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掣肘因素与实践进路

2023-11-07曾石秀

山西农经 2023年18期
关键词:红色考核文化

□曾石秀

(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续走向繁荣昌盛的深沉动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作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文化,发轫于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进历程中,是依托红色资源而创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就其存在形式来说,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中国乡村是红色文化孕育的重要载体,集聚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将助推实现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理性审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关系,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和实践进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方式,这种需要包含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这是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作为具有独特功能的文化资源,以其固有力量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赋能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新范式[2]。

1.1 红色物质文化为乡村产业振兴培育新的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复兴。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之重点在于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把产业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红色物质文化在红色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革命老区以“人”“事”“物”的实体形式而存在。“人”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革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或英雄人物等。“事”是在党的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物”是指革命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物质载体。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登记的革命旧址、遗址有33 315 处,占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24%。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 处;抗战文物3 000 多处;长征文物1 600 多处[3]。而且大多数散落于乡村,为乡村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源。对乡村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提取体现红色文化内核和灵魂的文化符号,将红色文化实体存在的“人”“事”“物”统一起来,推动“红色+”“艺术+”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培育“红色+”融合新业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红色+”旅游景区及精品线路,积极推动其与乡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红色文化资本,为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1.2 红色精神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之魂在于文化,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保证。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烈士在顽强拼搏中孕育而成,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培育敬业、爱国和奉献等精神的最好场域。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还要受到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积极的原因,其余一切都是消极的结果[4]。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要件。因此,要特别重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红色文化嵌入乡村文化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底蕴,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形成价值共识,以正确思维观念为指导,将其内化为思想认知并指导个体实践,使文化自信转换为村民的文化自觉[5]。红色文化闪烁着革命先烈坚定信念、高尚理想、一心为民的光芒,凝聚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因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理想信仰而顽强拼搏。广大乡村作为当时革命思想最透彻、革命实践最深入的地区[6],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更有理由去坚定文化自信。故要以红色文化滋养乡村文化,激励农民树立本土文化自信,为构筑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1.3 红色制度文化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一定遵循

文化与制度两者密不可分,制度的背后蕴含着文化,而蕴含的这种文化就是制度文化。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约束体系和行为机制,主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纲领、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法规、规章纪律等[7],例如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政治建军”原则、“党指挥枪”原则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色制度文化囊括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或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对乡村民众具有精神引领、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塑造形成风清气正的农村社会环境,彰显了红色文化的制度优势。

此外,红色文化是历经战火锤炼而形成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生动写照。红色制度文化警示着新时代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始终发扬和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自我革命;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上”,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发声、为民谋利。红色制度文化蕴含的有益经验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供遵循,推动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

红色文化有着重大作用,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红色文化在培植新兴乡村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促成了脱贫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只有全面了解、深入剖析当前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掣肘因素,才能更好地针对短板、弱项精准发力,促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2.1 红色文化宣传专业人才匮乏,引进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8]。专业人才是创造性传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但乡村红色文化宣传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构成方面,目前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脱节,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聚于高等院校,而且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等学科与旅游专业割裂开来,并未实现相互结合,既有知识性又具备讲解技能的专业人才较少。

二是红色文化宣传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红色文化宣传讲解员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水平亟待提高,且对于红色文化相关专题的教育培训仍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三是人才的岗位设置方面,在整体人员队伍中,红色文化宣传专业人才占比不足,有些乡村红色旅游景点还做不到专点专员,乡村红色文化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四是乡村人才引进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青壮年群体涌向城市,留守乡村的多是老弱妇孺,乡村“空心化”导致红色文化管理、保护和宣传人才缺失。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后,并未给专业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提供晋升发展的空间。

2.2 红色文化宣传的结果评估考核标准不健全

一是红色文化考核评估机制缺乏创新性。宣传工作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9]。做好红色文化宣传是一项重要工作,如何评价红色文化宣传的效果是一个重要方面。部分乡村地区仍然沿用老一套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估方式趋于简单化、纸面化。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有些乡村的考核评估工作依然采用单纯纸面化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估的样本整体来说比较少,因而考核评估的结果受个人主观意志影响较大,而且未将其他方面的因素纳入考核评估体系,不利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二是红色文化考核评估机制缺乏灵活性。在考核评估过程中,每个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部分乡村采用同一套考核评估标准直接进行评判,没有正确评判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因而不能对每个乡村地区红色文化的实施效果作出正确评价。

三是红色文化考核评估机制缺乏激励性。在整个考核评估机制中,激励体系不健全,部分乡村红色文化宣传人员对工作比较懈怠,疏于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红色文化宣传讲解技能,使红色文化工作队伍对红色文化内涵解读不完整、不到位,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对提升红色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激励程度不佳。

2.3 乡村总体社会生态仍需改善

一是农村存在各种社会思潮,会制约红色文化作用的发挥。文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才能为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乡村也不例外。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日益强烈的追求,这为红色文化走入乡村千家万户提供了契机。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也对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思想也在慢慢流入我国乡村,会对乡村民众的精神世界造成影响,而在乡村社会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红色文化的作用就不能及时发挥出来。

二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商业化倾向明显,并没有将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完全展示出来。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发挥先是通过当地形象宣传来实现的。乡村的多数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标语与影视资料建立在还原真实历史资料基础上,以期望留给观众真实而深刻的印象[10]。然而,有些乡村为了吸引观众,存在过度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未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红色文化资源被认为是乡村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资源,较为重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精神实质。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改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

