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11-08宋维红

乡村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宋维红

中共怀化市鹤城区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因此,立足区域特色产业资源,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 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总面积2 099 km2,辖9 镇9 乡、198 个建制村、8 个农村社区、12 个城市社区。芷江侗族自治县在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过程中,实施乡村产业“六大强农”行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1.1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芷江侗族自治县立足区域特点、特色优势产业和精准帮扶工作现状,以“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生产、县有主导产业”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连续加大产业投入力度,共整合涉农资金1.6亿元,推进产业发展、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农业产业形成规模。芷江侗族自治县在持续发展超级稻、柑橘等九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帮助经济困难村发展山羊、生猪、肉牛、绿壳蛋鸡、芷江鸭等养殖业和高山葡萄、野生甜茶、猕猴桃、核桃、香柚等种植业。截至2022 年底,芷江侗族自治县实现主产区柑橘品改1 133.33 hm2,稳定柑橘种植面积13 333.33 hm2,稳定高山刺葡萄种植面积1 666.67 hm2以上,保持中药材种植面积3 333.33 hm2以上[2]。二是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迅速。截至2022 年底,芷江侗族自治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3家,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9家、县级示范社37 家,各类合作社成员有8 939 人,基地面积2.02万hm2,带动农户4.9 万户;共有家庭农场219 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 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 家。三是农业园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自2014年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启动建设以来,入驻园区农业经营主体20家,建成特色种植示范园840.00 hm2,特色养殖11.33 hm2,观光农业43.33 hm2[3]。

1.2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

截至2023 年3 月,芷江侗族自治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6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 家[3]。芷江侗族自治县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强农产品收购贮藏。芷江侗族自治县依托25 家柑橘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兴建通风贮藏库和低温贮藏库,安装分级清洗生产线,购置小型分级清洗设备和冷链运输设备,增强了全县柑橘年贮藏力。二是发展产品加工企业。芷江侗族自治县已与湖南万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曙光山城酒业有限公司、湖南唯楚果汁酒业有限公司、怀化市东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芷江春知蓝笋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紫秋刺葡萄专业合作社、优质桃类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截至2022 年,芷江侗族自治县加工鲜果能力超过5 000 t/a。三是树立农业特色品牌。截至2022 年,芷江侗族自治县有芷江鸭年存笼约127 万羽,出笼近579 万羽,年产值可达2.08 亿元;有养殖专业合作社4 个,养殖大户26 家;湖南省级龙头企业湖南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芷江鸭200 万羽,怀化市明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芷江鸭100 万羽[4]。另外,芷江侗族自治县还有“舞水柑橘”,“杨家将茶油”“侗乡缘”油业等特色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较大。

1.3 服务业发展稳中加快,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芷江侗族自治县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产业发展策略,以达到巩固原有市场、拓展新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效益的目的。一是提高企业经营能力。芷江侗族自治县培育营销大户和扶持组建营销经济组织,依托宏源优质桃类专业合作社、紫秋刺葡萄专业合作社、田家坪泥塘优质梨类专业合作社、国强特色水果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市场营销;加强果品洗选、贮藏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延长果品供应期,进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打造市场销售平台。芷江侗族自治县通过建设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丰富经营品种,通过直供直销减少中间环节,促进生鲜农产品便利、安全消费。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芷江侗族自治县大力扶持电商发展,充分利用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进行营销。截至2022年,芷江侗族自治县新增线上商贸流通企业8 家,建成益农信息社176 家,覆盖85%的建制村[5-6]。芷江侗族自治县通过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了优质水果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2 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芷江侗族自治县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受到外部和内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

2.1 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芷江侗族自治县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和种植结构,仍以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畜禽、烤烟五大产业为主,其他特色产业虽然在不断推广发展,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品种单一、销售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虽然芷江侗族自治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3 家,但是省市级示范合作社较少。同时,由于地域相近,环境相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业、农产品种类及销售服务基本雷同,缺少创新性经营,核心竞争力有限。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不够。农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此外,政府对发展规模较大的重点产业支持力度较大,而对一些发展缓慢、亟待帮扶的小项目却关注较少,使得产业融合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和“头重脚轻”的现象。

