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交通:当科幻成为现实

2023-11-08於俊杰

北京纪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红绿灯无人驾驶交通

於俊杰

你正坐在一辆车上,车行驶在北京的某条高速路,前方就是收费站。你以为司机会停下来刷卡缴费,结果司机一脚油门踩下去,车直接开过收费站,没停!这就是“高速自由流收费”技术。

高速自由流收费技术咋做到的?通过北斗卫星、V2X车路协同和智慧门架的协同,当车辆在高速上行驶时,就实时计算里程费,通过网络直接收取费用。当车辆开到收费站,可以直接放行,全程无感通行。可以想象,这项技术一旦普及,将大大缓解高速收费站的拥堵!

神奇的还不止于此。在北京亦庄有一段神奇的道路,你在那里打个车,一辆出租车就会到来。上车后,你惊讶地发现,主驾座位上空无一人!然后,出租车自动启动,方向盘自动旋转,把你带到亦庄的地铁口、商圈、公园或者某个小区。

这就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覆盖12.1公里的五环道路。这里不仅有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还有无人零售车卖东西,有无人快递车送快递,有无人清洁车打扫路面,有无人巡逻车充当交警。更神奇的是,亦庄有13条主要道路,会通过人工智能让红绿灯自动调节时长,开车的人会一路绿灯,根本见不到红灯。

刚才讲的两种技术场景,都属于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智能交通。当我们坐到一辆没有司机的车里,看到面前大屏幕上实时呈现出周围车辆的运行和速度,看到一路上一个红灯也没有,我们会不禁感叹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就像当年那些坐马车的人第一次坐上了汽车那样。

但是,智能交通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智能交通的英文叫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簡称 ITS。IT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至 70 年代初期。当时,随着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道路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凸显,于是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交通状况。

我们先看“汽车之国”美国。早在1989年,美国就提出了“智能车辆道路系统”,后来改成了我们更熟悉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就此诞生。

2012年,美国新泽西的梅多蓝兹(Meadowlands)出现了“自适应红绿灯”。就跟北京亦庄的红绿灯一样,系统会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长。其工作原理是:在所有路的周围尤其是十字路口安排摄像头,摄像头把路况传输给云端,电脑计算每个路段和路口车辆的数量,根据这些实时的计算结果,调整片区内所有的红绿灯。梅多蓝兹自适应红绿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减少了等待和拥堵的时间。

刚才说的是信号控制方面的智能化,当然还有在汽车本身上做文章的。提到把自动驾驶运用到汽车身上的美国公司,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特斯拉。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硅谷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街道上,亲自进行特斯拉V12系统(测试版)的全自动驾驶试验。马斯克“驾驶”特斯拉Model S,自己举着手机,一边开车一边直播,录下了整个45分钟无人驾驶的全过程。

在此期间,V12系统的表现良好,遇到十字路口红灯会驱动汽车自动停车,左右转弯的时机判断精准,可以带领车辆穿过道路狭窄的施工道路,观测到有行人也知道等待。但是,直播到20分钟左右,V12系统在一个十字路口犯了低级错误:它把前面转向车道的绿灯当成了自己车道的绿灯,直接启动准备闯红灯。幸亏马斯克一脚踩了刹车,避免了一起交通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的这次自动驾驶,背后的技术竟然是神经网络。这就相当于把汽车打造成一个具有大脑的动物,让它自己收集路况信息,自己学会怎么处理和应对不同的路况。正如马斯克所说:“我们没有编程,没有程序员写一行代码来识别道路、行人等,全部交给了神经网络。”

要知道,风靡世界的ChatGPT就是利用神经网络,让模型自己“学习”怎么说人话的。关于神经网络的神奇之处,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一句话:专家们只知道如此训练神经网络好用,但其中具体的机制尚不得而知。

我们的视线从美国再转向欧洲。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就已经开始对道路设施进行研究以及完善,并用于提高服务水平。1996年,全欧交通网络(Trans-European Transport Networks,简称TEN-T)诞生,明确要发展智能交通,尤其是欧洲的跨国交通。目前,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都有了巨大进展。

比如德国的很多路段,就使用智能交通诱导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交通网络控制系统,让交通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在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和埃昂斯特-罗伊特广场之间,有条全长3.6公里的双向三车道公路,路上有两个环形交叉路口和15个交通信号灯,日通行车辆6万辆。2019年,德国将这条路打造成了世界首条自动驾驶市中心实测路段。在市中心进行无人驾驶测试,德国人也是够胆大的!

