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在学习动机中的应用
2023-11-08周妍梅
周妍梅
如何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习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内在动机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问题。了解自我决定理论,将其作为研究人类动机行为的理论将有助于理论在学习动机中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
1980年,德西、瑞恩等人提出自我决定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动机与人格。该理论将人视作积极的有机体,天生就具备追求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倾向,处在持续学习与自我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并且由外部环境获取到相应的支持,进而展现自身的作用。历经40余年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现已成长为包括有机整合、认知评价以及目标内容等在内的六大分支理论。
该理论的各个分支理论尝试用各个视角对动机进行阐释。其中,认知评价理论属于最早的思想,主要阐述了外在环境带给个体方面的内在动机影响情况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有机整合理论的发展进一步阐述动机形成转化过程:因果定向理论研究个体差异对动机内化程度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产生较晚,但作为核心内容,阐述人类先天普遍存在的需要对个体发展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目标内容理论作为较新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动机即目标具体内容以及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人际关系动机理论关注双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
(一)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内在动机行为的影响效果有赖于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并强调过分的外在奖励将影响削弱原有的内在动机。学习者通过评价外在奖励是否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从而决定是否调动内部积极性。过多的外在奖励将导致学习者注重外在因素,而影响其对学习行为本身兴趣,减弱其内在学习动机。当学习者对学习有内在兴趣时,外在奖励若使用不当,将降低学习者原有内在动机水平。
随着理论进一步探究,根据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影响的程度由弱到强分为三种类型:不基于任务的奖励、基于任务的奖励以及基于绩效的奖励。其中,基于绩效的奖励能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有机整合理论
该理论详细阐释了动机从去动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整体发展过程,指出个体行为本身就是动机持续内化作用的连续体。其中,去动机行为就是个体没有动机支持的行为;外在动机行为就是经外在动机影响而使得个体为达成某种结果展现出来的行为:而内在动机行为则是个体因内在兴趣自发的以达到心理需要满足的行为。
外在动机基于自我决定程度的差别能够区分是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及整合调节。其中,外部调节具有的自主性水平最低,个体受到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为规避惩处而选择按照要求写作业。内摄调节是个体接受外在环境并能自我控制,如学习者努力学习并非是意识到学习重要性,而是为得到他人的认可等。认同调节是个体认同接受外在环境并内化为自我决定一部分,如学习者自身对某学科不感兴趣,但由于觉得学科的重要性而努力学习。整合调节是指个体的外在动机完全内化,与自我价值及行为整合,如学习者意识到某学科的重要性并把重要性内化至行动中而自主学习。
外在动机能否实现整合调节,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关注学习者的需求,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动机状态程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动机水平。
(三)因果定向理论
该理论阐述了外部因素对个人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在受到外界压力影响时,个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按照自主性、控制性和非个人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定向类型。控制定向,个体可以在受到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他人需求。非个人定向,个体在受到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若无法控制行为则选择不进行任何动作响应。
学习者若有自主定向,则倾向于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相一致。他们会将外部因素视为信息,并且能够自主地规范自己的學习行为。学习者在较高的自主选择学习行为下,更容易与外界动机整合,从而提高学习内在动力。
(四)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该理论作为自我决定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各分支理论。根据理论,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对自我、技能以及归属感的满足,这三种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理需求。
自主需要即个体自我决定的需要,个人的自主意味着其不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做出选择。通过增强内驱动力,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期望和目标。当学习者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不仅学习热情就会提升,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能力需要即胜任力需要,拥有胜任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去掌握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好的提升。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其满足自身能力需求,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投入度。
关系需求即归属需求,它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尊重、理解、支持和关爱,以及对归属环境的渴望。增强学生归属感,有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及规范学生行为。
当以上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时,学习者将积极正向发展。
(五)目标内容理论
该理论被认为是自我决策的重要发展,探讨了个人动机如何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并将目标划分为内在目标(旨在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和外在目标(获得他人认可)。当一个人关注的目标越多时,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实现自身的内在愿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只有当其内心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六)人际关系动机理论
人际关系动机理论强调双方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时,应当尽可能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随着需求的增加,双方的满意程度也会提升。
二、自我决定理论在学习动机中的应用
(一)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提升幸福感
1.自主需求的满足
为学生提供支持性行为,能引导其自主性的发展,促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化学习,让学生自主参与制订学习方案,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促进内部动机转化,增强学习意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其提供自主选择空间,使其得到更好的自主性学习体验。
2.胜任需求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与胜任需求有着相似之处。“自我效能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对自身能力的预估,反映了一个人的期望目标。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他们会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并且对学习更感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及学习动力。
给予学生知识学习的充分支持,安排的学习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胜任性,学习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通过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情况,设计出最符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胜任需求的必要性。
给予学生精神支持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反馈,鼓励学生在讨沦中启发式学习,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树立学习信心。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反馈,有利于其胜任需求满足。
3.关系需求的满足
学校及家庭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应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及家长应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善于倾听,给予学生尊重、支持和关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及感受,满足学生归属感的需求。
学校方面,保持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学生学业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学业落后做好学习辅导工作。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氛围,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家庭方面,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该更多地尝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密切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情绪变化情况。当其面临困难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指导、鼓励及帮助。
(二)合理利用外在奖励激发维持学习动机
“德西效应”指出,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但是过多的奖励则反而会削弱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内部动机的下降。“过度理由效应”指出,过度的外部奖励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其失去动力。因此,当外部奖励不再具有吸引力或被取消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受到影响,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因此,外在奖励的适度性对激发和维持学习内在动机有着重要影响。
1.外在奖励类型特征
根据外在奖励形式,可分为物质奖励(如积分、小红花、小礼物等)和精神奖励(如口头表扬、积极反馈等)。物质奖励作为实物奖励,若使用不当,将使得学生为获得物质奖励而学习,降低学习内在主动性:学生在缺乏奖励情况下将失去学习热情。精神奖励更加灵活,如口头奖励更加具体表达出学生值得表扬赞许的目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根据奖励是否预先知晓,可分为预期奖励和未预期奖励。预期奖励,可能导致学生为了已知奖励而学习,使其缺乏学习自主性,削弱其内在学习动机,当学生觉得奖励不再具有吸引力时,在没有外在动力驱使下学习动机可能会停止。而不定期未预期奖励,将给学生带来惊喜,让其体验到比预期更高的自我满足感,有利于提升自主性学习行为。
2.合理利用外在奖励
采用外在奖励应注意适当的场合和适时的频率。非适时的过多的外在奖励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仅对必须完成任务进行奖励时,将影响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使得其认为学习并非分内事。比如,仅在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时给予表扬,不考虑是否达到学习效果。这类不适时的表扬,会降低學生学习内在动力。当表扬成为习惯性用语时,学生将对表扬产生免疫,甚至怀疑表扬者的真诚性,不仅自主性降低,而且归属需要也会受影响。
外在奖励使用应注意内容指向性和内容具体性。比如,口头奖励切忌泛指性地表扬,如“你很棒”,而应有针对性地对做得好的具体方面进行表扬。如表扬学生一篇好作文,可就文章用词和结构逻辑等具体方面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表达传递具体明确奖励的目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达到归属感的满足,让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优点,达到胜任感的满足,从而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到自主需要的满足。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教师和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各方相互友好关系,注重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及关系需要,适时给予学生外在奖励,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