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呼唤

2023-11-06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43期
关键词: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声呐

9月1日,递出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教育基金捐赠100万元的支票,9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希望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水声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他的名字或许很多人没有听过,他研究的领域相当冷门却是国防命门。“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你是做不到的。你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他说。

真正尖端的东西得靠自己

杨士莪与大海、與水声学相遇,颇费了“一番周折”。

他的父亲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6岁那年,高中毕业的杨士莪选择了离家很远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0年11月,新中国第一所正规海军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到清华大学招人,上大四的杨士莪已提前完成了学业,他便果断报名参了军。两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在哈尔滨筹建成立,杨士莪奉调哈军工,担任海道测量专业教员,讲授测量天文学、球面天文学等课程。

面对我国长期有海无防的困境,国家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其中包括派遣少量科技人员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学习。教学优秀的杨士莪,便在选派进修之列。不过,他还是发现,即便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再好,也有研究室的大门对留学生紧紧关闭。“一个是声呐研究室,一个是船舰噪声研究室,都和国防建设紧密相关。”他意识到,“想要从别人那里学到尖端技术是不可能的,最终还得靠自己”。

学成归来的杨士莪认为,哈军工原有的声呐专业涉及面很窄,他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声呐专业扩展至水声工程专业。在学校多方努力下,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诞生。

要想搞懂大海的“脾气”,免不了要出海做海试。“往返一次深海,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还要有一定吨位的大船。”杨士莪说,那时候国家没有钱,多少年来,都是在近海做水声研究。“深海到底什么样,谁也不知道”。直到1994年4月,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近百名科研人员的“勘测三号”和“实验三号”水声科学考察船驶入我国南海,这也是我国首次自主探索这片海洋。

这一年,杨士莪63岁,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的他十分激动。这堪称“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

“一站到底的院士”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大批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杨士莪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工作,也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主持设计了我国首个“重力式低噪声水洞”,提出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

这些年来,杨士莪荣获了诸多荣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终身奉献海洋”奖章……2017年,他所在的水声工程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因为一直坚持站着为学生讲课,他还得来一个称号——“一站到底的院士”。

90岁那年生日之际,杨士莪念了两句诗“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他希望继续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斗。

(摘自《中国青年报》 孟佩佩/文)

猜你喜欢

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声呐
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探索大洋的“千里眼”——声呐
Research on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
哈军工纪念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种便携式侧扫声呐舷侧支架的设计及实现
肩负育人使命 传承军工精神
声呐
Research on Uranium Mining
不忘“哈军工”的红色使命
An Analysis of Mood System of Narrative Rock Song Lyrics and Its Interpersonal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