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为生命立教
2023-11-09严悦
严 悦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从国家层面强化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珍爱生命”列入其中。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解决其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一、原因分析
尽管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从模拟情景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重学习轻教育。案例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内容是“英语默写不及格”,传递给家长的信号是“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交流的话题是“成绩下降的原因”,家校沟通、亲子沟通的话题只有“学习”“成绩”。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的主旨不应该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激发人的生命热情,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二是重控制轻引导。一些家长高举着“为你好”的大旗,沉迷“内卷”,盲目攀比,而少部分教师也忽略了教育主体内心真实的需求。因为被置于不平等的位置,幼年时的儿童一味服从,主体意识萌发时期的少年内心矛盾,而到了青春期又撞上角色混乱的难题,缺失了探索生命意义的时空。
三是学生心理韧性不够。学业上的挫败、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让学生焦虑、沮丧、无助,他们感受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一些在被动安排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意志薄弱,听不得批评责备,受不了误解分歧,易钻“牛角尖”。
二、应对策略
一是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教育氛围。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焦躁、烦闷的心情,有效减少孩子冲动的行为。班主任要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成才观,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关注孩子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和逆商的培养,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
二是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自觉。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和主要精神关怀者,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享受班级公共生活。在班集体活动中,班主任要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提升和超越。班主任要和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共同体,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重视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师生关系中要体现生命关怀,不要紧盯眼前的“结果”,而是应该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模拟情景中的孙老师在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后,如果能先仔细观察,主动与学生交流,引导小张说说自己的苦恼,进而为她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支持,给予她克服困难的力量,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困境了。
三是建设开放多元的育人课程。无论是班本德育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开放多元性。例如小学阶段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可以通过“我是怎么来的”认知课程,告诉学生生命的奇迹;“人是怎么没的?”理解课程,从绘本《老鼠爷爷的告别信》到生活中的植物衰败、宠物死亡、亲人离世,帮助学生深化对死亡的认知,树立尊重、敬畏、善待、热爱生命的意识。当然,教师还可以从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安全成长等维度,用“讲解+体验+实操+演练”等形式,让学生懂得“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真谛。
教育最美好的状态是回到生命立场,班级空间尊重民主,家庭生活通达和谐,家校社三位一体,目标一致,共建积极向上的教育空间,以生命治学,为生命立教。总之,在生命教育中,家校应协同共进,满足个体独立而完整的生命发展需要,帮助个体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