欧洲的“汽车之国”英国,几十年来一直使用摄像头和ANPR系统的组合,通过摄像机执法系统减少道路上的人员伤亡。2018年5月23日,法国经济部发布了《法国无人汽车发展战略》,明确表示从2019年开始,法国全国内的大小道路全部开放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总之,欧洲发达国家都在探索智能交通技术,且都想占据智能交通的领先优势。

让我们的视线再转向国内。中国的智能交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6到2000年期间,中国专家参加世界智能交通大会,学习当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认识到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科技部也开始立项支持中国智能交通技术体系框架的专项研究,为后来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2000到2010年这十年间,智能交通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并开始在实践中应用。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首次规模化使用交通高清检测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实时交通信息。

最近10年,国内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精度定位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代驾、代客泊车等为代表的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这些都为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18年,北京海淀區西北旺镇的一处村落,有一个十字路口非常惹眼。这里是百度科技园,这架红绿灯号称是当时中国最贵的红绿灯。灯旁边有个64线激光雷达,周围搭载了计算单元、环视摄像头、GPS天线、V2X路侧通信单元。这个红绿灯的任务是监测路口的交通情况,把信息发给附近的无人驾驶汽车。同时,它会分析车流情况,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长,简直就是新泽西梅多蓝兹自适应红绿灯的翻版。

目前,在测试地段、封闭园区,甚至公交场景下,我们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无人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试运行;2020年,百度在长沙向所有市民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1年,宇通在河南郑开大道上测试了自动驾驶客车。考虑到我国发达的路网、广阔的疆域、完善的交通基建,以及最近一两年日新月异的AI技术作为加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交通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当然,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智能交通还很初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汽车在复杂环境上路还有待提高,也无法完全解决堵车、停车、交通事故这些常见问题。车路协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假如技术高度发达,未来的智能交通会是什么样子呢?

就像钢铁侠的Jarvis一样,你可以语音控制汽车,汽车也可以跟你对话。当你早上出门,汽车会自动打开车门等你。你上了车直接说“Jarvis,我要去国贸”。汽车就会回复“好的老板,咱去国贸”。然后汽车就自动关门、启动、开到路上。你在车里全程可以吃早饭、刷手机甚至睡觉。一路上没有红灯,全是绿灯。一睁眼,你已经到终点了!

而且,汽车不仅可以监控路况信息,保证行车安全,还能监控你的身心状态。比如当你晚上开车的时候,汽车内部摄像头通过识别微表情,计算出你已经疲惫。此时车会说:“老板,我觉得你有点累了,你要不要歇会儿,我来接手?”然后你说:“好,你来开车吧,顺便给我点一杯饮料。”或许调皮的汽车会默默在外卖平台上给你下单一杯酱香拿铁!

因为未来的智能汽车不再有方向盘和驾驶座,所以“车”“驾驶”这些概念将被彻底颠覆,车辆内部会被打造成一个超级舒适的私密空间。未来的孩子会纳闷:“从前的车为什么需要一个司机呢?它不是自己就能走么?”

最后,未来人们甚至经常会脱离二维地面,使用三维空间的空中无人交通。比如空中悬浮车、磁悬浮车、无人驾驶飞机。这些交通工具刷脸即用、全民共享、不收费用,并且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当然你可以认为我在白日做梦,但考虑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猜你喜欢

红绿灯无人驾驶交通
我们村的无人驾驶公交
繁忙的交通
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公园
红绿灯前
小小交通劝导员
神奇的红绿灯
会说话的红绿灯
沪将建600-800km有轨电车 未来或“无人驾驶”
繁忙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