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爱情观及其当代启示
2023-11-08韦妍卓
韦妍卓
关键词:爱情观;传统爱情观;经济发展;文化根源
中国的传统爱情更加注重的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永恒使爱情变得刻骨铭心。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爱情通常不存在,爱情被婚姻同化在国家一体的社会体系中,导致许多历史故事以悲剧收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主义的强烈影响,两性情爱关系的萌芽在专制政治体制与宗法伦理道德观念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内敛含蓄,坚韧不拔
深受儒家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在表达感情,包括表达爱时都是含蓄的。仪式是儒家精神和思想的四大要素之一,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仪式鼓励人们含蓄地表达情感,比如书法、诗歌和绘画来表达。在古代,人们对感情坚守贞操,永不移情别恋,爱情和婚姻永不改变,因此中国传统的爱情坚韧不拔。
2.单纯且专一,深情且执着
接受了一个人意味着接受了这个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泥泞路上两人互相搀扶,舒适路上两人互敬互爱,这样专一且执着的爱情是中国式爱情里对爱情的注解。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中,人们认为性可以与爱情分离,而在精神关系中爱情的价值更高,肉体的痛苦是可以被忽视的。
3.质朴而真诚、付出和相守
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人们相守的爱情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此时爱情所产生的力量是可以跨越世俗的遮挡和成就永恒的传说的。透过七夕,我们可以寻觅法律与爱情的历史情缘,解析中国式传统法文化中的爱情密码[3]。
1.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许多山岛不能开垦种植,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然而,当古人开始发明和使用刀、石锹等工具来驯化野生动物,将它们变成家畜或家禽时,他们意识到提高生产力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和依靠大自然生存来实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铁器的出现和使用大大提升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且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春秋战国人民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奴隶社会在铁器的使用中出现,奴隶主拥有大量金钱和财富,奴隶地位地下且属于奴隶主的财物,因而奴隶社会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
3.秦汉、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政治和商业上的矛盾。由于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受到政治的严重影响,上层建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时期,中国的地位开始上升,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北周统一国家后,经济一体化,农业手工业等产业可以创造一定的价值,进一步增加了货币对外流通,这也带动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4.元明清时期及其之后的经济发展
元、明、清时期,不仅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时代,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经济发展深受政治发展的影响。同时,人们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晚清,社会动荡导致经济发展崩溃。封建社会末期,人们开始探索工商业,中国现代工业开始萌芽和发展。
1.中华文化的根源
在距今2500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距今1800年前,西汉末年出现了释家文化即佛学,大众所熟识的法师有玄奘、达摩、慧能;远在距今5000年前黄帝时代就出现了道家文化,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有学者证明黄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脉相承的;释家文化存在了1800年,儒家文化存在了2500年,而道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的时间为5000年。
2.儒释道三教合一
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中国习俗传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道家首先要处理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起点和目标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以自然而然为旨归。佛教重视人精神道德意识的进步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克服生、死、苦,结束一切困难,达到最终的解脱。
1.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去分析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本质
马克思的成熟经济著作中都贯穿这样一个思想,即生产力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动态的一个基础。一般说来,这一矛盾是历史上相继出现一系列生產方式的原因,因为它会导致一种生产方式的必然衰落及其为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取代。
2.生产关系决定了传统爱情观
统治者以收取农民的税收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自然经济下的农耕文明,经济环境天生就具有脆弱性。在“农耕文明”中,婚姻通过仪式确立了两个人的配偶关系,声明了“性”独有特权。中国传统爱情观是在传统社会里的爱情观,它始终逃不出时代的限制。时代的限制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和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爱情观。时代和传统社会的结合,导致了中国传统爱情的种种束缚。
中国式的爱情观,是传统的,却也最为是浪漫,含蓄且隽永的。中国人的爱情是坚守和责任: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坚守的爱情能够产生很强的力量,可以跨越世俗的遮挡,也可以成就永恒的传说;接受了另外一个人,就意味着接受了另外一个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从此泥泞路上互相搀扶,舒适路上互敬互爱。恩爱是爱情的最高诠释,因为只有夫妻之间才能称为恩爱。
数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使自由爱情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4]。人们把美好的爱情誓言,甚至爱情悲剧都写在文学作品中。在社会的压抑和传统的桎梏下,人们只能尽力掩饰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欲望,古代爱情中身处异地、战争或者父母包办婚姻等都会引起了双方的等待、期待和担忧,真挚和激情,以及心痛。应抛弃封建社会压制和束缚的传统爱情观,正如中国戏曲通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最后一句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1]徐大凤.《大话西游》传统爱情观[J].山海经:故事,2016,000(007):22-23.
[2]张怀承.爱情的伦理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5-1.
[3]高岚,覃渲雯.七夕:解析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爱情密码[J].公民与法:综合版,2019(8):2.
[4]沈敦忠.自由爱情的价值追求[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