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善行
2023-11-08尹金艳
尹金艳
与孩子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不如腾出时间学主科。听了孩子们的话,我觉得有必要改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下面是我多年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积累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激活兴趣
“儿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础”。就道德与法治课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不是人们凭空构架、捏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我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充分做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安全在心上》这一课时,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掌握安全意识。而对于这些安全意识,孩子们没少听父母、老师的教导,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说教为主,只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紧抓住“联系生活”这一点,再逐步铺开教学内容。先设计一个小调查活动,让孩子们当一回安全检查员,回家后好好地检查一下,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记录下来,再推测一下它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想一想一旦危险发生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影响,最后小组交流并总结收获与体会。这一系列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后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最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无形地培养起安全意识,达到所要的教学目的。这样做,减少了老师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提出: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有兴趣,富有感情色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声感、色感、动感等媒介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的作用,能引起儿童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重走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运到国外去的呢?”古代的交通状况及其丰富的物产让学生十分好奇,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发言。从而不知不觉地导出了中国古代陆上通道和海上交通的话题。从而引申出并播放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传教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只身课堂,兴趣盎然。这种直观的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可谓一箭双雕。
三、实践与体验,拓展兴趣
《道德与法治》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小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如:在《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小学生对社区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开展一日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清洁工为我们周围环境的整洁而付出的艰辛;感受着小吃店老板的辛勤与快乐,看着老板娴熟的厨艺,品尝着厨师精心制作的美食,敬佩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参与了这样的实践,“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儿童心灵悄无声息地扎下根。
在小学生实践中,我们要有效引导,激发小学生实践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实践、充分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兴趣拓展到生活中去。
总之,在兴趣这支指挥棒下,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