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人才发展现状与人才政策实施效果探究*

2023-11-07王崴刘宇舸关晨孙劲楠李楚威丁佐奇郝海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访者学者中医药

王崴,刘宇舸,关晨,孙劲楠,李楚威,丁佐奇,,3**,郝海平

(1.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南京 210009;2.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 南京 210009;3.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 南京 210009;4.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南京 210009)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1],是华夏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不断斗争,逐步形成的对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的特殊独特认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统一[2]。中医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近些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传统医学优势,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有效应对更多健康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滞后、传承受阻,与人才队伍的发展机制不健全有关[3]。中医药行业的人才断层、流失现象严重,已成为遏制我国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大难题[4],制约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指示。在2020年6月参加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等等。在2021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等,协同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5]。

由此可见,国家已经重视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中医药人才发展有着充足的政策支持。目前,全国多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有关中医药人才建设的政策方针。例如:天津市于2021年启动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6]搭建中医药人才成长交流平台;云南省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7]提出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等举措;湖南省印发的《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提出完善中医药人才、科技、服务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8]。

学界有关中医药人才的研究集中在改革高校和职业院校教育方面,提出了从文化自信理念视角[3]、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角[9]、健康中国战略视角[2]、“一带一路”视角的综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10]。但有关我国中医药青年人才具体学科分布情况、科研能力情况、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情况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中医药人才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的形式,重点关注获得“四青人才”称号的青年专家,分析相关政策和支持平台对人才成长成才的作用。具体调研他们的成长路径,以期有效地展现我国中医药青年人才的发展现状及态势,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青年人才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调查分析我国中医药青年人才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进而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求实项目开展本次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价中医药青年人才的发展路径。本研究设计的问卷聚焦中医药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调查对象为我国的中医药人才。问卷采用网络调研的形式,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制作发放。问卷共51个题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填空题3种题型。其中,22个题目涉及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基本信息、履历及个人发展情况,23个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调查受访者对我国目前人才政策的看法与态度、5个题目涉及我国人才对目前中医药人才发展现存困境的看法,最后还设置1道开放性问题。完成问卷设计后,在预调查阶段,收集了多位中医药领域资深学者的意见,并按照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后正式展开调研。问卷于2022年4月21日开始发放,截至5月13日,本调查共回收问卷285份,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78份,问卷回收率97.5%。

一般情况下,样本量应为问卷中变量的5-10倍,故按照问卷条目与样本量1:5的比例确定最小样本量,此次调查收集问卷量符合样本量的需要。样本数据直接由问卷星网站导出,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定类变量和定量变量组间总体率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药人才基本信息

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参与调查的男性数量约为女性的2倍,总体年龄较多分布于36-45周岁(174人,62.59%);职称主要为正高级(138人,49.64%)和副高级(108人,38.85%);绝大多数受访者的最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266人,95.68%);毕业于“211工程”高校的受访者最多,有112人,占总人数的40.29%,仅有8人(2.88%)毕业于海外院校;约30%的受访者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青年委员和/或委员。

表1 受访学者基本情况

2.2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的看法与态度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量表,从对中医药人才政策总体认知与态度,以及中医药人才项目的申请与审评审批、评价管理与考核、资助资金、激励价值与现实意义这5个方面调查了中医药人才对现有政策的态度。“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不同意”被依次赋值1-5分。

如图1所示,受访者对我国目前人才政策的总体满意程度均值为3.09分,对人才项目的激励作用满意度最高,均值为4.14分,对人才项目的申请与审评审批、人才项目评价管理与考核、人才项目的资金资助情况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39、3.54和3.65。从整体来看,我国中医药人才对目前人才政策的审评审批、考核管理以及资金资助政策和激励机制比较满意,而认为人才项目总体的影响力与实施力度还有待提升。

图1 受访者对人才政策的满意程度

2.2.1 中医药人才政策总体认知与态度

如表2所示,278位受访者总体对目前人才政策了解情况的平均分为3.53。受访者的最高学历、四青人才称号对目前人才政策了解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受访对象对目前人才政策了解程度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8<0.05),正高级职称的受访者对人才政策更了解。

