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可期
2023-11-08
编者按:2023年上半年中国GDP实现了5.5%的增长,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来自国际国内新的困难挑战。下半年,中国经济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未来又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此,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为此次访谈精编,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下半年,中国经济会好吗?
很早之前我就呼吁“是该全力拼经济了”,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它的就业、金融风险、债务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暴露,不发展是不行的。
比如很多踏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甚至包括像日本这样陷入人口老龄化的零增长的国家,整个社会的活力大幅下降。拉美国家当年经济停滞,波动比较大的时候,社会都发生了动荡。
发展了以后,老百姓收入提高,就业改善,就会安居乐业,这是经济学的常识。
这些年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半年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经济放缓以后,地方的债务压力就开始凸显,也给金融带来一些风险,所以一定要发展。
发展既要尊重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讲“撸起袖子加油千”,事业都是人千出来、奋斗出来的,有一句歌词叫“爱拼才会赢”,所以要全力拼经济,这是主观能动性。
怎么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市场主体的信心,就是要让他们拼经济。
第二,尊重经济规律。比如说现在投资你肯定不能投老基建了,得投新基建,要跟高质量发展相匹配。
我这几年一直呼吁的是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我们的充电桩、数字经济、高端制造要突破“卡脖子”,现代服务业要跟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相匹配,要拼的是这些经济,而不能走回头路,搞那些过剩的。
我觉得传统经济最重要的是软着陆,要稳住,新经济要发展壮大,这两个都不能偏颇、走极端,所以我提出了“全力拼经济”,这个词还有利于提振大家的信心,一听说“拼”经济,大家就铆足劲,有干劲。
尤其是今年7月24日政治局会议(以下简称“7.24”会议)提出要扩大内需、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活跃资本市场、优化调整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等等,给我们传递了非常多的积极信号。
今年下半年是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国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外部又面临着地缘动荡、逆全球化的潮涌,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内部把经济拼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我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是5.5%.应该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上不足,因为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所以有的增长比我们高;比下有余,相比于欧洲我们好太多了,5.5%的增速放在全球来说还是领先的。
结构性有亮点也有压力。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硬科技的增长占比比较小。传统经济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占比又比较大,房地产高峰时期房屋的销售额是18万亿元,现在也有13万亿元-15万亿元。这时候既要发展新经济,也要把传统经济稳住。
我们正在逐步地取消此前市场过热时期的一些对房地产的限购、限贷、限价的政策。
住建部也表示要降低首付比和改善性住房的税费,降低老百姓买房的成本,这不是刺激,是让它回归市场的常态、平稳,因为以前收得太紧了。
这些政策都是市场过热时期出的,这个时候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供求关系进行调整,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不错,二季度是有所下滑的,现在这个时点我觉得政策出得非常及时,扩大内需、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然后让股市繁荣,房地产稳住。
政策除了稳健之外,后面要跟一些“1+N”细则性的配套政策,比如超大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配套一些银行贷款等政策。
我觉得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可以期待的。当然这个时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政策要到位、要落地,期待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按照中央的精神,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
在这里我也呼吁我们的企业家要振奋精神,不要被一些个别的噪音所干扰。
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我看来,未来3-5年,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统计市场,毕竟有14亿人;第二,中国有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大概五六亿,消费能力非常强;第三,我们有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第四,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勤劳、智慧、吃苦耐劳。
我们正在迎接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健康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给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是全球“大玩家”了,已经在牌桌上了。当然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上还有差距,要奋起直追。
挑战的话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挑战。中国去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1,今年可能会跌破1。
总和生育率1.1是什么概念呢,美国大约是1.7,德国大约1.5,世界上老龄化、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是1.26,也比我们高。
如果要是1左右,就意味着我们一代人少一半,人口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活力会下降,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会下降。
那个时候拼经济,年轻人没了只能靠老人去拼,能拼得起来吗?这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要尽快地采取有力措施来提升生育率,应对老龄化。
