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程模式构建
2023-11-06王钦
王 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优势及其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社会进步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并被广泛认可。然而高校至少3 年的专业培养之后,仍然有一部分男生没有选择幼师职业,呈现出职业优势与专业培养产出之间的矛盾。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十五年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量的比重一直在1.5%~2.5%之间浮动[1],男幼师从教“2~3年”的流失效应较为严重。高校承担着“培养教师、怎样培养教师、怎样培养具有教育理想与信念的教师”的任务。因此,在高校层面,建构科学、合理、稳定的课程体系,注重对男幼师的培养,可以弥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与课程结构失调等问题,在行为、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消除“男孩女性化”弊端[2],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必修课,也是准幼师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技能之一,幼儿舞蹈、课间操、室外活动等都与舞蹈密切相关[3],因此,发展适合男生的舞蹈课堂模式,进而提升男幼师的从教意愿显得尤为重要。
一、“失语”: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堂现状
“失语”,医学名词,是指“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临床症候群”。20世纪80 年代,中国文论界讨论“失语”时,将其概括为中国现当代文化缺失自己的话语,缺失自有的一套文化表达、沟通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4]。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失语”一词,普遍指受教育者话语权的丧失、没有可发声的对象、不愿意发声等行为。
为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面对舞蹈课堂的心理状态、行为举止及思想认知,笔者选择某师范院校19、20、21 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共112 人进行了一项针对性调查,调查内容分为7 个类别,包含(1)进入本专业前有无舞蹈经历;(2)男幼师是否有必要学习舞蹈课;(3)是否有旷课、请假、看课行为;(4)在舞蹈课上,是否有进行过个人技能展示;(5)在课堂是否主动与教师、异性同学交流、互动;(6)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舞蹈课学习内容,课后能够主动复习巩固;(7)是否希望能够有专门的男生培养方案、教材以及适合男生的舞蹈课程出现。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8.6%的男生认为学习舞蹈是必要的,并且认为对今后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而大部分男生对舞蹈课认识不够全面,出现经常性的旷课、请假行为,同时,他们对舞蹈课堂所涉及的女性化动作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技能掌握能力较弱,更不善于同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笔者认为,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面对舞蹈课的“失语”现象,是男生长期的“边缘人”行为导致的。
(一)“边缘人”行为与“失语”现象
“边缘人”是在文化碰撞与对抗中产生的一种人格类型,在教育领域中被理解为“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偏离教学价值观,易于被教师和同伴排斥或遗忘,或因自身原因拒绝参与教学,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5]。
调查结论显示,学前教育舞蹈课上男生“边缘人”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遵从舞蹈课堂秩序,随意旷课、“看课”、请假;时常躲在角落,对教师的指令不加理睬;对舞蹈课堂不感兴趣,表现出“漫不经心”状态;男生不被教师关注,舞蹈课程内容的施教重点不以男生为主,男生“随波逐流”跟随女生学习动作。长此以往,男生逐渐偏离舞蹈课堂的中心,成为了身在课堂,心在他处的“边缘人”。
“边缘人”行为导致“失语”现象的产生。首先,“失语”表现在男生在学前教育舞蹈课堂上丧失了对话语权的渴求,教师授课内容始终围绕着女生,话语权被牢牢地掌控在女生群体中。其次,因性别差异、人数差异以及授课偏重导致了男生与女生、男生与教师,甚至男生之间在课堂上也没有共同话题,缺失了交流的对象。再次,男生经历了长久的偏离舞蹈课堂教学中心之后,已经不愿意去“说话”与“发声”,彻底地进入“失语”状态。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失语”类型
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失语”现象不是个例或是随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体系、教育方式、传统观念、文化矛盾中,经过长期外在的教育偏见影响与内在的人格偏差刺激形成的,可分为四类失语行为。
1.自生性失语。表现为男生在性别与性格上天生的“拒绝”行为,属于认知方面的失语行为。这类学生群体性格内敛,不爱表现,不善言辞,不愿与人交流。同时,他们对于“性别角色”有着过度的解读,对舞蹈文化缺少深刻的认识,将舞蹈定义为女性专属,男生就应该参加“阳刚”“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展示男子气概,这类人群所占比例并不在少数。
2.技能缺失性失语。表现在男生的生理构造、协调能力、舞感与表现力的相对弱势,属于生理结构方面的失语行为。由于学前教育舞蹈的特殊性,学生多为舞蹈零基础,基本功薄弱,学习能力欠缺,男生更因其生理结构的特点,造成他们在学习舞蹈时要比女生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可能收获的效果还是微乎其微的。长时间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使得大部分男生逐渐失掉信心,丧失了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3.制度缺陷性失语。这是由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制度引起的失语现象。具体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专(兼)任教师多为女性,而教师面对男女比例差异巨大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会主动或被动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女生身上;缺少适合男生的学前教育舞蹈教材,目前的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大多数仿照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缺少专门为男生量身定做的学前教育类舞蹈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院校依然是男女合班上课,没有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造成男生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环境下无法身心适从。
4.传统偏见性失语。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比女性的成就期望值更高,造成在职业选择上男性大多被固定在理工、医学等门类,而教师职业往往不是最优选择。而男幼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内容首选是体智能教师,其次是电教人员,舞蹈技能在幼儿园似乎并无用武之地。这也导致了部分男生对舞蹈课堂不重视,认为舞蹈课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类,并无突出优势。
二、“发声”:失语群体人格偏差的美育导正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上的男生群体性“失语”现象,一方面是受外部环境、传统观念与教育制度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其部分“人格”偏差导致,包括思想认识不足,无法正视内心对于舞蹈的态度;精神状态欠缺,对舞蹈没有足够兴趣;对外界的看法与语言无法做到真正理解与面对,否定自己的专业选择;对专业技能掌握欠缺出现的自卑感、焦虑感等矛盾情感。人格作为涵盖着人的心理文化结构的整体性表征,它的最高境界是融真、善、美于一体,它的最高本质是在审美中表达人的自由[6],“真”与“善”是人格中具有先天因素的成分,“美”是形成理想人格的必有因素。因此,以美育为导正,重视人格中的“美”,可以扶正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男生群体的人格偏差,改善因人格偏差造成的“失语”现象。
(一)潜移默化的美育原则
“人格”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美育”的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漫长的育化过程。针对男生在学前教育舞蹈课堂上的“失语”现象,学校、教师应该融美育于课堂内外,在潜移默化中施加着美育的渗透与穿插。以此,通过一系列自然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受到熏陶,舞蹈素养得到提升,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扶正与塑造。
(二)因材施教的美育方法
