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2023-11-08何翠琴马琦哈建民

成功密码 2023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现象校园

何翠琴 马琦 哈建民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加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但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很不成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或者受害者。本文就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讨论。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的学生很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照顾孩子。有的孩子缺乏管教,没有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越来越浮躁、虚荣。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将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好与坏都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校园欺凌现象。例如,当有些学生在家里经常遭受语言暴力、家庭暴力时,学生就会将这种行为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学生用家庭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时,心理会获得一种别样的快感,这种感觉甚至会不断地涌现,学生渐渐会变得麻木,将这种处理方式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再例如,部分家长不顾学生自身的能力与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送到实行所谓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希望孩子变得听话懂事。可实质上一些学校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进行更加严格的看管,通过言语羞辱、体罚等方式来管理学生,这样对学生造成了心理和身体的伤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以及做出危害身边人及社会的行为。有的家长往往为了省时省力,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放任不管,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者施暴者。

(二)学校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有很多方面还需要细化。就当前现状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停留在只要保证学生不出校、不出事为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同样缺乏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理论文化课程占比较大,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很少,很难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的储备,在课堂上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也很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甚至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对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社会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处位置相对而言较为偏僻,校园周边也存在一些诸如网吧、游戏室等场所,这些场所的存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内容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可能会接触负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学生层面的改善策略

(一)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当学生脱离家庭的看护进入校园后,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同学们同吃同住,这样亲密的关系需要每位寄宿生都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和谐共处、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如果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不能进行及时和合理解决的话,那么有可能会产生校园欺凌现象。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同学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有开阔的心胸,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同学和发生的事情,与同学之间交流谈话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学会帮助和照顾他人,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要及时提出帮助。初中生虽然处于青春期,但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还是能够改正自身不良的行为方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最后,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每位同学都是班级一分子,每个人都处在集体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位学生要能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与地位,积极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为集体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个人的协作能力以及集体合作的能力,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此消除生活中的矛盾。

(二)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的社会文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自身判断是非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这会给学生的精神、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的社会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学习来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在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塑造强健的体魄,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增强自控力

初中生大多控制力较差,容易意气用事,讲求所谓的“兄弟情谊”。在寄宿生活中,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与摩擦,面对冲突时如控制不住情绪容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从而演变为校园欺凌现象。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在遇到矛盾冲突无法有效解决时可寻求教师的帮助,切忌意气用事,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增强自控力,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做到谨言慎行,不惹是非,并且坚决杜绝校园欺凌现象与行为的发生。

三、家长层面的改善策略

(一)家长要关心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家长,要关心在校园生活的孩子,在能够相处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关心了解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并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现状,肩负起父母应尽的责任。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善良、勇敢。另一方面,家长要关注校园欺凌现象,不论学生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都应该进行引导。

(二)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的言行举止大部分是效仿家长。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在今后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也会以父母的成就为既定目标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与成长,父母正确的人生观念与处世之道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要想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四、学校层面的改善策略

(一)重视寄宿学生人身安全管理

寄宿制学校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重视寄宿学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学校要从多方面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和心理情绪变化。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欺凌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人生发展,认识到用暴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防止欺凌行为的发生。其次,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的人身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学生才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最后,規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建设与保护,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成长。

(二)重视寄宿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寄宿学生远离父母与家人,难免会产生失落感,长久生活在封闭空间中,内心的情感变化不为人知,也容易引发欺凌现象。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排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学校要设置相关的心理咨询教室、心理学教师,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从而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化解矛盾,减少同学之间的冲突,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

五、社会层面的改善策略

(一)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和谐氛围

防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层面也要进行积极的舆论宣传,营造和谐的氛围,尽可能地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可能也只有电视与网络,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便是求知欲旺盛,但缺乏相应的辨别判断能力。对于这样的现状,社会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营造和谐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完善监管制度,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农村寄宿学校监管制度的完善也是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农村寄宿制学校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出现。对于这样的现象,相关负责人员要能够担负起监管学生的重任,可在适当区域设置阅读室、学生活动教室、运动休闲中心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并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融入积极健康的生活中,从而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六、结束语

校园欺凌现象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生活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校园欺凌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学校要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联合相关部门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文化,增强自控力。对家长而言,要时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成为孩子的榜样。相信在社会各方的配合下,校园欺凌现象能得到有效解决。

猜你喜欢

寄宿制现象校园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