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新形态教材研发 智慧教学提升育人成效

2023-11-08苏静温颖茜

科学导报 2023年77期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建设

苏静 温颖茜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剧本,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是教材。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推进、教材出版业态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融合创新”成为教材体系建设的关键词。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提出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设计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相对于“落纸成书”的传统纸质教材而言,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重要支撑要素的新形态教材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开发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更精准地诠释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泛在学习”的实现提供支持和助力。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以“数字+智能”为核心概念的数智化新形态教材代表教材未来建设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策划与研发进程,通过“技术赋能”重塑知识载体的传播机制。

依托大数据度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新形态教材秉承“用户中心观”的编写原则构建全媒体融合系统,依托大数据网络完成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和学习轨迹的追溯;打破时空限制,无缝对接智能终端设备,精准捕捉学习行为的每一个触点,实现数据同步关联回传,通过信息对比、筛选和处理,客观测评和剖析优劣势,生成智能报告;对学习者的思维模式、需求特点、研究兴趣、薄弱环节等因素予以即时反馈,以技术诊断提升学情分析的精确性,实现云端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增强内容与学习个体的适配性;启智增慧,引导学生善思、活学,充分激发学习潜能,为翻转课堂建设注入驱动力,提升教材使用效度,做到因材施教,为“移动学习”“柔性学习”理念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和系统方法。

创新拓展高质量多维互动空间。虽然传统教材开发也历经调研环节,但受到时间、沟通等因素限制,编写者、出版者与使用者之间易产生认知信息差,影响教材建设成效。新形态教材依托智慧教育环境,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编写思路,采用“半成品式”的可编辑动态更新模式,建立多维互动渠道,关注前沿学科研究成果和热点资讯,保持与学科发展同步;拓展社交化、情境化学习路径,扩展教材承载容量,完善后续服务,提升使用者参与性和黏着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避免衔接脱节问题;通过云端资源共享共建提升教材的表现力、时效性及实用性,让教材鲜活起来,发展纸数一体化的交互立体教学生态系统,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科学使用,优化混合式学习设计方案。

建立沉浸式纵深探索模式。新形态教材是学科信息化建设的引擎,注重场域实践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倡导“以虚带实”的沉浸式学习实践体验,致力于探索智能技术与学科专业内容的融合路径;借助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等技术,模拟打造全景化、多模态的智能学习空间,以可视化的资源集成、多介质的内容呈现启发学生深入钻研,体现“多元、沉浸、创新”的特质,确保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在交叉型、应用型、创新型学科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知识高度综合化的信息教育时代,对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知识载體和教学工具的教材自然呈现更为丰富的形态。基于教学生态的重构需求,新形态教材的研发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时应势之举,已成为教育界和出版界的普遍共识。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学科专业发展密不可分,应继续着力探索新技术融入专业学习的形式与路径,拓展数字化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数字教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走出具有各学科自身特色的教材出版实践之路,服务国家发展与学生成才需要,赋能智慧教学,培育新时代人才。

本文系广西医科大学2020年重点教材建设项目(Gxmuzdjc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新形态教材建设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新形态西装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