2.2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市场知识和法律意识,导致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对等话语权,再加上没有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许多农民仅通过提供土地、种养劳作和出售初级农产品等方式参与产业融合,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多被企业获取,农民难以从整个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入。此外,部分农民股份合作组织成立时间较短,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之带头人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使得利益制衡机制发挥作用不大。在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对于政府制定的大量优惠政策、经济补贴,企业受益较多,而农民个人受益较少,导致政府的惠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2.3 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

目前,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产业仍没有实现横向融合,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生产阶段,涉及精准农业、生物农业、分子农业等高科技农业较少。同时,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在纵向融合时方式单一。芷江侗族自治县的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分拣、包装等初级层面,高附加值深加工农产品较少,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其他相关产业开发不多。整体来看,芷江侗族自治县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程度较低,覆盖面不大。此外,由于相关主体对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和品牌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难以提升。部分企业只注重产品生产,忽略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未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2.4 各种生产要素供给不足

由于农村金融产品、贷款抵押方式少,农业借贷业务的投入产出低,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贷款难、融资贵、资金供给不足等现象。农民只能向亲朋好友等借贷。大多数农业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等级低,获得的贷款多是一些短期贷款,并且贷款额度非常低。部分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但没有充分发挥带动增收作用,存在租借人侵占农户利益等问题。部分合作社“有社无合作”,农民在合同期满后直接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人。部分土地租借者为了获取最大利益,经常出现过度使用土地的现象,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的劳动力已远不能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远不如城市,很多专业人才不愿回农村就业。芷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还未建立,没有做到跟踪结对帮扶,农业技术推广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严重阻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7]。

2.5 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芷江侗族自治县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供水、排水、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不达标;农产品销售市场、保鲜仓储、冷链物流、网络通信设备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落后、农业信息更新缓慢,不同行业、地区间信息闭塞,无法共享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3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借助技术渗透、要素集聚与制度创新,打破产业间割裂现状,使农业、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升三大产业关联度,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收入提升、新型业态形成、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模式[8]。芷江侗族自治县应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环境容量,以农业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全方位发展的模式,推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1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内部产业融合发展

3.1.1 聚焦现代农业稳中调优

一是稳定传统产业发展。芷江侗族自治县应继续扛牢粮食主产县的重大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突出抓好农业“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把芷江鸭、柑橘、粮油、高山葡萄、白蜡、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成十亿、五亿产业。二是突出特色农作物种植。目前,芷江侗族自治县种植的水果主要有葡萄、猕猴桃等,金秋梨、香柚、杨梅等水果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芷江侗族自治县可突出“优、特、新”三大特色,积极扩展葡萄园、猕猴桃园及其他水果园规模。三是全方位发展其他产业。芷江侗族自治县应继续发展优质粮油种植,并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双低油菜、杂交玉米、烤烟等优势产品,香菇、魔芋、木耳、大蒜等优质特色蔬菜,猪、牛、羊、绿壳蛋鸡、名优鱼虾等养殖产品。

3.1.2 壮大特色农业加工企业

芷江侗族自治县可以依托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是聚焦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时鲜水果收购力度,注重农产品深加工,鼓励其与湖南曙光山城酒业有限公司、湖南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怀化欧劲果业有限公司、怀化海联商贸有限公司、湖南唯楚果汁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一些龙头企业不愿入驻的落后地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增加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有市场前景的经营项目、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三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芷江侗族自治县可通过建立产业示范园,培育种养殖大户(基地),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辐射全县大部分乡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同时扩大销售渠道、增加产品价值。

3.1.3 完善服务产业体系

一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培育营销队伍和组织,完善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利用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微信销售平台、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扩展销售市场,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结合历史文化,打造出具有芷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重视农产品地方特色商标的登记和保护,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芷江侗族自治县,进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合同制,农户只负责农产品生产,新型职业农民负责在相关平台展示出售农产品,两者分工明确,并按合同约定分红。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乡镇为主体,整体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并与芷江和平文化、红色文化、侗族文化等著名文化景点联结成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另外,有关部门可在抖音、携程等网络平台推送具有芷江民俗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场、研学基地等旅游地信息,吸引消费者来芷江侗族自治县体验民俗文化,进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3.2.1 促进农民个体增加收入

