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成长的四束光
2023-11-09葛金莲
葛金莲
六月,桃李满枝,正是教育者“收获”的季节。高考查分当晚,捷报不断。
思绪回到4年前。中考刚结束,我又接手了一个毕业班——一个全校“闻名”的“问题班”。怎么办?我要送他们一份特别的见面礼!
第一束光:尊重与关爱
暑假,我反复翻阅学生的资料,一一背下了他们的姓名,记住了他们的特征,提前“认识”了每个人。开学第一天,我推开教室门,眼前一片喧闹。我轻咳一声,他们瞥了我几眼,继续嬉闹。好一个下马威!我快步走上讲台站定,微笑着点出每个学生的姓名,再送上一声老友般的问候,教室里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学生眼中浮现的惊喜融化了脸上的疏离。
用尊重与关爱唤醒学生的自尊,这是照亮学生内心的第一束光。
第二束光:鼓励与引领
此后的时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初三的课堂上,有学生把物理书挖了个坑,里面藏着手机;有学生听不懂就呼呼大睡;收上来一大堆玄幻、言情小说……任课教师连连感叹,找我大倒苦水。我想,我要想办法让光照进学生的内心。
学生的眼里为何没有光?因为眼中不曾装进这世界的美丽。“入秋了,你们觉得秋天美吗?”他们嗤之以鼻。“我们办个摄影大赛吧!请大家每周上传一张展示自然之美的照片。”“怎么这么多事情?”“初三了,干点‘正事’不行吗?”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传照片。我一张张点评,“骨头”里挑“鸡蛋”。一个月过去了,照片质量渐渐好了起来:“层林尽染”“残荷听雨”“山映残阳”“秋月夜话”……他们抬起头,“看见”了这个世界的美丽!
美装进了眼里,如何装进心里?“我们来办一次作文大赛吧!”这一次,有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当一篇篇美文在班级群里被家长点赞,一张张宣传海报贴满了教室的主题墙,越来越多的学生双眼里有了“光”。这次没等我开口,有学生提议:“看,这些海报合起来就是一本杂志,咱们班干脆出一本自己的杂志吧!”大家积极响应。选图、编文、排版、设计……一个多月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第一本班级期刊《少年眼界》诞生了。电子版一放到班级群里,家长纷纷表示感动与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页页图文背后折射的成长让家长红了眼眶。家长们争相发言,内心又生出了新力量。
用鼓励与引领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这是照进他们内心的第二束光。
第三束光:实践与磨砺
我隐隐觉得,他们想做点什么,但不知从哪里开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哭墙”上刻着遇难同胞的名单,每年要进行一次清洗描新。连续四个周末,我带着学生参与了这项志愿活动。活动被相关平台报道,当天“冲”上微博热搜第二名。回程的车上,他们看到新闻中自己的身影,只是微微一笑,然后默默沉思。我想我懂他们此时的心情,他们的内心从此生发了家国情怀。南京有17 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我们用脚步一一丈量。学生发现,高德地图显示的丛葬地路线不准确。我鼓励学生当场联系高德地图方,对方委托我们参与地图更新的前期资料筹备工作。一个个周末,我们实地探测、反复核查、整理记录……两个月后,新版路线图发布,“幕后英雄”击掌欢呼。
“我走过每一处纪念碑,祭扫过每一处英雄冢,我走在这和平宁静的大街小巷,才明白历史的厚重。”这是升旗仪式上我班学生的原创诗歌。一路走来,一次次的闪光行动形成了第二本班级期刊《踏沙行》。
用近半年的实践与磨砺唤起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这是照进学生内心的第三束光。
第四束光:温暖与希望
中考临近,第三期班刊《不说再见》在大家对未来的憧憬与离别的伤感中完成。我以为班刊就此谢幕,直到三年后的这个夏天,我收到一条短信:“老师,我高考失败了,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和以后的人生。”我的心一沉,立即拨通电话,与学生聊到深夜。放下电话,我意识到:那些捷报是学生想让我看到的,那些没有回音的呢?今夜,有多少家庭彻夜无眠,有多少学生失落又无助。
打开当年的班级群相册,一张张笑脸那样纯真,一个个忙着“办刊”的身影激扬着青春的热情。我决定:再出一期班刊!第二天早上,我联系了当年的“主编”。忐忑等待中,一个信息传来:“老师,这一期交给我们,您写卷首语就好。”在卷首语中,我填了一首歌词:“三年很短,人生很长。岁月偶有风雨,终会一路阳光。前路繁花似锦,愿你勇敢去闯!”两天后,班刊《路很长》出炉。“一年的缘分,一生的成长。”这是封面上学生写给我的话。班刊电子版、歌曲演唱视频随即在班级群发布。
用温暖与希望唤醒学生跌倒后再爬起来的勇气,让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每一场风浪,这是照进他们内心的第四束光。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块土地,只要我们愿意播种,那些用心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在“光合作用”下奋力生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播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