2.4 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尚未实现转变

一是大部分乡村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还是以标语、口号、广播等传统媒介为主,缺少现代化气息,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强,未充分展示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另外,红色文化资源展览设计大多是以简单的图片呈现,然后在旁边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整体空洞单调,缺乏基本的时代感,红色特色不突出,而且没有契合新时代农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致使村民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整个乡村内没有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传统宣传手段涉及的范围更多是在农村内,没有从改善农村的整体社会生态环境上来促进红色文化宣传,无法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载体渗透到农村的各个角落。

二是目前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对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未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科学认识,也没有组织专业人员深度分析如何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去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或者传播红色文化;还有些乡村引进了新技术,但对如何操作使用新技术还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因而在日常操作中经常“碰壁”。如果乡村地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仍保持懵懂的状态,将严重阻碍红色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融合的长足发展。

3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在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影响因素中,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现下在发展中遇到的掣肘因素对推进乡村振兴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应不断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地区的边际产出效应。就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现状来讲,要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既需内源性力量大量集聚,也需外源性力量共同配合。

3.1 聚才筑梦: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提高待遇吸引人,运用情感凝聚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凝聚众多人才,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率。要破解人才缺少的难题,就要做好本土人才培育工作和人才引进工作。

一是要立足乡村实际,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寻找、动员较有威望的乡村民众组成红色文化本土人才宣传队,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这部分有威信的民众对于整个乡村有更深入的了解,知识结构比较完整,与外来人才相比,他们对于本村的宣传工作有更丰富的经验。因此,提升本土存量人才的知识结构,对于优化红色文化宣传队伍至关重要。

二是要提高待遇吸引人才,运用情感凝聚人才。总体上来说,社会各界的人才分为2 类,一类是大学生、研究生等经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和具备工作经验的各领域人才,另一类特指乡贤。乡贤人才一般是指出生在本乡村,而后在各行业有成就、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的人才。乡贤人才出生本乡,能够很快融入乡村社会生态,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此外,乡贤对本土乡村情感深厚,在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时,乡村群众会对红色文化更有认同感。除了以情感动人外,还要以待遇吸引人。要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教育、住房等补贴,吸引红色文化专业人才;打造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发展平台,用好红色文化专业人才;畅通红色文化专业人才晋升通道,留住红色文化专业人才。只有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工作队伍数量,提升红色文化工作队伍质量,乡村红色文化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

3.2 守正创新:立足乡村现实情况,创新红色文化成效考核评估机制

评估红色文化宣传实施效果是检验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和改进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依据。结合乡村实际,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创新红色文化考核评估机制,对红色文化实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细化红色文化成效考核评估标准的满意度等级,尽可能消解红色文化考核评估的主观影响。在考核评价中,“群众满意”这一指标要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乡村民众对红色文化宣传实施效果的真实感受和准确评价。通过细化处理“群众满意度”等级,增强红色文化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比如可以将群众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等,避免只有“满意”“不满意”2 种结果。同时,开展红色文化考核评估的工作人员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友好态度对待乡村群众,耐心给村民答疑解惑,可使用本土语言与其沟通,尽可能多走访村民询问红色文化带来的成效,形成比较全面且客观的考核结果。

二是完善红色文化成效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使红色文化成效考核评估体系科学化、具体化。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纳入乡村各项考试,促使形成多指标、体系完整的指标体系,即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利用考核列为“硬指标”。如乡村基层政府是否积极投入到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利用中,是否有根据国家政策创新红色文化宣传形式以及村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是否提高等,使红色文化成效考核评估具体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工作队伍的业绩考核,将红色文化内容考核纳入其平常业绩考核,激励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红色文化理论知识,改进红色文化教学或宣传方式,促使村民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形成良好乡风。

3.3 风清气正: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培育形成文明乡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红色文化具有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以红色节日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为契机,组织策划多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以浓厚的红色节日文化氛围打动人、教育人和涤荡人心。另外,将以乡村历史地理、传统技艺、古建遗存、家族家谱等为内容的乡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糅合,以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述百年党史。以乡村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切入点,让广大乡村民众了解革命英雄人物,将其精神品质外化于行。榜样在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树立乡村先进典型人物、培养乡村道德模范等方法,增强乡村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

二是创作以乡村群众为主角的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并将其在乡村文化广场进行展播,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拉近红色文化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增进村民对红色文化的感情,促进乡村民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分类收集整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载体,如漫画书、连环画等形式向乡村民众宣传;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文化艺术中心等;定期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故事汇、红色戏曲表演、红色家书朗读等,让乡村民众更深入体会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情感,共同促进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3.4 另辟蹊径: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承利用渠道

要综合利用各种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的宣传手段,传播好、利用好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拓宽红色文化传承利用的渠道,将红色文化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一是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时代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微博、小红书、抖音、绿洲、微信、QQ 等新兴媒体应运而生。红色文化的传承利用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一方面,要将互联网与其他新兴媒体融合起来宣传红色文化,大力推广“互联网+”式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整合资源,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将乡村特色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微博、绿洲等途径向大众进行立体式、全景式、延伸式的宣传展示[11],扩大受众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快乡村红色区域改造升级,不断优化陈列方式,创新红色文化展示载体,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灵活运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直观性。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等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运用新技术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减少开发过程中的损坏,同时对损毁的历史文物进行修复,留住更多红色记忆,再现乡村红色文化的真实形象。建立专门的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乡村红色文化的统一管理平台,转变红色文化宣传展示方式。利用全息投影、AR 技术、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转变传统静态式的简单语音讲解和图片展示,以三维全景、VR 技术、AR 技术等动态方式,让大众更直观地碰触历史,强化红色文化涤荡心灵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

4 结束语

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包括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在当下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日趋重要,对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只有找准问题,才能精准施策。应构建乡村红色文化传承利用的实践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红色考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内部考核
红色在哪里?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