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RA-COPRAS 的科创产品供应链业务外包风险分担研究
2023-11-06鞠钧袁辉
鞠钧,袁辉
(1.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 210024;2.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目前,中小型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1],他们聚焦产品研发,将大部分生产、检测、销售、售后等环节进行外包,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各环节业务外包风险构成供应链风险总和。中小型科创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弱,独自承担产品的全部风险很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识别产品供应链业务外包风险,合理分担产品外包过程中的成本损失,对降低中小型科创企业风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分担是保证合作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郭宏杰等[2]以基于供应链的特种设备为研究对象,识别该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并分析风险传导路径,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张森等[3]以航天装备为研究对象,结合航天装备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并基于4M1E 理论建立了风险因素清单,丰富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刘子杨等[4]以航空机匣零件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判定标准并结合等级全息建模方法(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HHM)系统构建了该类产品的风险指标体系,并得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对策,为企业管理层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合作环境,从而最终实现产品风险管理,本文通过识别科创产品外包生产环境下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承担主体,基于SWARA-COPRAS 构建科创产品外包生产模式下的风险初步分担模型,以明确产品外包生产中风险的分担主体,从而优化产品风险管理策略。
2 风险初步分担方法的原理
2.1 SWARA 的原理
逐步加权评估比率分析法(SWARA)属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一种权重计算方法,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对所有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即根据各指标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降序排序。
②确定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Sj。除第一个指标Sj等于1 外,将每一个指标与相邻的下一个指标进行比较,确定其重要性程度值Sj。
③计算各指标协同系数值Kj。
④计算权重值qj。
⑤计算标准权重值wj,即指标因素的最终权重值。
2.2 COPRAS 的原理
复杂比例评价法(COPRAS)属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方法的一种,通过对多个标准决策行为进行加权和排序,分析比较权重结果,最终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本文结合基于SWARA得到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复杂比例评价法对各备选对象进行评估排序。定义备选方案集合为Q={Q1,Q2,…,Qm},评价指标集合为W={W1,W2,…,Wn},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①由专家根据供应链各承担主体的风险承担偏好和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对风险分担方进行打分,得到初始评估数据,取所有专家评分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决策矩阵X=(xij)m×n,见式(4)。
式中,xij为指标因素Wj对第i 个备选方案的相对权重值。
②对初始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决策矩阵Y=(yij)m×n,见式(5)。
③利用由SWARA 计算得出的评价指标权重wj,计算得到加权规范决策矩阵Z=(wj×yij)m×n=(zij)m×n,见式(6)。
⑥计算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估值Ti,见式(9)。
⑦计算每个备选方案的性能指数Ni,见式(10)。性能指数的最大值为100%,作为最优方案选择。
⑧判定风险因素承担主体。大多数情况下,项目风险由单独一方承担有失合理性和公平性,因此,本研究定义性能指数大于80%的主体为风险因素的合理承担方,若性能指数大于80%的主体有多方,则认定该风险因素由多方承担。
3 风险分担相关因素的识别
3.1 产品业务外包风险因素的识别
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产品供应链和专家咨询意见最终确定了供应链业务外包风险清单,如表1 所示。其中包括5 项一级指标和18 项二级指标。
表1 供应链外包业务风险清单
3.2 风险分担标准和障碍的识别
本文中有助于主体承担风险因素的指标为风险分担标准,即COPRAS 方法中的效益型指标;阻碍主体承担风险或影响风险的正常分担的指标为风险分担障碍,即COPRAS 方法中的成本型指标。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咨询意见,最终确定风险分担标准和风险分担障碍,如表2 所示。
表2 风险分担标准和风险分担障碍
3.3 风险分担标准和障碍的权重计算
在产品业务外包质量风险清单的基础上,设计针对风险分担标准和风险分担障碍重要性程度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供应链外包管理方面的10 位专家,问卷采用1~5 分的量表对风险分担标准和风险分担障碍的重要性进行调查。
根据SWARA 的原理及计算流程,结合专家打分的数据,可计算得到各风险分担标准和风险分担障碍的权重,如表3 所示。
表3 风险分担标准和障碍的权重
4 风险初步分担模型的构建
在科创产品外包生产中,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最终售后使用的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其中,科创企业是产品的主要设计方,供应商是产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提供方,制造商是产品形成的直接相关方,零售商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售后运营商是产品交付实现价值的最后一环。因此,本文研究的产品供应链业务外包风险的主要分担方为科创企业、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售后运营商。
在确定5 个分担主体的基础上,邀请10 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不同分担主体按照1~9 分的标准进行打分。经计算可得各风险因素的每个风险承担主体的综合评估值Ti和性能指数Ni,如表4 所示。
表4 风险初次分担决策计算结果
由COPRAS 计算结果可知,市场调研全面性的各风险分担主体的市场调研全面性Ni分别为100%、43%、43%、52%、39%,则该风险因素的最优承担决策为科创企业单独承担。根据风险分担判定标准可得具体科创产品供应链外包风险初次分担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科创产品供应链外包风险初次分担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识别确定了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清单,结合供应链主体风险控制能力及效果等因素确定了风险分担标准和障碍,基于SWARA-COPRAS 构建了科创产品供应链业务外包风险分担模型,最终对风险进行合理分担,从而实现产品外包生产供应链各主体合作共赢。为优化产品外包生产中的风险管理,本文针对中小科创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构建产品外包生产风险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对供应链各主体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完备的风险分担合同可以减少利益争端,兼顾利益诉求,提高主体间合作效率,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中小科创企业在组织供应链外包运营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风险分担机制的积极意义,对应签署风险分担合同,保证供应链企业行为规范,确保风险责任能够自行承担。外包业务实施过程中,企业应严肃执行风险外包条款,关注合同执行效果,及时细化、优化风险分担合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加强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信息对称性是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的基础,实现风险信息共享,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信任风险,有利于调动企业承担风险的积极性。中小科创企业应掌握各主体管控风险的方式,建立外包业务检查和结果通报制度,提高风险信息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自身风险管理优势,举一反三形成风险防范共同体,共同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三,提升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的实现提升了企业资源调配的计划性和灵活性,中小科创企业可以将资源更多地投入风险分担障碍高的业务和主体中,针对性调整风险监管力度,必要情况下通过寻找替代者进一步降低外风险。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风险事件传递的速度,缩减沟通层级,中小科创企业可以通过对重要的业务外包风险实施精细化管理,设定阈值对风险事件进行预警,提前预防风险事件发生。