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之壤,孕德育之根
2023-11-06王璐璐
王璐璐
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兼具教育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德育的渗透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彰显语文育人本质的需求。教师需切实认清德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必要意义,找准语文学科与德育融合的锚固点,探索多元化的德育渗透路径,使语文教育与德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打造课程德育新样态,助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的生成发展。
一、初中语文渗透德育的必要意义
(一)符合时代育人理念
社会主义社会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两大模块构成,而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资源,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德育,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合格接班人,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必要使命。语文课程有机渗透德育,育人育德齐行并进,是符合时代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对青少年而言,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同等重要,都是影响其人生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根本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道德素质与素养的高低,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程度与社会性接纳程度。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个黄金阶段,以语文学科为德育阵地,涵养其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社会规范和道德经验,并将之内化为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与能力,此举充分彰显语文育人价值,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便是学做人。”自古以来,“文以载道”就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语文学科肩负道德教育重要功能价值。语文核心素养也提到审美发展与文化传承,语文从来都不是毫无感情的文字教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本位、应试灌输的滞后思想,以德育为契机,将更多资源融合进课堂教学当中,丰富文本属性、延展认知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过程,为学生带来更加鲜活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借德育润物无声地转变学生厌学思想,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德育与语文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找准德育渗透锚点,多方整合德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改变空谈道德的方式,结合课内外丰富资源找准德育渗透锚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首先,充分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语文教材选篇大都经典精美,且蕴含一定育人主题,教师要善用教材,注重课文内容中德育元素的挖掘,结合阅读、写作等途径呈现于学生面前,涵养其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教师要从三个层面挖掘文中的德育元素。通过白求恩的事迹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学习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探索精神。学生通过学习必然获得思想层面的提升,而不是单单停留在表象文本的解读。又如,读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从慈父背影形象中感受“孝”的真谛,看到“感恩”的意义;再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文章从题目便给出了道德的价值,教师结合古人思想、经典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内化立德的意义,完成德育目标。其次,教师可以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从生活的源头活水汲取德育养料,涵养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如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教师结合日常生活设问:“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而活?”结合具体案例设问:“疫情初期,诸多白衣天使逆流而上,与疫情做斗争,置身危险之中,谁能说说,他们此举的动力和动机?”把文本德育与生活德育相链接,运用生活资源搭建德育平台,这是提高德育效能的重中之重。
(二)提高德育渗透艺术,实现润物无声教育
德育渗透需摆脱硬性植入,要有章有法,才不会引发学生反感。将德育渗透艺术化,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文本阅读时,教师不要直接问“父亲的性格怎样,行为如何”,而是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自己想出来,从而实现有效思考,实现德育入心。如结合文中动作描写,引导学生细读“攀”“缩”“倾”等词,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些词语构成了身体怎样的动作?能不能形成立体的画面?同时,在学生给出解释后,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翻越台阶时和他有哪些不同?”经此引导对比,学生认识到一个简单的动作,年迈的父亲却做得如此艰辛,从而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再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孔乙己被打断双腿,艰难地爬向黑暗。”音画同步渲染氛围,学生深受触动。接着,展示另一个画面:“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店小二把酒杯送到孔乙己手中。”但是课文中写的是店小二将酒杯放到了门槛上。此时设问:“电影为何与书中描写有所不同,是导演的失误还是特意为之?”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答案: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对他人抱有爱和同情心,通过如此教学,道德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
(三)创新德育渗透形式,提高学生接受能力
传统德育渗透多以阅读、讲解为主,一成不变的方式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德育效果不佳。鉴于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德育渗透形式,把德育综合融入读、说、写、演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强化德育效果。例如,教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后,围绕革命战争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观影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开业大典》《长津湖》等经典电影,在集体观影的氛围中,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围绕该单元拓展学习中的“任务三:新闻写作”,让学生根据电影情节撰写新闻稿,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或“长津湖战役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骨,威震世界!”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知道新闻稿的写法,通过红色观影活动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任务写作锻炼语言建构能力,德育渗透于读、观、写中,效果明显。再如,《阿长与<山海经>》呈现了一个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形象;《老王》展现了一个车夫的忠厚与善良,这些都是小人物,却拥有令人敬佩的大爱。文章故事性较强,教师可借此契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情节演绎,大家集思广益将课文创编成课本剧,一起揣摩人物形象,思考语言、情绪、动作的表达,排练成熟后上台展示,德育渗透读、写、演中,亦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加强德育生活链接,关注学生知行合一
德育渗透效果好与坏,并不是通过言语鉴定,学生知行合一才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应加强德育在生活中的渗透,于生活土壤孕学生道德之种,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的。首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突出“大语文”概念,摆脱单一化的课堂听说读写,延展德育维度。例如,学习过《猫》《动物笑谈》《狼》等文章后,组织学生开展“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演讲比赛,围绕演讲主题让学生自主搜集课外资源,生成精彩的演讲稿,于演讲中加深所有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增强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又如,围绕“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主题,提炼两个辩点:“我”应该为自己而活;“我”应该为他人而活。按照辩点将学生分成两个阵容,课外搜集相关辩证,于课堂之中一较高下。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围绕特定德育主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任务,如围绕“孝亲”,让学生做一件令父母高兴的事情,并记录全过程;围绕“爱国”,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张精美的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海报,发到班级群供大家欣赏;围绕“友学”“礼义”让学生合作组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在社区宣传参与环保活动等。让德育不拘泥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对于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效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大有裨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肩负德育使命。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丰富德育路径,优化德育方式,多方整合育人資源,拓展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接受德育熏陶,实现自我升华,以肥沃的语文之壤,孕学生道德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