表2 受访者对目前人才政策的了解情况

2.2.2 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委员对人政策的看法

为了考察中医药青年人才对我国目前人才政策的看法,对76位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委员的问卷结果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中医药类特色人才政策问题分为3个维度,结果如表3所示,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委员和非青年委员/委员的受访者对中医药类人才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支持力度以及科学水平的满意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目前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医药类人才项目综合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组织形式比较合理,但人才项目支持力度一般,科学水平与西医药类项目基本持平。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和委员对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政策与评价指标以及在中医药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抱有更积极更迫切的态度。

表3 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委员对中医药人才政策的态度

2.2.3 中医药人才项目的申请与审评审批

如图2所示,大多数受访者近5年主持的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都在0-3项。

图2 受访者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对学者们近5年主持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数量,以及是否获得过省级及以上青年称号、是否在高校或研究所任职的情况与在人才项目的申请与审评审批部分的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的结果表明,学者们主持过项目数量的多少和青年称号获得情况,以及在高校/研究所的任职情况与他们对项目申请与审评审批的认可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已经主持过较多项目或在高校/研究所任职的学者仍然认为项目的申报书审评和选题指南有提升空间,国家在设立人才项目时应该单独设立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项目。

表4 部分变量与人才项目申请和审评审批的相关性分析

受访者对中医药人才项目的申请与审评审批的态度如图3所示。条形图从中间位置(灰色)向代表着正面反馈(橙色)和负面反馈(绿色)的两端延伸,各种颜色的长度代表选择该态度的被调查者占受调查者总数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撰写项目申报书的过程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平均分3.41)和人才项目的选题指南限制了申报范围(平均分3.39)呈中立态度,同时,受访者比较认同申报书的审批耗费时间长(平均分3.61)并且同意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个人承担的课题总数(平均分3.73)。

图3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申请与审评审批的态度

2.2.4 中医药人才项目的资金资助情况

对学者们近5年获得资助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平均资助金额和他们对人才项目资金资助情况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5所示,学者们对项目资金资助的认可程度与近五年已获得的资助数额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表5 部分变量与人才项目资助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资金资助情况的态度如图4所示。受访者对目前资金资助模式合理,支持到位呈同意态度(平均值3.78)。受访者普遍认为目前中医药类人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般(平均值3.4),对人才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比较满意(平均值3.78)

图4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资金资助情况态度

2.2.5 中医药人才项目的激励价值与现实意义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激励价值的态度如表6所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人才称号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有激励作用(平均值4.14),在职称晋升中发挥必要作用(平均值4.0),并且对其他荣誉的获得有着积极作用(平均值4.09)。对在中医药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将提升行业创新性这一观点,受访者普遍也持同意态度(平均值3.86)

表6 受访者对人才项目激励价值的态度

2.3 “四青人才”分析

2.3.1 “四青人才”特点

在本问卷中调查了受访者获得的青年人才称号的情况,本节依据其入选情况,将受访者分为“青年人才”和“其他人才”两类,然后对同类型问题进行合并,最终针对青年人才特点展开分析。表7显示了问题合并结果,以及青年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平均等级(得分情况)。

表7 问题合并结果以及青年人才和其他人才得分情况

2.3.2 “四青人才”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首先,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图5为各变量间相关关系显著性热图(不包含表7中的问题13),颜色越浅,代表显著性越高。

图5 各变量间相关关系显著性热图

整体来看热图可以分为3个区域,其1为红色方框区域,为0-6题之间的相关显著性,这类问题均与受访者资历、科研经历有关,这里面的变量相互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其2为蓝色方框区域,该类别问题主要与受访者对中医药领域现行的一些制度的看法,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剩下的区域代表不同科研经历的学者与对现行制度的看法相关性,该区域相关性普遍较差,这意味着资历对学者对目前中医药领域人才制度的看法影响较小。

