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路径的困惑与突破

2023-11-08王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双减

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双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词汇之一,“双减”的提出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相应的问题挑战。以“双减”为切入点,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对内涵的认识不足、对课程的评价单一、忽视活动的价值等问题,进而在新时代美育的倡导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双减”背景下对艺术教育在理念、模式、资源等方面进行突破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双减”;美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5-0017-06

作者简介:王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舞蹈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改革的提出,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繁重、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不足、学科类课外辅导机构乱象等频频出现。因此,《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减负政策出台[1]。其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學业负担,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实践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为依托,美育课程的实施作为一条减负提素的有力途径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深入到各级各类的学校当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双减”政策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新时代教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是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成为“五育并举”的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提出对学生的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间作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和减少其完成的时长,以及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全面严格监管校外培训行为,提高学校上课效率,让学科教育回到学校主阵地,还给真正属于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同时也要减少家长“内卷”的现象,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既是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事[2]。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美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表现为:第一,使美育得到更高的关注。当校内主科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学科类培训减少后,美育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家长和学生的视野,学校的美育教育也由单纯停留在纸质文件中转变为存在于现实环境中,美育的价值可以切实地体现在学生本人身上,并获得广泛认可。第二,丰富了美育的课程。当美育课程开始落地,必然会出现新的学科内容来保证其实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音乐和美术学科主线背景下,增加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一共5个艺术课程门类,打破了以往学校中艺术学科单一的局面。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注重艺术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核心素养。

同时,“双减”政策的提出也间接促进了“双增”,增加了学生在校外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也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使新时代下的艺术教育有了真正落地的抓手。此外,“双减”政策也顺应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趋势,使当下的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这不仅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现阶段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受众群体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之实施,指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3]。美育追求的是“知行合一”,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创新思维、道德情操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学科本体方面,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相较于学科课程,艺术课程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且学校对艺术课程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艺术课程在许多中小学中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大多数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仍延续了旧版艺术课标中艺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割裂的现象。对于艺术学科的接受主体来说,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在追求“智育”方面勇往直前,而忽视了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将艺术课程变相为学科课程的现象,导致艺术课程实施力度有所欠缺,使艺术课程在校内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其实质是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忽视了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

(二)艺术课程呈现效果的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教、学、评、促”是一个一体化发展过程,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恰当、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发展。艺术课程注重“过程”+“结果”的教学评价设计,其评价过程也应遵循科学性、多维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时刻观察记录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而现在大多数艺术课程尚未改变旧版艺术课标形成性与总结性两种评价方式,相较于学科课程而言,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机制。一方面,音乐、美术等校内艺术课程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善,艺术课程尚未真正建立“过程”+“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校外艺术课程的评价多以结课汇报、成果展示、考级等形式呈现,以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对艺术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诊断”,未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掌握艺术课程的过程质量及艺术课程带给学生的影响。同时,艺术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无法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检验,对艺术课程的评价形式应根据该课程的特色设定评价机制,对学生“过程”+“结果”的教学评价进行准确、恰当地记录。

(三)部分艺术实践活动的价值有所缺失

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和认知,艺术实践活动的场所不仅限于学校,也并非只有教师才可以组织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如让学生回归大自然、感知身边的事物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挖掘不同地方的特色,不仅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也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无形中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部分类型的艺术实践活动有所缺失,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划分,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未得到完全表现,导致艺术教育也未充分实现其本身所应产生的价值。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带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知,激发崭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获得综合融通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的价值重申

(一)以人为本,艺术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何时,教育都应回归育人的本质。艺术教育践行新时代美育内涵,以艺术服务大众,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深入人心,艺术审美担负起新的使命。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重点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艺术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感受;艺术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原则,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往往更加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在外界引导下实现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在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各项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以美育人,艺术课程具有新价值

坚持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也是艺术课程践行时应秉承的理念。艺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4]。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使艺术课程由之前的两科变为五科,同时增加了艺术课程的课时总量。突出了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以往单一学科的授课模式,提倡多学科融合的方式,通过任务群的课程模式,将多样化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可以通过一门艺术课程学习到多种学科知识。如艺术与姊妹艺术的融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等,充分发挥艺术育人的新功能,使学生能够汲取丰富的审美元素,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艺术课程此次改革转变了人们以往的固有观念,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性和艺术核心素养的导向性,将核心素养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新版艺术课标也整合了文化资源,将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充分印证了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时代观念。

四、“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的新突破

(一)整合教育理念,指向核心素养

“双减”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需要打破以往的观念,将理念进行重新整合,使艺术课程的每个环节都指向核心素养,让每位学生达到最基本的素养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必备品格。艺术核心素养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5]。艺术教育的新内涵、新理念是要对教育进行创新,即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单一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而是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是一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

艺术核心素养由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部分组成。审美感知是学生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领其他三项艺术核心素养[4]。这四种艺术素养代表着最基本、最普遍的核心素养,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艺术教育要在培养学生达到这四种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更多其他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可以有效地进行定量的艺术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4]。因此,理念整合下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体悟,而非导向性结果指向,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育人目标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在育人目标上也發生了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运用导入、启发、迁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带动学生能将艺术体验运用到各种认知上去[6]。同时,教师也通过情境式、代入式等方法,身体力行地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此过程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突破。此外,《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项目式”“任务式”“单元式”的学习方式,除重视开展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外,也关注“学习团队”和“学习小组”的组织。例如,积极倡导主动的同伴学习、同伴引领的团队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

(三)改革艺术课程,校内外资源互补兼容

“双减”提出的同时也促进了“双增”,艺术课程的良好实施还需要校内外共同联合,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建立以学校引导为主、校外辅助的教育模式。校内和校外应在育人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调整,使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双减”提出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探索和思维方式上都发生较大的改变。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在校内逐步开展多种艺术课程,使艺术课程多元化,学生能够接触多种艺术门类,寻找更多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资源空间,通过多种类型的艺术机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也需要不断提升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以往“考级中心论”的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以制度化、系统化为基础,使校外机构的艺术课程达到最佳效果,并围绕提高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美育理念深入人心,促进美育的真正落地。艺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校内课程资源,还应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艺术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结合文化、美育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使其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落地的抓手。在新时代美育观念的倡导下,艺术教育始终聚焦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未来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新玫,王鐘. “双减”政策的议程设置机制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 2023,163(01):80-86.

[2]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二[EB/OL].(2021-07-27).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7/t20210727_610006.html.

[3]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5] 周星,王杰.社会艺术教育标准:全民终身学习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22:27.

[6] 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3):13-18.

Perplexity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WANG Ji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become a buzzword in the circle of educa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which has also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 single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value los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It proposes to re-examine the value of art education under the advocac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a pathway for the reform of art educations concept, model and resour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esthetic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责任编辑:王润洁)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美育双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