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2023-11-06卢中德孔英戈
卢中德 孔英戈
摘 要: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以便精准判断食品质量与卫生情况,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详细依据。但是,在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等,严重影响最终的检验检测质量。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优化控制,保障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质量。本文主要分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问题以及控制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效果,强化食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对策
Quality Control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LU Zhongde1, KONG Yingge2
(1.Hengyang City, Hengdong County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Hengyang 421400, China; 2.Hengyang City Measurement and Test Center, Hengyang 421400,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peopl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ood safety. Therefore, relevant personnel need to adop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ccurately judge the quality and hygiene of food, and provide a detaile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monitor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work, such as imperfec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lack of professional skills, etc.,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final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optimize control and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aiming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effect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trengthen the accuracy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and ensure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食品檢验检测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息息相关。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控制细节,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需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创新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若人们食用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会对其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通过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对食品质量进行科学性的评估和判断,为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依据,避免不合格食品、伪劣食品流通到市场上,提升食品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食品检验检测是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的重要环节。因此,严格控制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确保检验检测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避免出现违规操作,保障检验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操作标准进行检验检测,才能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帮助人们精准判断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否超标以及食品是否安全,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营养、卫生和安全[2]。所以,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强化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各个环节的规范性操作,强化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2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食品检验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食品检验标准较为混乱,不能做到定期检测,难以对食品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反映和监管。食品检测检验部门较多且各自拥有各自的检测管理制度,不利于统一管理,进而降低了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监管部门较多且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法规政策不同,容易发生职责模糊、法规重叠、监管重复、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浪费大量的行政资源,降低监督效果[3]。
2.2 检验检测技术以及设备缺乏
当前在食品检测检验过程中,过于重视样品表面的检测,缺乏深度的质量检测,难以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食品的质量问题。此外,现代化食品检测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相关检测机构缺乏最新的监测设备,从而降低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难以满足当前食品的检测要求[4]。
2.3 检测流程规范性不足
部分小型检测实验室存在检测流程不规范以及缺乏可行性的检测体系的问题。此外,部分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足,工作态度不认真,对食品检测工作不重视,在检测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进行规范性操作,致使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利于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甚至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失误操作、违规操作等行为,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如试剂泄漏等,不仅影响检测结果,还会危害检测人员的生命安全。
2.4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当前部分检测机构存在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性人才、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高层次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人才流动性较大的问题,这会影响检测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降低检测机构的综合检测水平。此外,部分检测机构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新员工缺乏实践经验,老员工缺乏理论知识,新老员工之间的技能水平差异较大,难以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高质量进行[5]。
3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策略
3.1 强化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①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并结合食品的具体类型对食品进行初步检测;在样品送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容器对样品进行保管,并标注样品信息,如送检时间、食品名称、检验项目等,并在运输过程中对其进行规范性存储,避免因运输操作不规范而引起食品样品变质。②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标准溶液进行科学性配比,使其符合滴定分析要求;配制完成后需要尽快使用,减少闲置时间,避免其出现变质现象,必要情况下对其进行规范性存储;在检测之前需要通过天平称量样品,确保样品量符合实验要求;在理化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样品进行科学摆放,并逐一开展空白实验、平行样品测定、加标回收检验等[6]。一般情况下,需要将空白实验数值和平行双样测定的数值差控制在50%以内,加标回收率控制在86%~116%;在滴定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所有样品的滴定速度,避免滴定速度过快或过慢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标准曲线绘制环节,标曲的相关系数需控制在0.998以上,并得到标曲的回归分析方程。回归分析方程的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实验结果的精准度越高。③相關部门需要整合检测结果,形成统一的食品检测报告,并移交到相关部门。④相关部门要对检测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强化过程审查,保障检测流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提升检验质量。
3.2 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食品检验人员需要对国际通用技术性法规、指令、制度等进行全面性研究,了解具体条款要求;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参加技术交流,进行实验室间的监测对比,从而对最新知识、前沿技术进行快速掌握和灵活应用,保障检测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同时,相关检测机构还需要强化检测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端正其工作态度,使其形成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注重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并结合具体岗位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层次化、分步骤的专业培训计划,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和考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学术科研活动,进而提高检测技能水平。此外,还要做好对检测人员的考核,设定相关奖惩体系,以此督促其自主学习全新的检测技术与检测新知识,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3.3 合理应用食品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与整体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息息相关,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不同检测技术的适应条件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检测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并在现代化技术支持下,实现食品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升检测质量。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如下。①高分辨率质谱技术是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可以对上百种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②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对未知病原微生物进行精准鉴别和判断,有效弥补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缺陷。③可视化芯片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花生、牛乳、鸡蛋等多种过敏原进行精准检测。④DNA探针技术,即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分子杂交技术。该技术灵敏度较高,且具有特异性,应用前景较广。⑤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通过少量的食品样品,就能够获得相应数量的DNA片段,确保定性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⑥ELISA法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其灵敏度高,成本低,分析容量大,在食品检测中具有广泛应用。⑦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通过特定的生物材料和放大信号装置,形成科学的分析系统,以便实现实时
检测。
另外,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是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对食品中的具体成分、有害物质等进行精准、全面的检测,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研发力度加大,检测设备得到有效创新,常用的检测设备包含以下几种。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该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病毒等有害物质进行快速、精准检测,且检测结果较为准确,检测速度较快,仪器设备体积较小,方便携带,操作方便。②食品安全色谱仪。该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对食品中的不同有机物质进行科学分离和有效检测,尤其可以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毒素、添加剂等进行精准分离,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灵敏度,能够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度。③食品安全质谱仪。该仪器的应用可以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进行精准检测,检测效率较高。④食品安全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智能识别,可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发展。
3.4 严格进行事前控制
为了提升食品检测质量,需要做好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测,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开展,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行为。在检测前,要进行严格的事前控制,尤其要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严格检测和管理,确保仪器设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同時要提前校准仪器设备,保障其检测的精准度,提高检测的分辨率,有效控制检测误差。此外,还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管理,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规范性清理,避免落灰;要强化人员管理,选择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且职业道德较高的人员进行食品检测检验工作,并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保障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开展[7]。
3.5 优化事后质量控制
在完成样品检验工作后,需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记录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精准度,同时保障结果数据的计算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检验报告数据进行层级化审核,从而强化数据信息的精准度,提升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为食品质量的精准评估提供依据。
3.6 完善检测管理制度
完善的检测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建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管理制度,确保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检验制度,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引进最新的检测技术和设备;要优化检验工作流程,详细记录仪器使用情况,确保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追溯到责任人[8];要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结合具体设备的特点、使用方法和保管要求等对其进行针对性保管,定期维护以及使用前的校准,确保检验效果;要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监督制度,尤其要对食品检测流程、设备管理、检验报告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与控制,强化评价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性;要对监督测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相关检测机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食品检测检测质量控制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养,保障食品检测检验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分析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科技纵横,2021(1):70-71.
[2]孟庆,鞠慧丽.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21(2):50.
[3]路伦.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21(12):64-65.
[4]刘琳,龚倩,栗娟,等.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问题和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2(22):73-75.
[5]黄琼,谢东,康人木.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思考[J].商品与质量,2021(22):229.
[6]李德祥,张鹏,王健.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2,28(4):96-98.
[7]张秀娟.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与细节问题分析[J].现代食品,2021,29(22):91-93.
[8]董晓娜,王启愚,王兴.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J].中外食品工业,2021(2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