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老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多产联动发展模式探析

2023-11-09刘艳霞高博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发展

刘艳霞 高博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脂县杨家沟作为陕北老区的典型代表,通过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正在形成类似于革命年代精神文化高地一样的外溢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推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杨家沟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各类资源优势,确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产联动”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模式,具有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杨家沟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继续增强自身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陕北地区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显著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陕北红色文化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综合作用,进一步弥补陕北老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一定意义上恢复其革命年代文化圣地、精神高坡重大地位,以其红色文化魅力与当代乡村振兴楷模相结合的新形象,辐射带动全省乡村振兴,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全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红色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能够更好彰显其新的时代价值,与乡村振兴呈现良性互动局面。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及周围若干村庄,曾是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时期停留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驻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杨家沟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顾全大局、同心同德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也是杨家沟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引航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家沟考察,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这为包括杨家沟在内的陕北老区和全国其他老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各级各部门的领导下,杨家沟围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研讨,逐步确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产联动”发展思路,形成“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多产联动发展模式。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1、红色文旅产业的引擎作用初显成效

红色基因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昭示着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有助于树立本土红色文化自信。[2]全力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解读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杨家沟人的共识。2021年底,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顺利动工开建,计划建成“产学研”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产业园周边开设农家乐、食品店等店铺20余家,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培养了村民创新创业能力。杨家沟利用“转战陕北”旅游专线,连接米脂县及其他相邻县的红色文化景点,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持续拉动当地消费经济增长,也开阔了村民视野,增强了村民文化自信。借助红色文化热度,杨家沟还通过不定期举办陕北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为游客增添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红色文旅业已成为杨家沟村及全镇各项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并逐渐形成对周边村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展现出“大杨家沟村”和“大杨家沟镇”的发展新格局。

2022年1月,米脂县出台了《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意见》,按照“文化振兴+”的思路,先后启动了杨家沟4A级景区的创建,完成了门户区停车场以及旅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启动了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改陈布展工作,目前已完成展陈大纲和版式稿设计。完成了革命旧址排水系统修缮等工程,加强了革命文物保护等。[3]同时,杨家沟引进榆林旅投公司,将废弃搁置的杨家沟豫章小学旧址盘活改造为“亚洲部”红色领导力培训中心,已基本完工。“记忆1947”展馆主体部分已完工。可以预见,杨家沟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启航,将会带来更多经济社会效益。红色文化已成为杨家沟的亮丽名片,新时期的杨家沟正以崭新的妆容展现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持久的文化魅力,在红色文化引领下再攀高峰。

2、红色党支部为杨家沟乡村振兴冲锋陷阵

杨家沟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建+产业”的发展路子,从根基入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群众解决了一批实事难事。杨家沟村党支部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勇于担当,锐意创新,不断摸索和完善村务管理体制机制,激励村民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担责领命,成为杨家沟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表率。

杨家沟村大力实施“双创”人才振兴计划,推行“一约四会”村级治理模式,全力打造“四大示范基地”。通过列一张小微权力清单、开展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发展一批年轻高学历党员和打造一支能力出众和服务群众的党员队伍,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获得“高西沟式薪火相传战斗堡垒”等诸多荣誉称号。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杨家沟村党支部深度挖掘和整合当地红色资源,协力支持当地构建“一核一带三点一面”的发展新格局:以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为核心,以红色旅游专线为纽带,以红色旅游景区、镇核心区、管家咀产业区为三个中心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形成大杨家沟村和大杨家沟镇的发展新格局,扎实助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4]

綠色发展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1、“以红带绿”塑造新时代新风貌

无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绿色屏障。多年来,杨家沟借力当地红色文旅产业拉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果。杨家沟先后实施了村庄绿化、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同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质改造等项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依托杨家沟已建立的“户投送、村收集、镇运输”的农村垃圾处理收运体系,因地制宜制定了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村内生活垃圾清理清运机制。同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形成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

经过持续治理,一方面,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游客的接待量也稳步提高,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杨家沟“以红带绿”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取得了有效成果,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在盘活红色资源的同时,以更大的信心继续优化生态文明举措。

2、红绿相映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为了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杨家沟有效衔接到乡村振兴的新轨道,在“以红带绿”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当地实施了更为科学的“红绿相映”策略。2022年以来,米脂县在全县范围内复制推广高西沟模式,计划建成首批29个生态治理“样板村”。借助这一政策机遇,杨家沟村成功进入“样板村”行列,步入生态治理快车道。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通过调研,对杨家沟村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逐步对经济林、生态林、牧草地、耕地和坝地进行统一改造,进一步美化山体景观以助推红色旅游业。同时,还对村里河道水道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总要求,把红色旅游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反哺村里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项建设。而且,在各项生态项目施工和维护过程中,也增加了周边村民就业机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杨家沟红色文化资源有力推动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而美丽乡村又为红色旅游产业增光添彩,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我的家乡我建设,我的家乡我美化”,杨家沟人传承和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正在当地红色旅游业引领下,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推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协力奋进。

多产联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依据地方优势明确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杨家沟村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红色旅游+黑色养殖+绿色田园”三产联动发展目标,深度整合资源、资金和资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当地利用红色文旅产业产生的外溢效应,拉动黑色养殖和绿色田园创立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做强实体经济,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杨家沟逐步转变村民的传统保守观念,提高村民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当地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杨家沟充分整合一、二、三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完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程化服务体系,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同时,还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和地理条件的优势,计划建设光伏发电场、未来乡村研学基地、曙光国防教育基地、红色驿站、红色领导力培训基地等项目。而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能源集团、国网西安供电公司、榆林能源集团选派驻村工作队发挥帮扶联系的优势,强化对接沟通,将更多的资金引进来,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5]在红色文化引领下,杨家沟科学配置资源,合理规划发展格局,有效激发发展动能,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借力红色文化探索集体经济新形式

