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专创融合”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为例

2023-11-08陈烨彤马琳谢雨欣胡登卫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专创双创课程体系

陈烨彤,马琳,谢雨欣,胡登卫

(宝鸡文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专业教育注重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的培养。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高度统一,教育模式相互依存,把“思专创融合”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2]。

1 问题的提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不足

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以政策导向为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未被有效激发[3],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不高。同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创新创业素养不高等问题。

1.2 “思专创融合”教育互融性不足

“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系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4]。“思专创融合”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5]。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双创”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性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难[6],制约了“思专创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

1.3 创新创业教育连续性欠缺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不足,未将专业发展、社会发展这些关键因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低、持续性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7]。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专业课教育,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部门三方合力共同完成。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仅注重课堂教学,未与企业、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企业实习和参加企业的科研项目[8]。

2 解决“双创”教育问题的方法

2.1 各级协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地方政府应依据各地区发展情况,在丰富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创新创业要素流动、汇聚创新创业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9]。

(2)高校应依据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明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专创融合”的教学实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0]。

(3)企业应注重与高校的合作,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条件[11],推进产教融合,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企业”的多级政策实施体系,全方位推动“双创”人才培养,该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国家—地方—学校—企业”多级政策实施体系

图2 “思专创”交叉融合多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2 完善校内外“双创”平台,提升学生“双创”能动性

(1)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加强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夯实专业基础”“培育创新思维”和“提升创业能力”三个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高校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同时,打破专业壁垒,拓展实践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高校应建成院级“双创”教育中心—校级“双创”团队—市级“双创”孵化基地—省级“双创”教育基地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化教学为抓手,以各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为平台,实现“专创融合”。

2.3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群,深化“思专创融合”

(1)高校应依托第一课堂建立“四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挑战度)“思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全面贯穿“课程思政”理念的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高校应结合第二课堂的特点,遵循“兴趣导向、专业导向、特色导向”的原则,全面实施“早进实验室、早开展课题研究、早进‘双创’团队”的“三早”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双创”实践能力。

2.4 建立多维培养模式,增强“双创”教育的持续性

(1)高校应从团队、学院、学校和社会多角度切入,建设“TCUS”高质量多维培养模式,实现“校内与校外”无缝衔接的教学目标。高校以学生为核心,以导师组为导引,构建“双创”小队;以“双创”小队为最小活动单元,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创业重点项目,成立创新创业试点班,开展圆桌沙龙、项目展演、研究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并积极与孵化器、众创空间达成转化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帮助,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TCUS”四维创新创业培养示意图

(2)高校应实施“三引三出三训”的创新创业导师培养计划,如图4 所示。“三引”即聘请地方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及兄弟院校导师,构建“双创”导师人才库;“三出”即鼓励学院教师去企业实践,拓展企业、科技园、孵化园等多种渠道,让教师提高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13];“三训”即针对创新创业导师开展观念训练、理论训练、实践训练等活动,提升教师“双创”教学的能力。

图4 创新创业导师“三引三出三训”建设

(3)高校应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档案袋”,收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包括适应性培养(在校理论学习)、综合性实践培养(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延续性服务(就业、创业、深造等指导性服务,就业两年后回访)结合的多维个人创新创业“小生态”培养体系和“四年校内 +两年校外(毕业后)”的培养评价体系,如图5 所示,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图5 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档案袋

3 创新点

3.1 更新“双创”教育理念

本文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始于培养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于‘四有’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培养学生“四有”信念的基础上,应强调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责任,激发学生内驱力,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师资培训,完善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3.2 创新“双创”教育体系

高校应建立思政贯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四度三早”课程体系和“TCUS”四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双创”教育教学范式。高校应明确“夯实专业基础”为第一层(“知识基本层”)、“培育创新思维”为第二层(“思维认知层”)、“提升创业能力”为第三层(“技能实践层”)的课程建设核心要素,逐层细化,建设“专业”“双创”和“思政”三融合的“四度”课程群;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开展“三早”实践活动,沿“TCUS”培养主线,构建“专业”与“双创”教育相通、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课程布局,优化课程体系。

3.3 革新“双创”教育模式

高校应构建学生、教师个体“小生态”,通过发展“小生态”促进学院“大生态”发展的可持续“双创”教育新模式,注重学生、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面向学生“四年校内+两年校外(毕业后)”的全方位创新创业培养和评价体系,在增强学生“双创”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采取“三引三出三训”模式,提高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在学生、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竞赛项目,更可促进学院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4 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4]。本文以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新模式,并进行推广。

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目前学院已建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开发了“创‘享’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与实现”课程,并围绕慕课建设省级创新创业课程和首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风建设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学院围绕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多维度”新课程群建设、“四度三早”实践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档案袋”评价体系等方面已形成可推广模板,被多个兄弟院校邀请进行创新创业交流,并应邀作报告分享经验,受到好评。自2016 年起,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宝鸡市新材料众创空间、“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团队”、校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和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猜你喜欢

专创双创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