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美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动

2023-11-08孟园园

江苏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美育理论素养

孟园园 吴 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展示学校美育科研成果,交流学校美育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2023 年3 月24 日至26 日,以“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动”为主题的首届新时代学校美育高峰论坛暨长三角高校美育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展开了深入研讨。《意见》明确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美育作为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必要性不可忽视。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理论探究、课程与教学创新、评价改革等方面入手,积极拓展学校美育的外延。

一、理论探究: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美育理论是美育研究的基础,也是美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更是学校美育得以稳步开展的根基。美育理论研究对美育教学、美育实践等方面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当前,学校美育研究正值快速发展、百家争鸣的新阶段,学者在日渐增强的研究内驱力与外助力作用下,基于各自学科的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聚焦学校美育理论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索。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学校美育的认识,而且为学校美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美育的本质、价值与类别

美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最终目标指向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个体塑造、社会维护与文化建设的多重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认为,美育是一种在感知、体验、想象等感性经验基础上的人文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影响人的知觉和想象模式。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南京师范大学易晓明教授基于“新时代中国儿童审美素养报告”对审美素养深入剖析,她认为民众的审美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审美资本,也是人重要的素养和竞争力,只有剖析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才能明晰教育的起点和目标指向,推动美育改革。同时她还提出构建多元化美育课程体系与家、校、社一体化终身美育体系是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路径。宁夏大学黄一帆、周福盛同样关注审美素养培育问题,提出从知识立场到主体立场的现实超越,探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审美素养培育路径。

学校美育因涉及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内容,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与多元性,除以学段划分为中小学美育外,从实践类别可划分为书法美育、音乐美育、美术美育、舞蹈美育等不同类型。与会学者基于“具身化”美学理论、吕凤子“崇爱尚美”理念、“大美术”理论、“终身美育观”“身体美学”等诸多理论视角,探讨了书法美育体系、美术美育路径、舞蹈美育未来、中小学音乐美育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同时,跨学科美育也是当下美育的发展趋势,南京体育学院吴平平副教授认为跨学科美育是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了两种及以上学科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育人模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追溯与现实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观念,其丰厚的美育资源对当今美育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美育代宗教学说”自提出至今已超百年,当下仍有诸多学者从广义美育等不同视角给予其时代背景下的新阐释。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李彦武副教授提出新时代中华美育需要实现从“乐教”到“乐享”,从“载道”到“软实力”,从“游艺”到“公益”的转化。对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融合,与会学者选取秦绣艺术、戏曲艺术、殷商文化、汉画像艺术、中华古谱诗词、中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将传统文化与高校通识教育融合,已取得较为突出的进展,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在高等学校中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外,中西方美育比较也是美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美育展开研究,可以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视角下的美育理解,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美育理论。其中,席勒与蔡元培美育观的对比始终是美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包括对二者美育观的重新认识以及从时代背景、社会身份、中西方文化等方面对二者提出的美育目的、属性进行比较,探究其同源异流、各具特色的基本特征。“动漫文化”、古希腊悲剧、奥多耶夫斯基音乐美学、福柯身体思想等也是与会学者提出的研究视角,以此为参考可启发后续研究进一步发掘更多西方优秀美育思想。

3.学校美育工作的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有助于厘清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与价值,对美育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对学校美育工作理论探讨可概括为概念辨析与路径建构两方面。由于美育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会出现偏差,因而要对概念进行辨析研究。如南京大学徐志君副研究员基于南京大学美育课程实践,剖析当代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德育、创造力激发与身心调节、传统美育观念与时代语境这四对关系之间的差异。郑州师范学院张厚萍教授对中小学美育理论上的丰富与美育实践中的“贫瘠”这一悖论进行学理研究。路径建构是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美育实践探究,如基于参与式理论探讨参与式美育介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基于传播学视角以媒介美育为着力点的高校美育路径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小学乡村美育建设路径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美育的探索与实践等。

二、课程与教学创新: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是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学校美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者探索的方向之一,涉及美育课程内容与路径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革新等多方面。理论研究工作者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创新,不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更关注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探寻美育的规律,确保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工作者多从课程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寻创新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美育的育人功能,切实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1.课程内容与路径创新

美育课程改革创新的前提是要对美育课程内涵、现状与困境等加以明晰,才能夯实美育课程改革的根基。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认为“美育课程体系”并不等同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体系应以元理论为核心,以美育为教育学理论基础,以艺术学科为主要支撑,历史、心理等其他学科为辅,将美育课程体系归属于美育学科下,实现“一体多元”。中央美术学院郑勤砚教授对当前中小学美育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美育师资薄弱、经费不足等是中小学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了打造高素质美育教师团队、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美育环境建设、完善美育管理机制等策略。