在杨家沟红色文化辐射效应下,当地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日益完善,农民观念发生积极转变。在扶贫干部带领下,杨家沟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饲养黑毛土猪为发力点,坚持绿色健康标准,将土猪打造成米脂品牌、榆林名牌。合作社利润按照股份比例分配,其中村集体所得部分再进行二次分配,初步实现了“户户当股东、人人拿红利”的稳定收入目标。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介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通知》,推介了47家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杨家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陕西省仅有的3家农民合作社之一入选其中。[6]同时,为确保农民多渠道增收,又尝试建立其他畜类养殖项目。其中,“佳米驴”养殖和保护基地,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体管控运营。该项目既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也为保护佳米驴这一陕北特色畜种做出贡献,可谓兼具富农产业、健康食品和物种保护多元功能。另外,杨家沟村还建成湖羊养殖基地,村集体收取管理承包费,农户承包经营进行创业致富。

为使当地农产品及其他产品富有更多内涵,提高价值和品位,并凸显当地红色文化底蕴,杨家沟村依托绿色田园中心成立杨家沟合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扶风寨”品牌,致力于各类文创产品的研发。公司产品由村集体组织严格把关,并由专业团队负责销售,目前已研发出小米咖啡、小米酒、小米面膜、苹果醋、苹果酒等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村民收入来源。同时,根据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杨家沟村正在以生态休闲农业打造全新田园综合体。在当地打造红色文化经典景区的溢出效应下,为了留住更多游客和延长游客参观驻留时间,杨家沟村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垂钓、娱乐互动于一体的乡村休闲综合体,进一步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得益于“多层次政府投入的完备政策体系支持乡村内生发展”[7]策略,杨家沟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深度整合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的各类生产要素基础上,杨家沟村借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以红色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村庄内生型合作组织、农户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衔接阶段的杨家溝,和其他典型革命老区一样,已经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初见成效,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展露乡村振兴新高地的曙光。同时,基于地方特色,这一模式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综合来看,这一模式的成功经验包括:第一,厘清“红色文化为核心+绿色发展为基础+多产联动强化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促进新时期杨家沟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第二,建立“政府主导+村党支部领航+龙头企业引导+专业合作社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动力机制,综合构筑立体联动、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长效复合体。第三,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覆盖全面的乡村振兴总布局,聚焦红色文化,融合多元要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第四,打造“红色文化+陕北民俗文化+陕北地主庄园文化+黄土高原景观文化”的地方特色旅游观光综合体,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凸显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第五,构建“大杨家沟村+大杨家沟镇+……”发展大格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使发展效益辐射周边,带动更多区域共同发展,初具面向全省全国的陕北老区乡村振兴新高地雏形。

“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杨家沟模式成功经验对于其他革命老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然而该模式本身尚不够成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优化。第一,深挖杨家沟红色文化内涵,继续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内涵,[8]通过建设“杨家沟红色文化创新研究与开发中心”,在厘清杨家沟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阐明其对延安精神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概括其特定内涵和特殊地位,揭示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二,在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基础上,加强地方民俗体验活动项目开发。聚焦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乡土观念和寻根文化,设计相关特色体验活动,[9]激发人们不忘初心,滋养心灵。第三,建设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智能工程,打造集教育、科技、时尚等元素的多维综合文旅基地。在当地革命场馆和影视拍摄基地已有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继续创新互动体验模拟技术和场景建设,创建具有影响力的陕北本土特色文创品牌,逐步做到省域著名、全国知名,提升地域文化自信。第四,进一步实现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10]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继续优化土地使用流程,加强基层干部和农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形成“头雁效应”,围绕红色文化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当地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于公平公正原则调动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第五,培养职业农民,在红色文化氛围浸润中继续增强当地内生发展动力。杨家沟革命年代的荣光是当地村民引以为豪的宝贵资源,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前进方向,需要在新时期赓续弘扬,并以科学精神和专业技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价值,以培养职业农民等方式确保乡村振兴具有健康长效的自我发展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明、张乐佳:《陕西:不懈奋斗,赓续红色血脉》,载《陕西日报》,2022-9-7(4)。

[2]王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载《中国集体经济》,2022(7):123页.

[3]高苗、钟文玲:《杨家沟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 续写老区荣光》,载《榆林日报》,2022-9-14(1)。

[4]马露露、任惠:《米脂县杨家沟村——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载《榆林日报》,2022-6-18(7)。

[5]米脂县杨家沟镇政府:《米脂县杨家沟镇政府工作报告》,2022-7-10。

[6]艾永华:《陕西三家农民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载《陕西日报》,2021-1-2(1)。

[7]赵鑫、张楠:《内生发展能力视角下的德国乡村振兴经验对我国脱贫地区的启示》,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9):205页.

[8]潘书惠:《乡村文化振兴及其产业发展路径》,载《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2):26页。

[9]王建华等:《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实践》,《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9):146页。

[10]魏后凯等:《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调研报告202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359页。

作者简介

刘艳霞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发展、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

高 博 米脂县杨家沟镇人民政府鎮长,长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追忆红色浪漫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