绿色方框圈出的部分为“是否具有青年人才称号”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性,并计算了具有青年人才与其他人才的得分差异(差异=青年人才平均得分/其他人才平均得分-1),结合图5、图6和表7结果,青年人才称号与学者学术生涯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青年人才在履历方面更加丰富,资源获取也更多。从图6结果来看,在项目申请、成果转化、任职、担任编委方面青年人才的得分都远高于其他人才,其获得的其他称号也更多,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也表明,人才称号与学者科研道路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过,年龄水平并没有表现出与青年人才称号的相关性,反观任职、成果转化、项目申请均与年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体现出了青年人才称号的特性,其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图6 青年人才与其他人才得分差异

2.3.3 “四青人才”与否对人才政策的态度差异

从学者对当下中医药领域的人才制度和政策的态度来看,除了申报过程合理性,其他方面学者均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而青年学者的态度相对其他学者来说更偏向于正面,尤其是在对人才称号作用的看法和对“揭榜挂帅”制度的态度上。申报过程繁琐、耗费精力是其得分低于其他问题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申报过程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是否获得青年人才称号”与受访者对当前存在问题的看法(表7中的问题13)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究。在3个问题上,青年人才与其他人才选择具有差异。首先,青年人才更多认为缺乏人才是中医药团队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而其他人才更多认为未能构建适合的职称评聘制度,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是主要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否存在因为“五唯”而忽视一些人才的可能。其次,其他人才更多认为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习占比不够,这可能与青年人才获得的培养资源更多,因而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有关,因此青年人才并不认为缺乏实践学习机会,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最后,其他人才更多认为当下一些激励机制打击了落选者的积极性,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四青人才落选率相对更低有关。

2.3.4 “四青人才”的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方法分析青年人才的内部差异性。使用K-Means算法,0-12题的得分作为变量,对41名学者进行聚类,最终将这些学者分为3类,其特征如表8所示。

表8 “四青人才”的聚类结果

在聚类1,3中选取两名最接近聚类中心的两名学者,同时在聚类2中选择了一名离聚类中心最近的学者外和一名最年轻的学者(聚类2上部分),并分析其近10年科研经历。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考虑到重名的情况,仅筛选以学者所在单位发表的文章,并制作成射束图的形式(图7),图中横轴代表同领域内论文排名百分位数,黑色竖线代表当年平均水平,橙色虚线代表总体平均水平。

图7 不同聚类学者近10年发文射束图

整体来看,这6名学者基本上在每年都有高水平论文产出,尤其是在近两年,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多。聚类1的学者参与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该聚类中学者有很多担任了行政职务(如科室、院系主任等),参与的项目课题相对更多,不过可能也因此,其平均水平低于另外两个聚类的学者。聚类3中的两位学者发文量较少,不过整体影响力水平较高,这可能与其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较少但质量高有关(聚类3任职、担任审稿人/编委、项目申报等得分均较低)。而聚类2的两位学者发文量介于聚类1和聚类3之间,其在近几年的活跃度相对较高。

2.4 中医药人才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人才断层、流失现象严重,已成为遏制我国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大难题,本问卷的最后一部分针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现存困境征求了中医药学者的意见。

2.4.1 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中医药创新团队数量少,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也有待提高,对于在创新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障碍,学者的态度如图8。问卷结果表明,分别有60%左右的学者在参与建立创新人才团队的过程中遇到了优秀人才数量不足和资金紧张的问题,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制度仍存在“五唯”的现象。40.29%的学者认为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指导,仅有19.06%的学者认为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人才性别失衡的问题。

图8 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困境

除了问卷设置的选项外,有学者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遇到的障碍:当前中医药团队中“圈子文化”太过严重,没有形成学术争鸣、品鉴批判的学术环境;目前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跨学科专家的有机组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领军专家来发挥关键作用。

2.4.2 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

学者对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不足之处的见解见图9。分别有近三分之二的学者认为,当前中医药人才的选拔基数较小、目前相关的医药类人才培养方案对中医药的针对性有待提高。53.24%的学者认同目前人才所属学科领域的比例有所失衡,创新人才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未得到重视,印证了之前学者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跨学科组建团队”的障碍。此外,有过半数的中医药学者认为,目前仍然缺乏国内国际上影响力较高的优质学术期刊或学术平台进行学术交流;认同“相关人才培养开始时间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和“课程设置未成体系,未能细化制定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的学者人数相当,分别有106人(占比38.13%)和109人(占比39.21%);超过80%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各学历层次的招生比例是合理的。

