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石窟中封存的心灵遗产

2023-11-08周芳凝

北京纪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莫高窟画像

周芳凝

敦煌,古称瓜州,后又称沙州。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敦煌石窟就坐落于此。

闻名遐迩的莫高窟,从公元366年最早开窟,到14世纪,在长达1700米的断壁上保存有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是有壁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此外在距离莫高窟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地方,也还有类似的石窟如榆林窟、西千佛洞。它们在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以“沙漠中的画廊”的形式,记录着这个古代陆地丝绸之路上尘封的迎来送往的历史和文化。这里不仅仅是瑰丽的壁画、精美生动的佛像和富有考古价值的经术典籍,它们更是以一种艺术升华的力量,记载着这些过往生命心灵生活与愿景的宝贵遗产。

看到这些心灵遗产,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心灵世界的发展渊源,会发现那些过往丰富的心灵生活拓展我们心灵的可能,更可以从中感觉到自古以来,不论环境如何严峻艰辛,只要我们心灵中有对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哪怕是在大漠戈壁,也可以绽放出美丽的生命成果,就像这些经历了千年的敦煌石窟向我们诉说。

从历史中走来的天选之地

荒芜中交汇孕育的繁华——敦煌石窟的繁荣丰富,与敦煌作为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密不可分。虽地处塞外荒凉之地,但是敦煌其实是一片宝贵的沙漠绿洲。它是一个盆地,依靠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累计雪融水和地下水形成的一块在茫茫大漠中富有生机,可以让人驻足的宝地。加上它东接中原,西临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世界上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交汇。这里似乎有一种对比中的繁荣,即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依山傍水的绿洲;在一片本是挑战人类生命极限的地域里,浓缩东西方世界往来交互的文化与深厚悠远的佛国信仰;在一片似乎连基本的文化发展都条件困难的地方,竟然以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汇集了全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精华。著名学者、敦煌学专家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在敦煌第一窟看见佛光——据历史记载,敦煌的第一个石窟应当是在公元366年有一位叫乐僔的从中原云游到敦煌的僧人开建,用来为自己做禅修行用的。据说他当初决意停留于此是因为,当他经过莫高窟一带时,天色已晚,他正准备休息下的时候,不经意抬头向旁边三危山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便让他永生难忘,他完全被自己眼前的景色震撼住了,在三危山上,金光万丈,璀璨光明,仿佛千佛化现,乐僔便认为自己看到了佛光,是佛祖在指示自己留在这里,这里就是他苦苦追寻的西方极乐世界。从乐僔开始的后面连续十个世纪,在莫高窟,敦煌便从未间断建窟、塑像、绘画等佛事活动。

客观上说,佛光不是那么重要,也不一定存在,但因为我们的心灵愿意赋予某些让我们深受触动的、外在对象有特别意义的时候,那些信念与情感的动力便会形成一种现实的力量,去发展创造。就如同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乐僔当年看到的佛光,不仅仅点燃了他在莫高窟留下来的信念,也点亮了这一带绵延几千年的艺术文化。