在美育导正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因材施教,以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格、能力与兴趣为具体参照,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向与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同的美育措施。针对“失语”群体的群体特点与个性特点,做出有效方案;进行精准定位,全面了解这一群体,从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尊重群体需求,正确看待个体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构建和谐、理想的人格。
(三)循序渐进的美育实施
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内在是认识的一般规律,美育的过程亦是如此。根据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与人格养成过程来看,美育导应该做到“由浅及深”“由低及高”的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针对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失语”人群,首先,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审美与学习态度,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其次,帮助其建立审美意识与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法。再次,帮助其完善审美创造与学习创造能力,多方位拓展专业学习途径。
(四)情感共鸣的美育情感
面对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男生“失语”群体,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审美教育中,使得师生产生和谐的共鸣,从而为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架设桥梁。情感共鸣融入审美教育之中,更应该辐射到审美教育之外,包括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课堂之外的思想交流、问题探讨、实训实践等。以健康、高尚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三、构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堂的改革
兰色姆在对诗歌进行本体论批评时说:“一首诗有一个逻辑的构架(structure),有它各部的肌质(texture)”[6],“一首诗的肌质是这首诗的细节所具有的复杂异质的特点,它或者密密麻麻地填满一首诗的逻辑框架,或者从框架中逸出少许”[7]。可以看出,“构架”是本体,“肌质”是丰富,“构架”与“肌质”的结合才能形成一个鲜活的诗歌形式,才能认清丰富多彩的本体世界。
将“构架—肌质”理论移植到男生群体“失语”现象的学前教育舞蹈领域,以美育为导正,形成一种“基于美育,改变肌质,完善架构,形成规范”的教育改革。简言之,“构架—肌质”的教育改革是在现有的学前教育制度“构架”之上,实行适合全部学生学习舞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等“肌质”的丰富与改革,以期规范教育制度“架构”,形成教育公平,构建长效的学前教育舞蹈学习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构架—肌质”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程构建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课程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原则,以“注重性别差异”为重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的改革。以共同参与、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优势互补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为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上创造施展与发挥的空间,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思、学有所用。第一,学有所长。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使男生能够认识到舞蹈课带给身体的一系列发展与变化,提升舞蹈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阳刚气质,美育人性,使自身能够通过舞蹈课有所成长与发展。第二,学有所思。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使男生学会思考并善于思考,有意识、有思想地去学习舞蹈课程,自主对比分析男女舞蹈的异同之处,学会差异化看待事物,更好地利用舞蹈改善人格。第三,学有所用。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培养男生的各项身体技能、教学方法、思考能力,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学有所用,将自己的习得完美地转化成育人的工具。
(二)教学方式改革
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方式,改变男女混班、大班上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实施到每一位同学身上。第一,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分别由专业的同性教师来授课,做到教学风格与形式的统一。第二,进行分组教学,在课堂全部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分组进行巩固练习,男生单独分组。第三,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与个体接受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次地教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不同的练习强度。
(三)教学资源分配改革
教学资源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备与教学场地等“硬”资源,另一方面是人为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配备比、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偏重、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等“软”资源。在“软”“硬”资源的合理配置上,第一,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注重教师的配备比例,应该至少有1~2 名男性舞蹈教师,满足对男生舞蹈教学的要求。第二,舞蹈教师既应该具备良好的舞蹈专业能力,又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性素养,面对学生应该无差别地教学,做到“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提升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良好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行为改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课的现状。
(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最直接体现,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为了完善男生在学前教育舞蹈课中的地位,开发适合男生的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应该被广泛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群体在学前教育学生中所占比相当的小,而教材的建设需要考虑使用人群的体量,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联合或者单独开发专门针对男生的校本教材。随着男生群体的逐渐庞大,再开发更规范、科学、高层次的教材。
(五)主体内省
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上的“失语”现象,究其本质还是其自身的主体性行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与教学内容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严肃性的去寻求科学的改革方式。第一,满足男生群体在课堂上的“话语”地位,尊重其主体诉求,增强责任感与积极性,改变他们在课堂的“边缘”局面。第二,使男生群体主动认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自我“不适应”的后果,建立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意识,在认识到自己与外部的关系与境遇时,做到正确地“发声”。第三,男生应该在舞蹈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对专业的深刻认知,形成专业自我效能感[8],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情感体验增大投入力度,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惯,从而判读自身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与适应度,从“专业与职业”层面的联结认可自己的专业选择与职业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