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型学习空间的校本设计与实践*
2023-11-08侯俊东
侯俊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山小学(以下简称“江山小学”)以“办一所拥抱儿童、充满期待的新型学校”为办学愿景,确立了“做生长者、做创新者”的育人目标,在“儿童创造学校”理念的引领下,努力设计并打造交互型学习空间。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江山小学打造交互型学习空间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
一、打造交互型学习空间的价值与意义
1.学习空间与功能需求相契合
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打造学习空间的根本要求。学校学习空间的功能需求是指利用空间场所设计达到教育的目标。学校的空间布局结构不仅要顺应校园建筑的基本功能特性,还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达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为此,针对学校学习空间的评价,江山小学专门设计了六项指标,即休憩与社交、充足与弹性、节能与永续、特色与美感、舒适与健康、安全与防护。同时,交互型学习空间的布局还需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特点,确保学习空间分布与课程体系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组织形态对学校交互型学习空间的打造起到决定性作用,空间布局的设计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走班制、探究性学习等功能需求进行创新设计,这无疑有利于深度开展交互型学习。江山小学通过打造符合学习功能需求的交互型学习空间,为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学习空间与符号价值相融合
学习空间的符号价值是指空间场所传达的文化理念与思想精神。学校学习空间本身展现了文化逻辑与价值逻辑,具有重要的符号价值。
文化逻辑是指学校学习空间不仅需要采用教育教学功能彰显文化价值,还要利用师生主体与空间场所的联系展现文化意象,传达多样化的文化寓意[1]。价值逻辑是指学校学习空间能够展现学校具有代表性的意义符号,具有特定学校、特殊时刻等独特的意义,从空间布局角度来看,不仅体现了基础的物质图景,还彰显了内在精神要素。当前,学校对于交互型学习空间的设计,应重视对符号价值的凸显,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场所焦点或空间焦点,展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
3.学习空间与学生能动创造相吻合
交互型学习空间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关系中,通过动态的交流,使学习空间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与支持性,不断增强育人的功能与价值。
在交互型学习空间的打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是应然的,这与江山小学“儿童创造学校”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在交互型学习空间的打造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应成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打造交互型学习空间的基本路径
1.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
智能化学习空间的打造应努力创设宽敞明亮、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为交互型学习提供充足的场地。[2]针对智能化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真实的探究性学习;针对教室功能的设计,应注重打造和谐的声光等物理环境,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心理环境。
为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江山小学创建了“智创工坊”教室,让学生在激光雕刻机、切割机、3D 打印机等融合了现代化技术的学习空间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打造的人工智能教室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学生呈现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行为特点与学习风格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更好地营造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样态。与此同时,学校提炼了“学习四法”,即探究式学习、场景式学习、游戏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总结“合作四型”,即小组型合作、组际型合作、项目型合作、互助型合作。智能化空间的构建,让学习环境更加智能,让学习途径更加多元,让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2.打造动态化灵动空间
动态化学习空间是指能够结合教学目标,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教室。动态化学习空间要求对传统教室进行适当的革新,满足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动态化学习空间的主要途径如下:一是由“大”变“小”,主要是将大教室变为“小组室”,进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二是由“小”变“大”,多个教室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年级活动的串联开展;三是由“室内”延伸至“室外”,让整个校园都成为育人的空间场。需要指出的是,教室的设计应遵循复合型的原则,适用于作品展示、合作讨论、集中探究等多种教学活动,并能结合活动需求,实现对布局结构的灵活调整,将同一场所变换为不同空间类型,使不同场所的关联更加紧密。