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世俗生活

现实生活往往是繁复琐碎的,尤其是尘封在历史里的。我们记录现实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像史书一样,以叙述体去写历史,一种更加隐秘地加入个体的视角,去呈现现实现象的看上去更客观的记述方式。通过艺术的方式记录,它就更加鲜活地呈现了外在现实在人们心中的期许,被加工构建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它一定程度上更是通过心灵的呈现浓缩了现实,因为我们永远都并不真的知道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的,而在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灵的诉说在通过不同视角接近它。而艺术的形式,把这些体验现实的心灵本身的样子,和现实里面承载的对人们影响的精华,以一种非常优美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莫高窟作为敦煌石窟集大成的代表,这个石窟艺术群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规模大。它分为南北两个区,现存的洞窟有735个,窟内保存的壁画有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现存最大、保存相对较好的佛教艺术石窟群。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古代佛教的集大成。莫高窟的规模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它的历史跨度十分长,它从开凿起艺术创作的过程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延续了千年,几乎囊括了整个佛教进入中国以来的开凿造像史,也勾绘了一整部这个时期敦煌及其周边的历史发展过程。这里可以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区域、民族特征,可以看到古代陆地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旺盛,敦煌这个天选之地强大的融合力。敦煌石窟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它主要包括石窟建筑、壁画和彩塑。其中还包含窟前殿堂建筑,洞窟的木构窟檐,寺院建筑遗址和各类出土文物,细致到窟内铺地的花砖纹路,上面藻井的边框图腾,都有渊源故事。还有石雕石刻,曾经在洞内发现的大量的本华、纸画、幡画、木雕、写经体书法、刺绣、绢画等艺术品。它们涵盖的内容包括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山水画等社会产生的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图案等艺术题材。此外,莫高窟里面的艺术作品的呈现技法也十分复杂多变,其中的绘画既强调线描也注重传神的结合,壁画的色彩绚丽多变,还有版画、白描画等形式;雕塑有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高浮塑、石胎泥塑、模制影塑等等,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艺术。还有其囊括了非常多元的文化,以汉民族为主,还融合有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民族的文化艺术,还有外来的南欧古希腊、古罗马、南亞印度、西亚波斯、中亚粟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一定程度上,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以图像形态艺术的方式,展现了一部河西走廊上自十六国,经历了数朝代和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段丝绸之路承载的历史背后,不同人民的心灵生活和图景。

敦煌壁画的几种重要形式——敦煌壁画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有学者把敦煌壁画氛围起勒,第一类是尊像画,主要是画从佛陀到护法天人的佛教众神像。譬如大家耳熟能详又喜爱的飞天,就是其中一类护法神在佛讲法的时候供奉鲜花、歌舞的优美形态;第二类是释伽牟尼故事画,讲释迦牟尼佛是如何从太子经历了种种成佛的故事;第三类是中国传统的神仙画,例如伏羲、女娲、东山公、西王母,等等;第四类是经变画,“经变”的含义即,把佛经改编成通过图像作画的方式讲述出来。这种形式的壁画在敦煌石窟里有大量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可以让佛法更加生动亲民地传播开来;第五类是佛教史史记画;第六类是供养人画像。这是敦煌石窟里非常特别的一类画像,它是描绘出自开窟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礼佛,消灾祈福的供养画像。从这些人的画像里我们可以发现非常丰富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的风土人情、世俗习惯、民族关系、政治历史,还有当时人们所期许的远景和自己心中的理想化形象。

敦煌壁画上这几种主要的主题形式,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们在那个阶段心中渴望的理想化的形象呈现,它们似乎互相之间有一种相似性,即他们是拟人化的神像——就像那些各朝代不同的佛像和神话人物的形象,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面容、体态、衣着中看到当下那个时代和主要的文化氛围的踪影,与神话的人像——仔细看看那些供养人壁画里面的画像,他们的面庞、服饰、仪态似乎也融入了很多神佛形象的元素。神与人就以这样互相交融辉映的形式体现在了敦煌壁画上面,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许多艺术形象下,人们心灵中的想象与体验。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深入敦煌,耗费了不小的人力物力拍摄了一部讲述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尤其莫高窟在它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的艺术文化产出。其中有一个片段,他们在采访一位莫高窟做壁画画师,那个画师说他已经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尝试描摹复刻一个那个时期的菩萨的壁画画像,但是一直没有能让自己满意的落笔。他说这件事情不仅仅是知道怎么畫并且在形式上准备好就可以了,它很需要心随手而动的感觉。而这个感觉是需要酝酿准备很久的。如果没有这个感觉,那么即便是画出来千百个看似和原作一样的画像和线条,那么也是枉然的,因为根本没有那种神韵,没有那种神韵就不完全算呈现了画像本身。那种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画像里的神韵,如同一种前人在那时候通过画像中的表情传达给我们的心灵体验,这种体验微妙又生动,触动人心又飘逸无形,它难以用文字叙事这样实在具体的形式来传达。于是便通过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来呈现,这样的艺术呈现,是整合了我们心灵中意识与无意识产物的升华,无论是观者还是复刻者,都要用心去感觉靠近才会真的体会到,而一旦这种体会在心灵的层面渐渐达成的时候,我们也在通过这些先人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遗产,靠近了他们的心灵生活与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莫高窟画像
敦煌石窟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画像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历史留恋与粉本传承——敦煌石窟西夏千佛图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