第二,我们现在面临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风潮,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和平與稳定。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需要展现出超人的智慧,中国是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自己不断强大,要开始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通过与其他国家良好的沟通交流,维持世界的秩序和稳定。
第三,民营经济信心经历了短暂的低谷,要提振。
民营经济是我们市场的主体,但现在民间投资是负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外部的挑战、内部的转型,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迷茫。
总的来说,我对未来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只要我们能够克服暂时、短期的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民营经济的信心不振等问题,未来大有前途。
我也希望国家的有关部门多多呵护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们放下包袱再出发。
现在放眼全球来看,比中国好的国家不多了,中国的治安很好,雾霾也治理了,房住不炒,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
再加上我们在新能源等领域迎来了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大家都要作出调整,企业家要拥抱新时代、适应新时代。
我觉得只要大家都沟通,提振信心,出一些实质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一些专业、有情怀的企业家、学者多多呼吁,中国经济未来是大有可为的。
做企业面临的难点
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家真的了不起,他们展现的企业家精神让人感佩。
第一,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舆论压力。
一个企业如果不赚钱,怎么养活员工呢,怎么扩大就业、交税呢。我觉得有时候社会要对企业家多包容,让企业家光明正大地赚钱。只要合法合规、不偷逃漏税,大家就多一些包容。企业赚了钱,就带动了就业,给国家交税,造福社会。
第二,客观来讲,我们整体的成本还是比较高。
现在房租、人员成本、五险一金都比较高,所以怎么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我觉得也是—个很大的事情。
第三,公共政策要加强跟企业家的沟通和预期管理,把事办好。
比如说我要开个餐馆,装修好了、把桌椅等买好了、员工招来了、食材准备好了,突然说不能开门了,这样下去企业真的是不敢投入了。所以我觉得要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对企业家友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民营企业非常不容易,希望社会多一些包容、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那些喊打喊杀的言论赶紧退潮,民营企业家振奋起来,多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复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房地产到全力放开的时候了吗?
关于房地产,我觉得我们有很多误解。
第一,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当前的城镇化率是65%,改善性需求很大,再加上老旧小区改造,房地产为中国经济还能够提供一些重要的支撑,不能轻易让它硬着陆,更不能放弃。
第二,我们以前出台的限购、限贷、限价这些限制性措施不能说错,因为当时的环境市场过热,出台这些限制性措施是合理的。
但是现在供求关系、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房地产市场冷了,这时候就要加火,应该调整相关政策,这也是我一直呼吁的。
现在确实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说“7.24”会议上讲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住建部的会议上明确讲要降低首付比,降低改善性住房的交易性的税费,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政策。
第三,对房地产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
有人说房地产一定要跌,不跌没人买,房价最好拦腰砍—半。如果房地产真的崩盘,受伤最严重的一定是老百姓。
很多人现在最大的资产就是房子,有人说我没房子,那房价跌下来我不正好抄底吗。
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带动了中国几千万人就业,房地产不好了,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所以一定要有理性的、科学的认知。
房地产最好的方式是让它市场化,回归常态,软着陆,稳定发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去炒房,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扼杀年轻人的希望。
但是如果硬着陆,房价暴跌,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烂尾楼、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大量的失业,这样也不行,所以_定要走中间路线。
让房地产逐渐地软着陆,长期稳定发展,我觉得是一个好事,当然这是个技术活,怎么做好呢?还需要构建新的模式,比如说城市群战略、人力挂钩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我在《房地产大趋势》这本书里也写到,未来中国会有70%的城市房地产过剩,有20%的城市房地产有发展潜力。
我讲过一个观点,“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还是看人口。
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从农村到城市,所以房价是涨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人从低能级城市包括农村,往大的都市圈城市群流入,这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低能级城市像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及一些三线城市,因为人口流入停滞,出现了人口的流出,基本就不会再涨了。
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未来还有人口的需求潜力,这些地方房地产市场还有支撑。
再加上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城镇化接近尾声,人均住房面积30多平方米,套户比1.09套,国家也提出要稳定房地产的预期。
结合这些因素,我认为中国未来70%的城市房子基本饱和,甚至过剩,只有20%多有人口流入的这些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还有一些需求。
至于房地产税的问题,我有以下几个判断。
第一,从土地财政往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因为大开发时代落幕以后,地卖一块少一块,后面肯定卖不动了,因为房子越建越少了,只能在存量上想办法,就是房地产税。
第二,房地产税的出台需要时机,我觉得现在不是好时机,而是雪上加霜。一定要在房地产市场不错,能扛得住的时候出台。
第三,一定要合理,在存量环境提高了税费,就一定要降低交易环节的税费,不然会增加老百姓的综合税费。
比如说把交易环节的税费大量降低,再开征存量环节的税费,相对合理一点。
而且要對一些特殊人群给一些免征,比如一些公房,多孩的家庭以及赡养老人、子女家庭负担比较重的、有失业的家庭,给予一些特殊照顾。
总的来说,现在经济、房地产都是需要恢复的时候,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