图9 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现存困境

2.4.3 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在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和指标方面的实施及研究都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如图10所示,目前学者对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五唯”等倾向颇有微词,认为当前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和评价过程未关注国家需求、实际贡献的学者数量相同,有16人,占比58.63%;认为亟需公开透明的同行评价(127人,45.68%)和评价考核频繁(136人,48.92%)的人数相当。

图10 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现存困境

2.4.4 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中医药人才的各类激励机制,加强对了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褒奖,有利于激发成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的激励机制仍有不足,由图11可见,分别有过半数的学者认同当前的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人才称号和荣誉与薪资挂钩(153人,55.04%)、科研项目等级分化(183人,66.85%)、激励政策覆盖面不够广(156人,56.12%)的问题,有128人(占比46.04%)认为如果未获取激励会打击落选者的科研积极性。

图11 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现存困境

3 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1],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基础。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3.1 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设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医药人才普遍认为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中医药人才是发展中医药领域的实施者,中医药的科研和诊疗实践离不开每一位中医药人才,想要推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对中医药人才的扶持。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现代医学不同,为此,需要设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地对中医药人才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传帮带”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青年人才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资深专家和德高望重的学者可以通过定期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传授他们的经验智慧,帮助青年人才成长,带领中医药不断发展[12]。构建、培养与发展层次高、结构好、跨学科领域的中医药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推进原创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3.2 加强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传统中医药迫切需要向现代化转型,跨学科交叉合作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13]。由于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组建和优化中医药人才创新团队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习型团队的构建。在传授青年科研人员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将关注点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视实践研究,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培养高质量青年人才。

3.3 优化中医药人才评价和项目管理体系

现代医学人才的评价指标主要有项目、论文、专利等[14],当前我国对中医药人才的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考核指标对中医药的针对性不强,部分指标脱离了临床实际。中医药人才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套用现代医学人才的评价指标,需要根据中医内在特色,建立健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在问卷中,有39.93%的学者认为当前中医药人才政策中最应该改善的是人才政策的评价模式,占比最多。

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工程)是引进、培养和加速人才成长的重要举措[15],重点要对中医药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在项目的立项选题阶段,需要研究人员在选题指南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背景调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选取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课题,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题。项目的审评审批专家需要对中医药科研项目进行筛选,关注课题是否有攻关意识,组织是否协调,方案是否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老中青科研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机合作。

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后,要重视项目的长期管理,降低项目中途夭折的风险,合理利用资源,项目结余资金要有合理用途。科研主管部门可以成立相关督导组,掌握科研项目进行的总体概况。

我国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很多中医药成果仅停留在论文发表、课题验收、奖项申报上,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16]。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科研工作良性循环,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17]。因此,在项目结题阶段,专家需要关注中医药项目研究成果的实际意义,项目成功与否还要看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的能力,是否对人类生命健康有贡献。研究人员也需要提升成果转化自觉性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

3.4 完善“四青项目”

青年人才称号对于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资历带来的影响。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学者资历与学者获得资源具有相关性,然而对于青年人才称号来说,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且如果只拿青年人才作样本,可以发现很多资历与资源获取之间的关联性消失。获得称号会给学者带来更多的资源,两者互相促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也要关注没有获得称号的其他学者,要重视落选对学者带来的打击性和其对学习实践机会的诉求。此外,其他学者还认为要构建适合的职称评聘制度,而青年人才更多认为当下组建创新团队时缺乏人才,合理的晋升制度将增加人才发现机会,并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完善评审晋升制度一定程度可以满足双方诉求。

4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是保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有效手段,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性、针对性地结合现代医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基础研究,探究中医临床治疗的机理,明确具体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将疗效明确、机制清楚的成果应用于临床,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人才是实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学严谨的中医药特色培养模式指导下培养不同层次的相关青年人才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健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评价指标与体系、推动优质人才项目的孵育与扶持是未来人才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人才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改革影响人才的培养方式,未来需要协同推进培养和评价机制的改革。

猜你喜欢

受访者学者中医药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