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艺术乡建的实践路径
——以云南省澜沧县芒景村为例

2023-11-09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布朗族弹唱村落

石 月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引言

乡村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独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便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传统村落作为记载中华文明的文化单位,更是农耕文明的见证者。但由于前几年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复兴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今,艺术介入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项目和成功案例屡见不鲜,如在国内的黄山黟县的“碧山计划”、山西晋中的“许村计划”、甘肃的石节子美术馆、贵州的“雨补鲁村改造计划”、丹东的太平村艺术实践基地等等。艺术家根据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和在地性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并加入艺术手段将其进行改造,不仅吸引公众参与到其中,更能丰富乡村文化与环境建设。显然,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可以将乡村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艺术介入将国家政策和民间力量进行融合,必定会为中国乡村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

一、芒景村艺术乡建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以展览形式阐述乡村历史

乡村是一个蕴含着地域文化和社会地理的活体,乡村文化展览馆作为乡村历史、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有着传播乡村文化、记录历史信息、承担乡村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活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原生村落不可避免地上演着“被城镇化”的荒芜与衰落。为了留住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与原住民对人文乡愁的怀念,当地有关部门邀请安徽大学副教授、著名的乡建工作者左靖及其团队开展乡村文化展览馆的设计工作,左靖将这次策展概括为“一个正式委托的有关部门项目,整体上以文化梳理为基础,内容生产为核心,服务当地为目的。”[1]

在筹备期间,左靖跟他的团队在景迈山通过为期一年的田野考察,将景迈山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进行文化展览馆选址的时候,左靖将首个展馆选址定在传统村落布局和民居风格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芒景村翁基古寨中,将其命名为“今日翁基”展览馆;在展览内容上,展览馆不仅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间、节庆风俗和日常生活等内容通过现代化的影像手段进行分组展示,更将芒景村依托景迈山生态资源诞生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等给予通俗性视听再现,让外地游客对这个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盛产茶叶的地方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显然,“今日翁基”展览馆作为一个乡土志的呈现,在城市文化对芒景村乡村文化的冲击强烈的当下发挥着搜集乡村集体记忆、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样一个物质空间内,有关于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芒景村人文历史的记忆被符号化的呈现,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在进入展馆之后不可避免的对象征符号产生感知活动。参观者通过进入芒景村乡村文化展览馆,通过展览馆内的乡村符号对该地区的乡村文化进行感知,在了解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参观者自身关于乡村风土人情的有关记忆也会在这个物质空间被唤醒,并通过物质空间中记忆要素和展示符号被强化,从而建构其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体系。

(二)以恢复传统节庆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

目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失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复苏状态,其中便包括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恢复,在景迈山地区申遗工作的带动下,芒景村开始发展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旅游产业。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功能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2]自2000 年普洱茶经济开始发展,居住在普洱茶源产地的布朗族居民依托茶叶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此外,由于布朗族聚居地景迈山地区的申遗宣传,当地旅游业日益火爆,布朗族所孕育的独特文化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基于此,布朗族人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产生了重构与保护的心理。民俗文化的复兴与重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时代演变下,传统节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布朗族传统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象。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成为代代相传的民众惯习。”[3]在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芒景村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一直相当重视,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朗弹唱为例,芒景村属于典型的布朗族村寨,布朗弹唱的受众广泛,其中不乏演奏技艺高超的民间艺术家,形成了芒景村布朗弹唱稳定的艺术群体,在音乐风格上,布朗族传统弹唱以集体演奏的表演形式为主,其高亢热烈、欢快悠扬的艺术风格特别适合于集体表演活动和吸引外地游客,随着景迈山申遗工作的开展,芒景村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宣扬布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当地有关部门至关重要的课题。芒景村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开办布朗族传统弹唱培训班的方式,邀请布朗族传统弹唱的传承人教授弹唱技巧,从而促进了传承人和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联系和团结。为了使布朗族传统弹唱拥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布朗族的非遗传承人主动将时政热点、国家政策等内容融入弹唱之中。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当地的布朗族居民通过学习与交流提升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由于布朗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人们口口相传的布朗族民歌便充当起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传播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中,芒景村贯彻澜沧县“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思路,将芒景村小学作为布朗族刀舞文化的学习场所,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政策,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每周定期设置布朗族传统舞蹈教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习非遗文化。

二、艺术介入芒景村乡村建设的影响及意义

(一)充分实现文化关联与环境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维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以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村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突出和迫切的当下,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角度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外来资源,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农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投入,确保农民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权益与教育水平,从根本上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对于芒景村而言,当地没有乡村工业,维持乡村经济的是居民们自家种植的茶叶经济,这种依赖于人口和自然条件的经济与工业化“硬事业”的不同,属于长期性、绵延性强的“软事业”。在芒景村开展艺术乡建实则是乡村社会创造自我管理资源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的一部分,艺术乡建的职能可以被划分为拉动旅游经济,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助力乡村教育三个层次。在芒景村,乡建工作者们通过艺术介入打开了村民们的视野,唤起了村民主人翁的意识,调动村民们与艺术家合作进行乡建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村民们以主动的姿态加入芒景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芒景村作为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主要地区,无论是发展茶叶经济还是旅游文化,原住居民都是芒景村极其珍贵的原生态人文资源,是芒景村真正的主人,也是布朗族民族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让原住居民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中,民族村寨的乡村建设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二)利用文化产业赋能激活传统村落的生命力

中国乡村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隶属于当地自然环境、风俗人情的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乡建就应以当地特有的民族艺术遗产为资源,就地取材并因地制宜地介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4]在保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发展乡村经济,就要集中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乡土文化回归传统村落的提倡下,激活乡村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在乡村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中,芒景村将目光聚集在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占据主导地位的茶文化上,在民族历史上,布朗族便与茶叶结缘,作为饮茶而生的民族,布朗族居民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已成为家庭生产式的商业模式。由此可见,芒景村针对乡村产业基础、发展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整合乡村各类资源,在特色产业发展引导中,引导专业生产、打造地域品牌,并以传统村落独特资源为支点,以此为契机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发展,让芒景村的茶业经济打上本地烙印,从而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三、结语

传统村落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地域特色产业,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关注的焦点。芒景村在申遗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积极整合传统村落资源优势,确保将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的经济支柱,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为我国传统村落在发展经济乡村时,如何依托优势资源培植特色和提升其知名度打造特色业,做出了有力参考。如此一来,便能缓解如今部分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空心化”现象,进而激活传统村落内在的生存机制和活力。

猜你喜欢

布朗族弹唱村落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江南的弹唱
油画《村落》
南山赋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