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联动方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2023-11-09姚鑫
姚 鑫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山东 泰安 271001)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尚处于基础发育阶段,兼具好奇心强、专注力弱、认知直观等特征。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人生启蒙的任务。音乐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不同,能够对小学生学习以外的能力进行有效开发。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音乐教学的优化设计,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交际,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多感官联动教学的概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这促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综合素养相关的知识,并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关注项。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多感官联动教学的理念,备受教育者推崇。
感官联动教学是根据人的学习习惯及过程而提出的心理教学方法。最早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它在推动教学效果提升方面能够发挥显著作用,进而被推广至全科学的教学,促进了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者指出,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完成大部分的学习活动,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触觉、动觉、感觉的多方联动,能够有效增强人的记忆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因此,研究者们将多感官联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多感官联动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课堂中,进而提升教学质量[1]。
二、多感官联动方式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能够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40—50 名学生的小学班级中,超过70%的学生表现出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25%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5%的学生对音乐表示抵触。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具备学习音乐的动机,从而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生源基础。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应用多感官联动教学,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则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以及感觉,引导小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中,促进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强化音乐教学效果
现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实质上并没有促进音乐课堂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反而呈现出小学生无心参与音乐课堂的趋势。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去的音乐教学以理论和联系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用时受有限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演唱时间和空间,这让小学生无法将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与学生心中的预期不符,从而打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信心[2]。应用多感官联动教学后,则能够对原有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强调学生的参与,从多感官入手,综合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表现以及感知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掌握演唱演奏方法与技巧。
(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与语数外基础学科不同,音乐并不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在艺术感知方面的能力。相关调查显示,约有48%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音乐课堂对自身的歌曲演唱能力进行提升,约有22%的学生则希望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约有30%的学生期望强化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师可以将多感官联动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以加强对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进而对学生的音乐需求进行满足,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审美鉴赏等能力。
三、多感官联动方式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多感官联动教学认知不够
由于音乐学科不是主流学科,绝大部分学校对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因音乐学科不用考试而认为其可有可无,这就导致学校在音乐教师的安排上过于随意。许多担任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音乐学科排课少,音乐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致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具有针对性。此外,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对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认知不够,不能将其灵活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致使形式重于实质,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二)多感官联动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不足
随着多感官联动教学的逐渐普及,许多音乐教师对其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没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际应用。此外,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已久,但现阶段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传统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影响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从实际音乐教学来看,大多数音乐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讲解+演唱练习”的教学模式,没有应用多感官联动教学,致其实践不足,无法积累多感官联动教学的经验。在多感官联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多重感官的调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音乐基础以及学生个性,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旨在促进学生演唱、演奏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掌握乐理基础及音乐技巧[3]。但部分音乐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和教材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观臆断,导致教学设计不合理,对音乐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4—5]。
四、多感官联动方式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多感官联动教学设计,营造音乐教学意境
教学设计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支撑,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多要素的整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具有天然的兴趣,尤其对动画片、童话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性,根据音乐教学内容,优化应用了多感官联动方法的教学设计,放大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另外,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音乐能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情操的陶冶,营造音乐意境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因此,音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曲目、音乐视频或者音乐图片,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学生在音乐意境中聆听和感受音乐,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6]。
比如,在《侗家儿童多欢乐》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侗族儿童嬉戏玩耍以及侗族舞蹈相关视频,让学生对侗族有所了解,知道歌曲中侗家儿童的含义,同时通过视频感受到侗家儿童的活泼和欢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歌曲中蕴含的欢快情感产生共鸣。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根据视频内容,适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侗族常用的乐器、歌曲中用到的乐曲等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强化学生对歌曲的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音乐知识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7—8]。
(二)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注重游戏的运用
音乐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拔高的一种艺术形式。换言之,现实生活是音乐的生命源泉,必须保持紧密的联系,音乐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而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和表达生活。总之,生活与音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感官联动方式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刺激小学生的感官、听觉和动觉,强化小学生的行为感知能力,以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加强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呢?音乐游戏是常用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适应引入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既有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多感官联动教学,有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9—10]。
比如,在《快乐的泼水节》歌曲的教学中。泼水节是我国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这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了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歌曲进行演绎,教师设计了“我的泼水节”小游戏。首先将学生按10 人一组进行分组,共分成4 组、每个小组分成两队,每队5 人;然后将学生有序带至室外场地,让学生分组模拟“泼水对抗”(注:仅模拟动作,非真实泼水)。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泼水节的“快乐”。在游戏过后,将学生带回教室继续上课,此时的学生已经通过泼水游戏激发了兴奋的情绪。“同学们,泼水节场面怎么样呀”“很开心”“好,那我们就来学习《快乐的泼水节》这首歌曲吧”,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借助游戏行为加强了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增加学生对音乐内容的体验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11—13]。
五、结语
作为小学学科之一,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构成了小学的课程体系,因此音乐教学还必须加强与各学科的联动与融合。比如跟体育相结合,将体育课中的动作和技巧融入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控制呼吸,增强学生手脚协调性、听觉与视觉感知能力,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发声技巧和方法。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对现阶段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多感官联动方式之于教学效果的显著作用已经在其他学科中得到证实,因此亦可将其应用的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事实上一些教师已经开启了探索实践的应用之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部分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欠缺,致使并不能完全发挥多感官联动方式之于音乐教学的作用。对此,本文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优化多感官联动教学设计,营造音乐教学意境、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注重游戏的运用。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