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宇:自省与自信

2023-11-06张凡

睿士 2023年10期
关键词:紧张感经历

张凡

让自己相信

热闹的西安老城,一间给游客表演的皮影剧场,一个佝偻着身子、说着陕西话的老头——这是白宇所扮演的昌东,在最近热播剧集《西出玉门》里的出场。

和此前他演绎过的许多角色上来就展开剧情不同,假扮老人的昌东先要借助这么一个伪装现身,这也就更增加了故事的解谜色彩:他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掩饰身份?他又要经历什么事才能结束当下的沉寂?一切在书中娓娓道来的文字,都要白宇通过表演来讲述清楚。虚实之间,他得演出昌东自带的沧桑,也要作为昌东,跟着新展开的线索,不断摸清眼前这些谜团背后的脉络。

“我觉得昌东的个人魅力还是挺强的,感觉他是放荡不羁的一个人,又很有责任感;粗狂的同时还很细心。而且最吸引我的是,他也是个西北人。”

同为西安人的白宇,在接到剧本时就找到了自己跟角色最大的相似。和昌东一样,白宇也是吃面长大的人,他了解昌东的性格是在怎样的成长环境中生发的,所以在偶尔说方言,或者面对一些当地环境时,他很快就能做出自然的反应。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也正是在这次拍戏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自己演艺生涯里,关于拍摄环境的一个最大挑战。“不止是拍戏以来,基本上是我从出生到现在,最艰难的一次。”

作为西安人,玉门关、戈壁滩这些地方,在心理上对白宇来说并不陌生,可当他真正抵达那里拍戏,却发现实景的拍摄和短暂的旅游要面对的,完全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困难:“你要去旅游,玩儿个一周,我觉得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你要在那儿连续待好几个月,而且都是无人区,拍到后期,感覺整个身体消耗非常大。”

虽然因为文物保护的缘故,他们拍戏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的玉门关遗址,而是换成了附近允许拍摄的类似场地,但身处茫茫戈壁,每个地方由时间所铸就的苍凉并无差别。特别是这次《西出玉门》里有很多夜戏,灯光无法照亮过于辽阔的无人区,他们只能在地表温度接近50度的白天“日拍夜”,怎样在火热的环境里演出内心的无措,就成了演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很多夜戏,要架一个特别大的灯,还要生篝火,而且我们都要穿着冲锋衣……光太强了,眼睛很容易睁不开。”

在故事里,这样暴晒和干燥的环境,是“关内人”要面对的绝境。为了让屏幕前的观众更相信剧情,剧组选择实景拍摄的方式做出视觉上的呈现,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但身为演员,白宇要怎样让自己始终充满信念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真的顺应昌东的人物性格,是他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他要先让自己相信。

保持紧张感

每次拍戏,白宇都会面对不同的新情况,怎样顺畅地入戏,是他从进组开始就要过的第一关。

“任何一部戏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会紧张的。”哪怕当演员至今已经十年,也拥有了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但每次从“白宇本人”变成一个全新的角色,他都要经历一遍由陌生到熟悉的探索。这个过程,和他记忆里在中戏读书时给老师交作业并没有什么差别。“跟以前在学校演话剧是一样的,哪怕这部话剧你已经演过了十场,每次上台前还是会紧张。但是,一旦上去之后,当你进入这个角色里,你就考虑不了紧张这件事儿的。”

回顾白宇的表演经历,其实他从初入行起就还算顺利,一上来就被选中做男主角,然后逐渐接触到更大的制作、被更多人看到。但没怎么坐过“冷板凳”,不代表白宇就允许自己处于过度膨胀的心理状态中。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他都会特意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必要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并不意味着犹豫、纠结或害怕,而是和自信相辅相成,共同构筑着他表演的基石,每一边都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是说我好像拍了很多戏就很有经验、很老道,每次拍摄之前我还是会紧张,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没那么高的创作状态里,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一种紧张感。”

带着必要的紧张感入戏,让白宇能随时敏锐地体会到一种自知,这种自知就像一份“加餐”,让他能在通读剧本之外,去主动寻觅到很多白纸黑字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有些故事、桥段,有时候我会觉得有点牵强,我就得想办法把它给完全合理化,然后再跟导演聊明白了。”如果不考虑任何因素让白宇任选剧本,他说自己更偏爱现实主义题材,因为现实主义的故事没什么额外的解释成本,更容易“合理”,所以当有时候遇到的角色需要一些“绕弯儿”的背景解释,在导演和编剧原本的叙事之外,作为演员的他也会自己去创造一些让“虚构”更落地的办法,每个项目,他至少要先说服自己相信,才能相信自己的表演可以带动观众也相信。“要是聊不合理,让我去做,说实话我也可以做,但我会别扭。当我自己别扭的时候去表演,我觉得观众也是能看得出来的。”