为了实现动态化空间的转换,江山小学定期开展主题活动——“爱·共生共长”。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陪同学生走向户外,大家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科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将捡拾到的废旧瓶子、塑料、金属进行创意制作,装点校园;在美术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发现校园之美,并通过画笔呈现在纸上;在英语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英语描述美丽的校园,并制作属于江山小学学子的绘本;在音乐课上,学生与教师一起改编、演唱校歌;在体育课上,学生与教师进行队列训练,共组运动队。又如,在“儿童创造学校:井盖变景盖”亲子活动中,学生与父母一起用画笔为校园的窨井盖穿上新装,用色彩美化校园。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场域,在跨界融合的学科活动中真实体验创造学校的成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学校的主人翁意识。
3.打造成长型项目化空间
成长型空间实现了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革新与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指的是非结构性且以自我为导向的浸润式、真实性学习空间。非结构性是指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对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行灵活安排,突破了固定的学习模式。自我导向的学习形式是根据实际问题开展项目化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呈现自由开放的特点。浸润式学习具有较强的交互型、情境性特点。
非正式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的机会。成员开放性为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因此,人际形态更加多变。学校可以将校园的低频学习空间打造为学习场景,从而构成高频学习场所。
江山小学借助成长型空间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旅行家”项目中,学生实地考察校园,在实地的场域中认识校园,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中自主进行校园空间的设计;在“乐创越野赛”项目中,学生以操场为活动场域,综合利用科学、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设置比赛任务,自行绘制比赛地图,并将地图随机分配给其他小组,由小组合作完成越野任务;“鸟巢我来造”项目则是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认识鸟类,了解鸟类生活习性,在合作探究中设计鸟巢图纸,在学校的中庭花园与屋顶花园中搭建鸟巢;在“图书馆部落”项目中,学生在搭帐篷、做书屋等活动中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创造才能,彰显了儿童创造的力量。此外,学校还新建了主题劳动教室,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烹饪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劳动的喜悦。可见,成长型空间的构建,一定是基于真实的情境,基于科学的核心经验,基于儿童的发展需求,更是基于儿童的自主与创造。
4.打造开放性校内外空间
教育空间应由室内延伸到室外,为学生的观察与学习提供便利,让教室与自然环境、社区有机融合,形成贴近自然、走进社区的交互式学习空间。
江山小学学习空间的开发应延伸至社区。作为社区文化中心,教育场所向其延伸,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而且有利于社区居民走进学校,使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教育模式与学生学习状态,使学校的文化活动与社区活动充分融合,相得益彰。江山小学通过对学校与社区互动空间的设计,使家校社的协同关系更为紧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校定期与市、区文化馆联合开展艺术活动,让江山学子感受区域文化,并登上市、区文化馆的舞台,展现江山学子的风采。此外,江山小学还与金陵图书馆等合作开展阅读、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体验共同阅读的乐趣,分享收获阅读成果的快乐,感受研学实践的魅力。
未来,江山小学将建设“在线学校”,把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开放,充分凸显江山小学开放的气魄、开阔的视野。
5.打造文化型多维空间
作为文化场所,校园空间应展现师生的精神气质,物理空间与人文空间相辅相成,使学校学习空间蕴含文化底蕴,传递学校“做生长者,做创新者”的育人目标。文化型多维空间的设计应涵盖精神元素,融入“儿童创造学校”理念,使师生能够在学习空间中找寻适合自身生长的方向,在精神与行为方面产生认同感。
江山小学结合课程设置,基于儿童立场,以儿童优先为原则,从创造性意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与创造性人格等四个维度来构建文化型空间,力求空间设计与课程开发浑然一体,促使交互型学习空间服务于课程的多样性、深度性和动态性,力图全面有效地赋能学生成长,为其创设深度、自主、跨界的学习与创造机会。
学校依托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内容对课程统筹设计,整体推进,不断完善,逐步建构起涵盖人文社会、艺术审美、自然科学、身心健康、劳动研学、职业体验等六大领域的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学科基础类、实践拓展类、特色项目类三个层次的“多阶魔方”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以“多阶魔方”为生长基因,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全面育人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赋予课程以生命力、生长力和创造力。
江山小学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交互型学习空间的打造为契机,逐步构建智能化学习空间、动态化灵动空间、成长型项目化空间、开放性校内外空间、文化型多维空间,确保校园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