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3-11-08李会霞

成功密码 2023年3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政治

李会霞

劳动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古代“耕读传家”的中华优良传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服务功能的变化发展,始终贯穿着劳动理念,体现着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同时,劳动教育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育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把劳动教育提升到教育新高度,凸显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在理论上的可行性、现实逻辑上的必要性、实践逻辑上的可操作性,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通过加强劳动认知和开展劳动实践,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加强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劳动教育包括“劳动”和“教育”,其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都注重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逻辑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反映时代精神和使命。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等,还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伟大精神,都涵盖“劳动”的思想观念,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提供思想理论指引,通过劳动实践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促性

将劳动教育融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需要,也符合新形势下党的教育方针需求。二者互相促进,劳动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又具有深化作用。

劳动教育所倡导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实践方面,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应用性。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新活力。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如在学校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劳动榜样的力量:高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义务劳动等,深化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

二、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

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耦合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强盛的内在要求。

(一)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和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让大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劳模精神内涵的同时,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磨炼大学生的奋斗意志,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奋斗观,使其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念追求,涵盖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将劳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使其更具有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强。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培养大学生爱国守法、乐于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勤劳自强等优秀品质和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一致。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劳动主体,也肩负时代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技能、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能够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把自身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工作要求,突显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过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过于片面地关注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劳动实践教育不太重视,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學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良的劳动精神和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发散其智力思维,从而实现“智育”目标:通过劳动可以锻炼大学生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体育”目标;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大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带来的幸福感,从而树立“劳动创造美、劳动最美丽”的审美观,实现“美育”目标:通过劳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形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实现“劳育”目标。因此,整体看来新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开展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将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劳动、校园文化和网络四个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劳动思想价值观念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移动网络大环境下,呈现出“自我意识强、现实感弱、动手能力不足”等特点,导致其劳动观念不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是以正确的劳动思想观念为引领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党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观点为切人点,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使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学习资源。将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并坚持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性活动,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使人类的本质得到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勤奋劳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讲清理想的艰巨性特征和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结合劳动教育中诚实劳动的品质要求,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要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需要诚实劳动、艰苦奋斗,从而坚定大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通过讲解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作为劳动教育的切点,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观念,遏制其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政课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思想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力,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其理论成果转化为外在的劳动实践。

(二)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用“大思政课”,使之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将劳动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组织大学生在校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参加劳动实践教学。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校可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创业劳动实践等,既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成效,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路径。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暑期下乡、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也是培育大学生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街道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农村等地进行志愿劳动服务活动,既能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能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服务奉献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校园文化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涵盖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还是校园精神文化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渗入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如: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劳动模范、劳动榜样的先进事迹;依托党建平台,组织学校社团通过深挖劳动背后的故事,以情景剧、小品演出等形式,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受到劳动精神的滋养:高校可邀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劳动奖章获得者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做专题报告,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与劳动感悟,实现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交流,发挥劳动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使校园文化成为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方法,丰富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运用新媒体做好劳动教育宣传和思想引导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大力宣传劳模事迹以及劳动教育相关的正能量话题,弘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好声音,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新环境下,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劳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专业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应用网络先进信息技术,夯实“网络+劳动”大学生培养模式基础,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劳动与智能化的协同发展,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型人才。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耦合性,互促互补。将劳动教育融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要求,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通过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建设校园文化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多角度提升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政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