近年来,美育工作者不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路径,实现在传统文化中育人,在学校美育中传承经典的美育目标。同时,不断探索美育实践路径,开展跨学科美育,多元的美育课程体系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会学者提出将乡土文化遗产、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地方特色文化等与美育课程融合,不断探索新时代学校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探索美育与医学、思政、戏剧等要素的融合路径,为学校美育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开放、包容的新思路。与医学融合,如在中医药大学等专业院校中结合学科特色开设美育课程等。北京中医药大学许大鹏副教授以本校美育课程为例,提出以培养“全人格”为主导,构建“知情意合一”的美术课程群,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模式,培养勤于治学、讲究医德、审美健康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与思政融合路径在于如何在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依托专业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六艺”、红色文化资源等要素,将思政元素融入美育课程中。教育戏剧近年来多应用于学校美育中,通过增加戏剧美学内容等,将教育戏剧与美育结合,探究学校教育戏剧的美育功能。

2.教学设计与方法革新

教学设计是学校美育创新的主要方式,教学设计的丰富与创新可以提升学校美育的教学成效。教学设计的丰富可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路径的丰富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探索以山水画教学培育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以非遗画作丰富农村小学美育课堂,将红色经典、党史等融入中小学美育工作,丰富学校美育内容;另一方面,探索基于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高校美育通识课大课教学模式,在深度分析中华戏曲的美育意蕴基础上,探索公共艺术课“戏曲鉴赏”的教学,基于“以情感人”理论探索高校文学美育课程路径,探索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在线美育课程设计,追求“产出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区域美术馆、艺术场馆、博物馆美育功能,拓展学校美育教学路径。

美育教学方法创新是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美育工作者对教学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索,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如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将汉字创意设计运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将“情境贯穿”引入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等创新路径,为今后学校美育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思路。

三、评价改革: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美育评价是强化学科融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美育评价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完善评价体制、健全评价体系、推进评价改革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新时代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可从评价路径改进与评价内容创新两方面展开,如何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借助智能手段开展美育评价,如何综合美育跨学科特性,丰富评价内容,破解传统美育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刻板等困境,是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1.评价路径改进

美育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评价对象不应只针对受教育者,还应包含对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评价。美育评价可以推动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当前学校美育评价多面向受教育者,采用考评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过,随着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的重视,近年来逐渐开始转向更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素质测评,建立一套更符合审美特性、合乎美育规律、反映个体审美素养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是当前美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学生美育评价的实施路径应以学生美育评价理论为基础,以以美育人为价值引领,回归美育本体,强调“面向人人,注重发展”的基本原则。她认为,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学生美育评价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药科大学严岩副教授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构建了一个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面对不同的美育评价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体系包含培养目标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打造、质量保障等要素。基于此,可对高校美育展开较为全面、科学的美育评价。

2.评价内容探新

美育评价内容创新是学校美育的改革要点。美育评价内容应以美育理论内涵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能够切实反映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需求。当前学校美育评价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美育目的不明确,不清楚“为什么评”。美育目的不明直接导致了美育内容不清晰,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还是提升艺术技能为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当前针对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二是美育内容不明确,不清楚“评什么”。这与前一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所学内容与评价内容存在偏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三是评价方式不明确,不清楚“怎么评”。除了评价方式创新困难以外,对美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而美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薄弱也就成为评价改革难以落实的原因之一。针对中小学美育评价,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提出一种以爱美者为育人目标,以活动课为主要课程样态,以应用题为主要测评形式,基于素养测评的美育课程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试图助力学校美育从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教学固守知识传授、课程评价聚焦知识技能掌握的思维中彻底解放出来,把美感体验、艺术表达、创意灵感等必备的品格还给学生。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聚焦美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对教师与学生在真实的美育教学过程中的身心反应进行测评。她强调美育评价应是伴随审美活动进行的“过程性、体验式”评价,因此,借助智能手段,在美育过程中进行师生身心反应水平数据收集和分析,构建教学评一体的美育测评系统。该美育测评系统是智能化与美育深度融合的一项探索。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学校美育应该关注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其次,要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审美规律,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学校美育体系。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学校美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重要使命,不断探索适合当下时代语境的美育策略,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效,提升学校美育的影响力,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美育理论素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