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增加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切实为农民享受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创造条件,把农民增收效果作为检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二是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主体。通过帮扶支持,使一批有实力的乡土产业经营主体优先发展,不断加强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带动其他主体共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新型经营主体。

3.2.2 培育新型产业组织

农村新型产业组织可以拓展乡村产值增收渠道,实现利益要素联结,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一是采取托管式带动发展。芷江侗族自治县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动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经营主体共拓市场、共建品牌、共享技术、共得实惠。例如,支持芷江和翔鸭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芷江宏鑫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芷江辉鸿养鸭专业合作社等,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强产业发展组织管理。通过规范企业的生产加工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鼓励创新改革,减少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的产销一体化模式,促进要素优化配置。

3.2.3 建立并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互利共赢中激发经营主体的能动性,尊重市场规律,避免风险独担。芷江侗族自治县可着力促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普通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牵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当地可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帮扶、“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统一服务、土地入股、“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户”土地托管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二是创新利益共享模式。芷江侗族自治县可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基本收益+后续分红”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同时通过“反租倒包”实现企业与农民互利共生。企业可无偿或低价承包农民的土地,在建设和经营一段时间后,再将生产基地无偿或低价转让给农民[9]。

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3.3.1 提升产业融合层次

一是加快农业生产与绿色环保产业的融合。注重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绿色健康、安全无污染、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利用率,注重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处理。二是加快农业生产与新资源农业的融合。拓宽农业与医药保健等行业的融合渠道,如蛙、蛇、蝎等生物的特种养殖,以及中药材种植,以新资源农产品提升产业融合层次。

3.3.2 重视产业横向融合

一是探索产业支撑融合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农业向医疗等多领域发展,鼓励发展观赏农业、养生农业、娱乐农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延伸拓宽农业产业链,从横、纵两个维度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3.4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瓶颈

3.4.1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通过扶持放贷,解决农民发展产业贷款难问题。例如,以村组为单位与信用良好的农民签订统借统还合同,发放3 年以内、5 万元以下的小额信用贷款,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免抵押、免担保。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逐年建立困难群众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生贷款损失时,则由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分别承担。三是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为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推广贷款人安全意外保险,化解贷款风险。

3.4.2 多途径保证发展用地

一是加强承包土地管理。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根据承包人意愿和实际情况,确定土地承包期。在承包期内,政府不得任意收回发包出去的土地,应保证承包人的土地使用年限,以提升其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民用土地、农房等入股合作社,通过“保底分红”增加其薪金和股金收入。用土地流转带动“就近就业”,进一步发展产业。三是提升土地有效利用率。建立产业融合项目招标制度,引进优质企业与项目,提升土地价格;及时退出劣质项目,以免长期占用而浪费土地资源。在满足农民居住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其在宅基地、闲置土地上建设相关生产设施。出租或转让闲置厂房,改造更新老旧工业建筑,提升土地利用率[8]。

3.4.3 健全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各技术研发推广部门、机构和人员需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强当地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保护利用。二是整合资源,培养致富能人。借助科研院校力量,建立“产、学、研”培训示范基地,加大对农村干部、种养大户、普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种养技术、务工技能、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困难户“自我造血”功能。引导70 后、80 后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通过小额信贷、网络资费补助等措施支持经济困难家庭开设网店,每个村培训2名以上网络信息员和电商人才。

3.5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巩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3.5.1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芷江侗族自治县应加快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经营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增建基础设施,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和优惠。

3.5.2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芷江侗族自治县应搭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确保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共享;搭建农业科研平台,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把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于产业发展,发挥其价值。

3.5.3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芷江侗族自治县应健全行业组织,促使其强化自主管理,依法惩治产业融合过程中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为所有经营主体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10]。

4 结束语

当前,芷江侗族自治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湖南省委“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乡村振兴为根本、以工业创新为核心、以城乡融合为目标,奋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芷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