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理念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3-11-07潘燕婷上官凤华叶淑琼王朱玲谢淑青
潘燕婷 上官凤华 叶淑琼 王朱玲 谢淑青
四肢骨折是指四肢处骨骼因外伤或疾病诱发骨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 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 临床症状多为功能障碍、疼痛、肿胀或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1]。目前, 临床上针对四肢骨折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 通过手术方式对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位, 并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但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创伤性, 增加患者术后的疼痛感, 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2]。临床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常采取一定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术后康复措施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还能缩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周期, 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研究表明, 快速康复理念是基于循证医学而建立的康复理念, 其通过优化手术方案、麻醉、疼痛管理等措施, 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的创伤, 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 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6]。因此, 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行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的30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快速康复理念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旨在为快速康复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2 年6 月在本院行外固定支架手术的30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5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8 例, 女62 例;年龄18~69 岁,平均年龄(47.35±9.79)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06 例,下肢骨折44 例;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51 例, 摔伤62 例, 重物砸伤18 例, 交通事故伤19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86 例, 女64 例;年龄18~72 岁, 平均年龄(47.41±9.81)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03 例, 下肢骨折47 例;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48 例, 摔伤63 例, 重物砸伤21 例, 交通事故伤18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诊断符合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行外固定支架手术指征;③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临床资料完整, 能正常沟通;⑤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具有心脏等重要器官缺陷类疾病的患者;④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病史的患者;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 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术后服药及卧床休息, 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采取术后预防感染措施等。观察组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理念进行康复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①患者入院后, 对患者的病症、年龄、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 让患者充分了解四肢骨折的相关知识、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 部分情绪不稳定或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情绪疏导, 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信心及依从性。②外固定支架手术后由康复医师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做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并监测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防止患者术后创伤部位出现恶化。③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术后1~3 d 指导患者进行四肢按摩, 确保患者卧床休息时不影响患处的血液循环;术后4 d 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如缓慢运动肢体或借助外部物体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缓慢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运动,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自主功能锻炼, 如缓慢运动或借助其他物体进行肢体运动, 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工作。④指导患者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少食多餐, 确保维生素、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取, 以促进骨骼的恢复,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酒禁烟, 保证卧床休息的时间, 做好屋内通风清洁工作, 降低术后并发症或感染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 评分、VAS 评分、SDS 评分、SA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使用FMA 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总分100 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理想, 反之越差。②采用VSA 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分值范围为0~10 分, 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疼痛感越轻, 反之越重。无痛为0 分;轻微疼痛但能忍受为1~3 分;疼痛并影响睡眠, 但尚能忍受为4~6 分;强烈疼痛, 影响食欲及睡眠为7~10 分。③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SAS和SDS 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两种量表均包含20 条项目, 按1~4 分4 级评分法计分。SAS 分界值为50 分, 50~59 分表示轻度焦虑, 60~70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重度焦虑。SDS 分界值为53 分, 53~62 分表示轻度焦虑, 63~73 分为中度焦虑, >73 分为重度焦虑。评分越高表示焦虑或抑郁越严重, 反之越轻。④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神经损伤、感染及静脉血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升高, 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康复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康复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FMA 评分 t P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 150 58.52±3.55 88.39±5.05ab 59.264 0.000对照组 150 58.67±3.60 71.67±4.65a 27.075 0.000 t 0.363 29.830 P 0.717 0.000
2.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康复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康复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t P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 150 7.52±0.80 1.29±0.18ab 93.051 0.000对照组 150 7.57±0.82 3.07±0.45a 58.922 0.000 t 0.535 44.980 P 0.593 0.000
2.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 康复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康复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康复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DS 评分 t P SAS 评分 t P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 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 150 71.57±2.56 41.27±1.08ab 133.561 0.000 68.25±2.23 40.58±1.02ab 138.197 0.000对照组 150 71.29±2.37 57.68±1.85a 55.441 0.000 68.64±2.25 54.12±1.65a 63.736 0.000 t 0.983 93.821 1.508 85.488 P 0.326 0.000 0.133 0.000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四肢骨折为常见的骨科疾病, 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多发于老年人群。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会受到影响, 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手术治疗是四肢骨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 临床疗效明显, 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 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带来创伤,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外固定架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有较多文献报道, 有研究表明, 外固定支架治疗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通过外固定架恢复踝关节功能, 能有效改善患者根骨的宽度、高度和跟踞关节功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 将外固定螺钉置入患者的跟骨后缘、胫骨中下部前侧和后侧, 将内固定切口由横向转为纵向, 同时在踝前外侧用钢板行外固定, 从而矫正骨块, 通过牵引力的作用提高骨骼的恢复速度, 内外固定结合对降低患者肌肤感染几率及维持骨折处血流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8]。通过外固定支架方式调控骨折端关节张力、应力, 从而促使患者痉挛组织肌肉和移位骨组织均得到生物学矫正, 外固定支架在二期骨折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能有效预防感染, 利用松质骨抑菌屏障降低外支架固定影响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及对软组织的损伤。在外固定支架中增加克氏针可提高骨骼移位及骨折部位的恢复速度, 缩短骨折部位的复位, 同时结合外固定撬拨复位刺激骨膜周围组织的恢复及生长, 进而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9]。虽然外固定支架在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但外固定支架的重量也不能忽视, 外固定支架会影响患者术后的下床活动, 因此, 在外固定支架后需展开一定程度的康复训练, 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的骨折组织, 保持患者骨折部位的神经刺激, 加快骨折的恢复。由于克氏针置入属于侵入性操作, 部分针道存在渗液、浅表处感染的可能性, 因此临床应充分考虑患者免疫功能是否发育完善, 同时加强感染防控[10-12]。因此, 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快速康复理念是指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 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减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 降低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及促进功能恢复, 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快速康复理念不仅适用于临床外科的治疗, 同样也适用于临床外科的康复方面。快速康复理念包括了术前宣教、心理康复、有效镇痛、导管康复、早期活动、快速恢复、饮食指导和出院随访等方面, 通过运用快速康复理念, 促使患者快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早日出院[13]。
快速康复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及预防并发症等措施, 保障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速度, 缓解术后疼痛感,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4]。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行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的30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为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方案。仇燕冉[15]通过观察快速康复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发现, 经快速康复理念康复干预后,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升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 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李敏[16]通过观察快速康复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的结果也发现, 经快速康复理念康复干预后, 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 运动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且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本研究结果显示, 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患者的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SDS、SAS 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患者SDS、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 提示快速康复理念能提高患者对四肢骨折的认知, 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 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速度,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7-21]。
综上所述, 快速康复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