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07郑翠翠普严婕
□郑翠翠,普严婕
(通化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这是一个把从事农业活动作为固定职业或终身职业的新群体,他们将会成为传统农业的接班者、创新者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引领者、发展者。在这个概念中,“农民”将不再代表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1]。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2]。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更强的现代化理念。新型职业农民比传统农民更善于运用现代化机械,更会经营产业,更能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更能发现市场所需,敢于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创造性地打入市场。新型职业农民更加会整合资源投入生产,现代化农业活动规模更大、市场更广、产业链供应链更丰富,收入也会更加可观。
1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现代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的14~35 周岁青年专业人士,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职业化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3],更懂得如何管理与运营,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具备专业化的技能知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经营计划与管理方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懂得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处理,更加注重打造品牌形象,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突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态度上,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对工作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积极主动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并且具备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创新精神等良好品质,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独立从事现代化农业和农村产业,实现就业和创业创新。
1.2 科技化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具备科技意识,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学习、培训,能够掌握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与设备,例如智能农机、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新型青年职业农民还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例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提高农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结合电商、物流,形成更完善的产品流通渠道。
1.3 国际化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交流意识,骋目未来、关注四海。新型青年职业农民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贸易规则,有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更加了解国际市场动态与国际贸易政策,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农业合作中,进行更多国际化交流与对话,善于学习、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国外成功的农业发展模式等。通过与国外农业从业者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和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
1.4 社会责任化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乡村文化建设,更懂得团队合作,能够把更多村民组织起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有效解决产业规模不够大、人员少、资金不足等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外,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更重视环保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的素质、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型农民年轻群体,与传统农民相比更具有现代化理念与优势,更加鲜活有力,有更多的闯劲儿与干劲儿,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认可度低
目前,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较低,部分地区对青年职业农民的宣传推广不到位,普及率较低,导致青年人不了解这一职业,无法感知到其优点和吸引力,未能意识到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即使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中,“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自由选择的职业,但是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多年以来的人口流动趋势,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造成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固有印象依然存在。很多青年人认为农民这一职业没有前途、短期收益低等,很难改变其看待农村和就业的态度,导致社会中大部分青年不了解新型农业的认知和评价标准。青年人面临就业压力时,更倾向于追求稳定的薪资与收入,在他们眼中农村并非好的就业选择,导致他们对职业农民这个职业并不感兴趣,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甚至不愿学习农业专业。即使选择农业专业或进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很少在结业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上。本就不愿意选择“农民”这一职业的青年,若再得不到社会认同,会对此职业更加反感,使职业农民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工作,使现代化农业发展步履维艰。
2.2 教育培训不足
培育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吉林省部分地区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和推广。一些刚入职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需要承担较高的培训费用和时间成本,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非常不利,也导致了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单一,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缺乏新型农业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较为老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面向农民的权威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专业化的培训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如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学习缺少相应配套设施与专业导师;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没有交流机会等,使得培训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需求。
2.3 城乡差异大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即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一些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地区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而在城市,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已经逐渐被大众所认知,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由于行业特点突出和机会较多,与农村相比拥有了更高的收入水平。最重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会影响到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正因为城乡差异大,且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城市或部分成功农村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不能直接运用到其他农村。各地不同市场的变化和波动对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影响很大,对于刚刚进入到农村市场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来说,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市场预判能力,就会在市场波动中失去优势。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解决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推动乡村振兴。
3.1 增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认同感
加强对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媒体、广告等宣传力度,宣传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青年职业农民的前景和优势,宣传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成果、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等,倡导农业、乡村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重塑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改变传统农村观念,使其更能符合当代青年对这一职业的期待。同时,突出农民致富、农业创新等一系列关键词,引导公众重新认识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并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设立专业称号和评选机制,在农业、农村发展领域设立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称号,可以增强职业农民对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举荐、表彰优秀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增强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与村民、企业等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采用更加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推广“绿色农业”理念,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品牌具有品质保证、信誉保障等优势,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品牌打造、宣传推广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顾客的信任度,通过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3.2 重视教育培训机制改革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培训投入和资助补贴力度,降低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教育门槛与教育成本,增加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建立多元化的培育渠道,除传统的农业技术学院和农业高校的专业教育外,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网上平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对一”实地教授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渠道。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培训和服务[4]。
其次,加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实践教育,在培育方案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开展,增强农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培训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毕业实习、产业基地实训等方式,帮助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决策能力,同时让更多部门参与到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5]。
再次,相关部门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帮助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搭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交流学习平台,不仅是国内交流学习,更要对接国际,真正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3.3 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通过培训、学习、参加技能比赛等方式,使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提升自己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竞争力,进而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积极推动新型农业模式,如“互联网+农业”“掌上农场”“私人订制农产品”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化、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农业,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缩小城乡就业差距[6-8]。政府应该采取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职业培训等方式,让城市与农村的年轻人有机会深入交流,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促进城乡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让彼此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的发展潜力,为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再次,政府要积极引导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保护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出现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盲目开发行为时应该及时出台指导政策,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范经营行为,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对乡村原始文化、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加强监管和治理工作。
4 结束语
解决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问题应是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集合的努力,从自身理念的改变、教育培训机制规范、政策制度持续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角度发力,加强吉林省新型青年职业农民能力的提升和模式的探索,推动吉林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