当前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激荡,欧美影视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产生偏差。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融入其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深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例如电视剧《战火大金脉》,向观众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在讲述事件的同时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政治形态,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自觉;其中描述了招远人民历尽千难万险运送黄金到陕北延安,他们忠诚坚定、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能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爱国豪情。

(二)榜样激励功能

榜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2]胶东英雄人物的战略胆识、英雄气魄、人格魅力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激励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坚定理想信念,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中描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例如在《马石山十勇士》中,十名战士在完成任务后途径马石山时,偶遇百姓遭日军劫杀,为拯救身陷绝境中的百姓,他们放弃归队,在枪弹短缺的情况下与日伪军殊死拼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担当和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英雄气概;电影《苦菜花》讲述了伟大母亲冯大娘在经历亲人相继去世后,强忍悲痛,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敢于拿起枪杆子作斗争的革命战士。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让处于学业或就业压力等逆境之下的大学生振奋精气神,自觉将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积极向上的榜样,向英雄人物看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个体塑造功能

全球化使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而实质上占主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当代的大学生虽然十分重视自己的审美修养,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很难不受到网络上一些低俗文化的熏染而影响自己对真善美的判断,追求所谓的潮流、时髦,对真正的经典缺乏兴趣,这也影响着他们对影视类型的选择,忽略了博大精深、格调高雅的影视作品。[3]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具有深刻的教育性、艺术性,在讲述胶东红色历史的同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例如纪录片《胶东烽火》以主持人实物举证和富有神秘感的故事讲解为主,穿插情景再现、专家点评,使影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观赏性。大学生在接受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熏陶后,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平时会自觉选择一些更具有艺术感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观看。此外,观看影视作品也是放松娱乐的有效方式,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情节生动、意境深远,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缓解情绪,丰富精神生活。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困境审视

胶东红色影视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透过光影,重温革命岁月,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爱国情怀。然而,当前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重理论,缺活力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是传播胶东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很多胶东高校没有认识到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方面,没有将其有效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通过张贴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海报、积极向上的标语以及思政课等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很少组织胶东红色文化相关的活动为大学生创设红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虽然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已经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尝试将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到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但由于教师对影视类的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充分,运用也缺乏相对的标准,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有些教师认为播放影视作品太浪费时间,影响课程进度,只会在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平时仍以讲授课程理论为主;有些教师只是简单的播放影视作品,把思政课变成了“影视课”,观看的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课堂缺少活力,学生没有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也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二)大学生:重娱乐,轻教育

随着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视作品,大学生是影视行业的主要观众,但是他们关注的大多是喜剧、爱情、科幻、惊悚等娱乐类型影片,对红色影片的关注较少。一是国外影片大量流入中国,其精彩的剧情、炫酷的特效、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相较之下很多红色影片严肃枯燥,剧情程式化和人物脸谱化严重,大学生由于缺乏价值判断和影视鉴赏能力,很容易被西方一些低俗化、娱乐化的影片所诱惑,追求娱乐至上,在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环境中迷失自我。二是很多大学生对胶东红色文化关注程度不高,对影视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都缺乏了解,使得他们无法深度理解影片的内涵,红色影片大多年代久远,不像当下热播的影片紧跟时代潮流,大学生觉得很有年代感和距离感,缺乏兴趣,无法与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三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学业、就业、恋爱等问题都容易给他们带来不少烦恼,他们更倾向于观看有崇拜的偶像和精美的服饰道具的娱乐影片来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三)影视产业:重效益,违初衷

影视作品质量的高低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虽然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反响不错的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例如《燃烧大地》《胶东乳娘》《天福山起义》,但总体上红色影视作品还存在以下问题:有些制片方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忽略了制作胶东红色影视的初衷,为了增加流量,刻意邀请当下爆红的演员增加热度,观众不是为了影片本身的内容观看,而是为了追星,导致红色影视作品娱乐化严重,使观众忽略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革命主题被淡化,教育意义减少,更有一些制片人,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缺乏认识,没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为了所谓的商业价值歪曲历史、恶搞英雄,用与史实不符的夸张特效博人眼球,甚至相互模仿抄袭,误导大众对历史的认知,大学生看了此类影片很容易导致价值观混乱。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4]要充分发挥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讲好胶東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探索了以下三点路径。

(一)增强高校对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运用能力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高校在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不能局限于让大学生观影和写观后感。一方面,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将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红色文化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高校可以选择富有纪念性的节日,开展胶东红色影视微电影大赛、情景剧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胶东红色影视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好学校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开设胶东红色影视版块,向学生推荐优质影视作品,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思想修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径,要将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与课堂主题相符的优质影片并控制好播放时长,不要影响课程进度,避免将思政课娱乐化。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地雷战》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海阳县人民为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智慧团结,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和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此外,除了课堂教学,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到,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5]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胶东红色影视的取景地和影片的拍摄现场,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加深对影片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感悟胶东精神,激励大学生砥砺前行。

(二)培育大学生对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观看兴趣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观看欧美大片和青春偶像剧,不过是由于其剧情紧凑、特效丰富、人物立体,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要想吸引到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红色影片,分析它们被大学生所喜爱的密码是什么。一是当下许多热门红色影片获得大学生青睐的关键是运用了年轻态的表达传播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到先辈的家庭和生活中去,向观众展示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甘愿抛洒满腔热血,书中的先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史书中绕口令式的句子也变成了有代入感的画面,能消除历史与大学生的距离,唤起大学生的共情。二是精妙绝伦的剧情能增强影片的可看性,例如《三进山城》中的主人公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入山城,情节简练、环环紧扣,使影片充满节奏感,惊险的气氛既张弛有度,又不断深入,直至达到高潮,这样的影片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兴趣。此外,引导大学生对胶东红色历史感兴趣,会更容易对红色影视感兴趣。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和革命老兵举办专题讲座,给大学生讲述胶东红色故事;还可以根据当地丰富的胶东红色资源编写相关教材,开设胶东红色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运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学生讲述胶东红色历史,引导大学生感悟红色精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关注。

(三)提高影视产业对胶东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质量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以革命战争年代的史实为创作来源,其视听结合的形式相比于纸质版史书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对胶东文化精神的认同,但是有些影视作品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娱乐,使影片丧失了政治性和教育性,要想让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不断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尊重历史、客观对待史实是拍好一部影视作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尊重历史并不是要一成不变,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用现代思维和审美方式,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在内,使胶东红色影视作品兼具思想价值和观赏价值。一是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特效带来的视觉盛宴能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影片制作者可以在符合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更多的科技元素运用到影片中。[6]二是要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剧本和演员的选择十分重要,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作品,演员要深入到角色的年代,准确理解角色的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艺术素养,例如电影《智取威虎山》主人公杨子荣的扮演者张涵予,为这一角色准备了五年,对着空气练习了十五天,只为拍好打虎。影视行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影视作品更鲜活、更深入人心。

结 语

胶东红色影视作品以光影再现革命先辈求存求索的峥嵘岁月,展现为革命事业勇于斗争、慷慨奉献的精神品质,对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用好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这一价值观载体,不断探索高校中胶东红色影视作品育人提升路径,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12页。

[3]黄昭旷:《浅谈红色影视文化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载《大众文艺》,2021(15):200-201页。

[4]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载《求是》,2021(11)。

[5]《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载《人民日报》,2020-09-19(01)。

[6]陈倩:《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载《党史博采(下)》,2019(5):68-69页。

作者简介

刘力萍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孟 军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胶东红色政治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胶东面塑——花饽饽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