甚至有时候,捋顺了,想明白了,白宇也还会要求自己想得更多一点。“我觉得人还是得先把自己想明白,然后在工作上才能有不一样的状态。你生活里都没想明白,表演上再怎么着,都觉得开不了窍。”经历过这些年的成长,他知道即便是自己本人,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这种自然而然的变化对生活如此,对剧本当然也如此。“还是要靠自己不断地去想,因为你想得越多,你可能每次的感受就不一样。比如我们随便遇到一句话,小时候看到的,可能是这句话表面的意思,随着年龄不断的变化,我们现在再去反复看这句话,可能就会想到更多的意思。”

在剧组的每一天,白宇都沉浸在这种“想更多”的状态里,不仅实拍时全情投入,更要在晚上收工后,做足第二天的功课。在这样的准备阶段,不光是逐字逐句读懂并且背下每一句台词,更需要沿着角色和演员之间“思考、休息、再思考”的循环转上好几遍,直到彻底弄明白话里话外的所有可能,才允许自己真的跟这一天说再见。“看完明天要拍的戏之后,可能歇一会儿,或者打会儿游戏,再去想一想刚才看的桥段,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新想法。你必须得给自己一个稍微缓冲的过程,要是一直不断地想,可能反而会钻牛角尖。必须让自己处于一个很放松的常态,可能才会有新想法。”

不要过分当真

客观上自知的同时,白宇还保持着主观上的清醒。如果说用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能不断进步,主观这一层视角,则让他可以坚定地做自己,不至于因为外界的风吹草动就心情起伏,最终影响长远的判断。在自知与自信之间平衡很难,哪怕向某一边歪一点点都会偏离方向,这时候的白宇就像个走钢索的人,他得看清楚眼前迈出的每一步。

“我多少会看一下大家的反馈,但尽量不让它太影响自己,无论好坏。可能大家觉得好的,不一定是你认为的好,可能大家觉得坏的,也不一定是你认为的坏。看归看,但你一定要保持一个理性的自己。”

在大家一秒钟也离不开社交媒体的这个时代,每部作品播出后,各方的评论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袭来,不仅看剧时屏幕上直接就能看到弹幕,打开豆瓣这样专业的影评网站能看到长篇的观后感,就算是刷微博、抖音这些日常的社交媒体,讨论也无处不在。就拿最近的《西出玉门》来说,很多观众本就是“书粉”,会一页一页对照书里的描写去判断剧集的还原度。再往前看,白宇上一部作品《龙城》播出时,不少观众也认真分析过他在不同作品里的差别,同样是“苦强惨”,也要区分出不同层次……类似的很多评论,白宇都看到了,其中有表扬也有批评。他知道,阅读这些评论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要调整心情,不能就此影响了自己对表演的判断。

“我会看自己每次拍的戏,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所以就不要让一些评论太影响到自己。当这些评论结束了,你要是还不能调整出来,可能后面不管是生活还是下一个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反而会让你越来越做不好。”

人面对外界给予自己的评论,总会不自觉地略过千万句夸奖,专门盯着一句批评看,白宇也不例外,所以当他发现了这种规律,便一边认真地虚心阅读,一边提醒自己不要过分当真。“我印象特别深的,都是不好的评论,都是无故地在骂你,但它会让你变得强大。”影视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没有一部戏能让所有观众100%满意,也没有一部戏能让白宇自己100%满意,先承认遍布于行业、乃至遍布于生活的这个道理,再去看待那些出现的负面消息,白宇才能让自己开放地面对所有。作为创造角色的人,其实他花的时间比任何一个看戏的观众都多,他太清楚每一场戏是怎么演出来的,想让自己能持续不断地走下去,他除了要在演戏时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要在播出后学会放下,承认每一次创作都有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

“我现在很少再回头去看以前的作品。首先你自己得有不断进步的追求,不能让自己原地踏步或者退步;其次你让我再去看以前的作品,我可能会看出更多不足的地方,但当时就是当时,当时也是我最好的一面。”

在出演过几十部影视剧之后,白宇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每一个转折点。从刚出道时的《少帅》,到引发热议的《沉默的真相》,再到今年播出的的《龙城》……每隔几年,他就会经历一部让自己对表演产生新认知的作品,这些转折点不一定是观众评价最高的,也不一定是他心里毫无瑕疵的,重要的是他自己知道,经历过这些角色,他又更懂表演了一点,也更懂自己了一点。而这,正是他想通过表演去追寻的。

猜你喜欢

紧张感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在经历和见证中成长
本期打卡主题:今天去哪儿玩
结合提问,构建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课堂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下一次,我不会放弃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克服舞台紧张的心理
论话剧舞台表演的紧张感与松弛感的平衡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