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母亲,便觉温馨
2023-11-08梁晓声
文/梁晓声
从我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她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晚上将近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是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
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于是我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我小学五年级时,母亲仍上着班。但那时我已学会了做饭。从前的年代,百姓家的一顿饭极为简单,无非贴饼子和粥。晚饭通常只是粥。用高粱米或苞谷子煮粥,很费心费时的,怎么也得两个小时才能煮软。我便坐在炉前,借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一边提防着粥别煮煳了,一边看小人书。即使厨房很黑了也不开灯,为的是省几度电钱……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我都要将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下乡了,每次探家,我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我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给三百的时候,母亲当然知道我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为了让母亲过上不必借钱花的日子,再远的地方我都心甘情愿地去,什么苦都算不上是苦。母亲用她的泪花告诉我,她完全明白她这一个儿子的想法。我的心使母亲的心温馨,母亲的泪花使我的心温馨……
后来,我将母亲接到了北京,而母亲正病着。邻居告诉我,每天我去上班,母亲必站在阳台上,脸贴着玻璃望我,直到无法望见为止。我不信,有天在外边抬头一看,老母亲果然在那样望我。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于是我将脸乖乖地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之所以没碎,是有温馨粘住了啊!
温馨,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所过的寻常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并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它。
(选自2021 年5 月9 日“阅读公社”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以“温馨”作为情感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串联起多件发生在家人间的寻常小事,流露出一片真情。与《散步》一样,两篇文章都聚焦于几代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祖孙情、母子情、兄妹情,读来令人心中暖意升腾,且在叙事的过程中,寄寓了深刻而隽永的哲理:《散步》讲的是人到中年的担当和生命的丰富内涵;《每每想起母亲,便觉温馨》一文则立意独到,阐述不同寻常的“温馨”的意义,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读有所思
两篇文章读来都让人倍感温馨。请尝试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说说这种温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经历过类似的温馨时刻吗?你从中又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和思想升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